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偉,吳淑敏,于福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濟困醫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26)
神經內科患者常最先、也最多發生便秘,經處理或飲食不當時,而發生嚴重腹瀉,大便失禁的發生率相對較少一些。現將神經內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護理報道如下:
1.1.1 中樞神經系統損害 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引起反射弧中的神經功能紊亂,不能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而形成。
1.1.2 長期臥床 長期臥床是神經內科患者的顯著特點,由于長期臥床,不但改變患者原來的排便習慣、排便姿勢和因姿勢造成的排便動力不足,活動減少,腸蠕動減弱,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吸收過多,肛裂疼痛拒解而使之在腸內積聚變硬。
1.1.3 飲食因素 飲食習慣的改變和飲食中水分或粗纖維攝入量不足,或進食過少,糞便總量不夠而使腸腔內部分段空虛,而使糞便在腸內向下推進的時間相對延長。
1.2.1 飲食因素 進食過冷、過油膩、不潔凈或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
1.2.2 藥物因素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腸道內正常菌群失調以及便秘后瀉劑使用不當、喂食前不洗手等造成。
1.2.3 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 是支配肛門括約肌的神經作用失常,造成肛門括約肌的控制功能發生障礙而致。
便秘是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排不盡感,糞便干結、堅硬[3]而便秘時,不能順利排出污濁而蓄積在腸道內的糞便,分解出大量的胺,再經吸收入血,更加重了神經內科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嚴重影響大腦功能的恢復。嚴重腹瀉不但造成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代謝性酸中毒、休克、急性腎衰、腦水腫及心臟的毒性作用等,而且與大便失禁一樣,對肛周局部皮膚形成非常強烈的惡性刺激,從而引發壓瘡的形成。上述任何原因,都是神經內科患者潛在或已經存在的問題,三種大便排泄異常,可先后或交替發生。患者苦不堪言。能及時且早期預防是最理想的。
加強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和衛生健康教育。
3.1.1 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 攝入充足水分能達到軟化糞便的目的[1],故有較好的預防便秘的效果。除禁食患者外,每天至少保證水的攝取量達2000 ml,以潤滑腸道,有利于排便。
3.1.2 攝取足量的食物纖維 食物纖維在腸內易推動殘渣、刺激腸蠕動,利于激發便意。維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纖維攝取量為每日20 g。另外攝入香蕉、植物纖維飲料、水果、蔬菜或筍類、麥片、麩皮等多纖維食物均有促進排便的作用。飲食以清淡為宜,多給患者進食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高的食物,如鼻飼的患者,每日給予200~400 ml的新鮮果汁。適當增加花生油、豆油、香油等油脂的攝入。食餌法如以黑芝麻、杏子仁、胡桃肉等研末沖蜜糖服。吞咽困難、意識障礙的患者,應根據病情盡早安置胃管給予鼻飼[2]。
3.1.3 臥床患者腹部按摩 可順著結腸的解剖方位,自右下腹向上經上腹部至左下腹方向環形輕柔地做腹部按摩,每天2~3次。定時翻身,增加床上活動量,這樣人為地增加了腸蠕動機會,減少糞便在腸內的運行時間。
3.1.4 伴有腦水腫的患者使用甘油 使用甘油,加等量鹽水,每日1次口服,能潤滑和刺激腸壁,收效也很好。
3.1.5 干燥性便秘處理 患者院前大便正常,入院后開始前幾天,出現的便秘屬單純的干燥性便秘,可在臨睡前口服液體石蠟油15 ml,能潤滑和軟化大便,易于排出。有便意感15 min后,仍無大便解出,可能是大便頭段干結而致,可在肛門內塞入開塞露、肥皂碎塊,簡便可行。發現患者有便秘跡象時,還可給予輕瀉劑,如番瀉葉少量泡足量開水,多次少量服用。便秘超過3 d,并且已經經潤腸緩瀉措施處理后仍不見效,可考慮行清潔灌腸或戴上手套,用手指在肛門內掏出干硬的糞塊。
3.1.6 隱蔽的排便環境 為患者提供隱蔽的排便環境,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解便姿勢。
3.2.1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喂食前嚴格堅持手衛生,防止院內感染造成腹瀉。
3.2.2 充足的水分攝入 腹瀉發生后,應同樣保證攝入充足的水分。防止水電解質紊亂。同大便失禁一樣,及時治療和處理原發病,認真做好肛門局部皮膚的護理。
科學的管理制度是護理工作正常運轉的有力保障。大便的排泄異常能否合理解決,不僅直接影響到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可信度和對護士的滿意度,而且關系到醫院在群眾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決定著患者疾病轉歸的發展方向。
護理工作是一項繁瑣的工作。護理的對象是整體的人,以護理程度為基礎,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南,為患者實施身心整體護理,強調加強排便生理教育,以恢復正常排便習慣和排便生理[4]。這就要求護士不但要有豐富的臨床護理醫學、護理等專業知識、邊緣學科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而且還要不斷加強和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1]計惠民,徐歸燕,吉毅.對便秘患者的護理援助[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3):101.
[2]吳運蓮,周虹.中風患者預防便秘的護理[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5,4(4):375.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816.
[4]柯美云,羅金燕,徐國銘.我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1):684.
[5]王文生,邢艷會.老年人的心理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