楊立娟,魯艷紅,劉國峰
(黑龍江省雞西市中醫院,黑龍江雞西 158100)
長期以來,中藥材質量的降低是困擾中醫臨床的一大難題,直接影響了治療效果。如何才能提高藥材的質量,筆者現就種植、采收、加工、貯存等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由于某些中藥材的缺乏,各地對地道藥材進行廣泛的引種。在引種的過程中有不少成功的事例,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某些引種藥材在改變了環境、生長條件、廣泛應用化學肥料甚至應用某些植物生長激素的情況下,出現了微量元素含量的改變、有效成分降低、藥材形狀、氣味改變等一系列問題。如家種丹參形狀改變,野生丹參斷面木部維管束,呈纖維性,表皮和皮層與木部的重量比約為1∶6;家種丹參斷面木部維管束不明顯,不呈纖維性而質地柔韌,表皮和皮層與木部的重量比約為1∶15。而丹參的有效成分隱丹參酮主要集中在表皮。所以,在不同的氣候、土壤和生物等環境下,植物體內的化學成分也發生變異,其組成和含量可有很大不同。這點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切不可在不顧環境的條件下,盲目引種他地的藥材,這樣會降低藥材的品質[1]。
適時采收中藥材,對保證中藥材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藥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所以,在采收中藥材時,不但要追求藥材的產量,更要注重藥材的質量。例如,甘草在秋季采挖。但有實驗證明,其所含的甘草甜素在開花前期為10%,在生長末期(秋季)甘草甜素僅含3.5%,相差近3倍。再如薄荷,在花蕾期揮發油含量近3%,花后期揮發油降到1.5%,但藥材總產量卻增加l倍多,藥農則往往在花后期采割,這就大大降低了薄荷的質量。以上事例說明,適時采收中藥材,對其質量的提高是有益的,單純追求產量而忽視質量的做法,應該禁止。應在既保證質量又能獲得較多數量之間選擇一個最佳時機。對理論依據確鑿的品種,應嚴格收購期限,以把好藥材收購質量關[2-3]。
目前對藥材的加工干燥多采用陽干法和陰干法,對少數藥材采用烘干法。陽干法和陰干法方便且成本低,但易受外界天氣條件的影響。如藥材采收后,遇連綿陰雨天而不能采用別的方法干燥時,則會引起藥材的一些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像霉變及在氧氣和藥材本身所含酶的作用下,有效成分發生分解、氧化等變化,這樣便會嚴重地影響藥材的品質。陽干法為最常用的干燥方法,但它有很多缺點,如日光中的紫外線會使藥材中的某些成分發生氧化、聚合、分解等光化反應。最明顯的如洋地黃葉在日光下效價迅速損失,玫瑰花及其他顏色(如白色)的花瓣很快變為棕色,揮發油大量喪失[4]。如對藥材采用適當的溫度進行烘干,則會明顯地提高藥材的質量。
干燥時,溫度和時間都是十分重要的。溫度過高會使揮發油散失過多。某些成分分解或發生其他變化,過低則干燥時間延長,也會造成有效成分的變化。應大力提倡產地趁鮮切片加工,這樣可避免干燥后再切制時,在浸泡、悶潤過程中所引起的有效成分損失,降低藥材的質量。
如何貯存、保管好中藥材,是保證藥材質量的關鍵,正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和重視。現多用傳統方法貯存藥材,如管理不當,會造成藥材質量的下降。中藥材來源大多是植物類和動物類,在高溫潮濕的季節易引起霉變。藥材在霉菌的作用下,其組織被溶蝕,許多有機物被分解,有效成分遭到破壞,重則不堪藥用。在蟲害的作用下,不僅使藥材在量上減少,并且蟲體在生長過程中能分泌水分和產生熱量,促使藥材發霉;在光的作用下,藥材所含成分發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反應;在氧氣的作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藥材的物理、化學變化會加快。如揮發油散失、油質外溢、含黏性糖質軟化等[5-6]。一般說來,藥材所含的生物堿類長期與空氣、日光接觸,可能發生氧化、分解,故應避光保存。含苷類的藥材受潮濕浸入時,在藥材本身所含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糖和苷元兩部分,故應保持其干燥;含鞣質的藥材在氧的作用下,往往產生聚合反應,故應避免與空氣接觸;含油脂類藥材在氧氣、日光的作用下,則一部分發生氧化,一部分分解為脂肪酸,以致酸敗等,故應存放在密閉的容器中。藥材貯存方面是個薄弱環節,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保證藥材的質量[7]。
影響藥材質量的原因還有很多,如炮制方面等。總之,如何保證藥材的質量是個大問題,必須每個環節都得抓。只有這樣,才能使藥材的質量有保證,臨床上才能取得好的療效,真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屠錫德.藥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8-101.
[2]張永祥.中藥藥理學新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0-121.
[3]王兵.現代代制藥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11-112.
[4]郭傳彬.影響中藥炮制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J].光明中醫,2008,23(10):1609-1610.
[5]黃富遠.影響中藥炮制品質量的因素淺析[J].浙江中醫雜志,2008,43(2):119.
[6]王利華.中藥飲片質量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91-92.
[7]周永梅,房德敏.中藥炮制研究新進展[J].天津藥學,2007,8(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