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迎香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體檢中心,遼寧大連 115100)
腦血栓是一種常病,發病率以老年人為高。老年人組織器官生理功能衰退,故康復較慢,加之疾病所致軀體的狀態改變,如口角歪斜、言語障礙、肢體癱瘓等,容易造成患者心理障礙而致機體調節功能減弱和抗病能力下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科學適宜的康復訓練與護理,可以幫助患者降低致殘的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現將我體檢中心收治的20例腦血栓患者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我體檢中心收治的腦血栓患者20人,男15例,女5例,年齡70~85歲,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與吞咽困難等癥狀。
1.2.1 心理護理 腦血栓會引起肢體功能障礙、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許多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壓力。患者對疾病通常是寧愿被動接受,而不愿聽從別人安排,稍不順心,就與護士、病友、家人發生沖突。因此,護理人員盡可能地使用護理手段進行心理援助,與老人進行語言交流或采用放松法、回憶法、學習法等,安定老人情緒。遇到溝通難以建立的老人,護理人員要用微笑的表情面對患者,按摩以及讓老人聽音樂,看自然景觀等方法,使之情緒穩定;滿足老年患者渴望得到人們的尊重的心理需要,順應老年人的童心,培養樂觀的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家屬宣傳心理護理常識,取得他們的密切配合,避免不良因素對患者情緒產生影響。患者女,75歲,初次患腦血栓,左側肢體癱瘓。患者發病例前是個精明能干的老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做主,由于腦血栓導致肢體癱瘓,使她無法面對現實,喪失了生的信心,拒絕進食,不配合任何治療。醫護人員為她講解了疾病的相關知識,告訴她人生病是一種自然規律,如果她配合治療,進行科學的康復治療,還是有恢復的可能性,使患者從護士溫和親切的話語中逐漸得到希望,開始吃飯,配合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后,基本恢復左側肢體的功能。
1.2.2 吞咽護理 腦血管意外的吞咽困難發生率達25%~50%[1]。吞咽困難對維持機體營養狀況會造成極大威脅,盡管可改用鼻飼或靜脈營養維持,但恢復正常的經口進食方式才是康復的關鍵[2]。因此護理人員在給患者喂食時護理人員應位于患者的健側,用匙盛少量食物放在患者舌后部并輕壓一下,以刺激味覺,促進舌運動。每次進食后,要反復做幾次空吞咽動作,使食物全部咽下,防止食物殘留,引起誤咽。如此多次訓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復。
1.2.3 飲食護理 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如有吞咽困難,飲水反嗆時,可給予糊狀流汁或半流質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時給予鼻飼流汁。有糖尿病患者予以糖尿病飲食。
1.2.4 肢體康復訓練 正確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提高患肢運動功能,抑制異常姿勢和反射,促進正常活動形成,可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3]。當腦血栓患者在生命體征平穩后24 h即可開始進行運動障礙肢體康復訓練。①床上運動。適用于急性期患者。督促患者練習抬臂、握拳、抓手、拾物等細微功能鍛煉。例如,先讓患者使用勺,逐漸過渡到用筷子,護士在旁邊多鼓勵患者,對患者每次努力均給予表揚。對于輕易放棄鍛煉的患者,可請已掌握用患手順利進食的患者做示范以激發患者繼續努力;協助患者用健側的手進行患側肢體各部位的被動運動,練習抬頭,挺胸、挺腰、抬腿、吸氣、呼氣、練習腹肌和臂力,為站立行走創造條件。②床下運動。當患者能坐穩后,開始練習站立。護士或家屬幫助攙扶或使用適當的支撐物,如拐杖、屋內家具、腿支架等,鼓勵患者站立的時間逐漸延長,學會使用自助工具,當站穩、站久后,再放開支撐物移動肢體行走。
1.2.5 安全護理 患者、家屬、陪伴人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對意識障礙患者和肢體障礙患者,應設提示牌、加護欄等,落實床邊安全護理措施,并向患者做好解釋,防墜床、跌倒等意外事件發生。對肢體康復訓練的患者,要注意側踝關節的位置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發生意外,加重病情而影響下一步鍛煉。
1.2.6 壓瘡的預防和護理 ①床鋪應保持整潔、干燥,無皺褶及碎屑,若有尿液、血液刺激,應及時更換衣褲、床單等,使患者舒適。②避免皮膚長時間受壓:在臀部及骨隆突處墊上棉圈;每2~3小時幫助患者改變臥位1次;盡量使用充氣床墊、波浪式床墊等,以預防局部皮膚受壓;移動患者時,避免拖、拉等摩擦性動作。③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干燥:每日為患者擦洗皮膚2~3次,在皮膚皺褶處擦爽身粉;每次翻身時,用50%紅花酒精按摩受壓的皮膚,但是,若局部皮膚受壓后持續發紅,則禁止按摩,如已發生壓瘡,應積極給予治療,避免局部擴大而加重感染。
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減少腦血栓形成的發病率。以低脂、低膽固醇、多維生素飲食為宜,忌煙、酒。老年人晨間睡醒時,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靜10 min后緩緩起床,不可突然用力過猛,以防體位低血壓致腦血栓形成。平時適度參加戶外動,保持穩定的情緒。
本組中10例經康復護理后功能恢復正常,8例有好轉,2例無進行性進展。總之,早期運用科學適宜的康復護理,使患者能較早地進行自我護理,減少對他人的依賴,重建患者自尊心,恢復生活信心,增強了患者治療和康復的信心,對促進患者康復,減少殘疾具有重要意義。
[1]陳志堅.老年人進食與吞咽障礙[J].國外醫學:消化系統分冊,1989,(3):173-175.
[2]董慰慈.護理學基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120-121.
[3]莫淑敏.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2007,(2):35-36.
[4]王文生,邢艷會.老年人的心理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4):94.
[5]丁桂英.腦血栓治療和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8):91-92.
[6]董鳳莉,楊夢.腦血栓患者康復期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