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然,刁天喜,高云華
(1.解放軍210醫院藥劑科,遼寧大連 116021;2.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 100850)
日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
張治然1,刁天喜2,高云華2
(1.解放軍210醫院藥劑科,遼寧大連 116021;2.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 100850)
日本的生物技術領域正在快速變化中,政策改革和國外公司都向日本大型制藥公司和企業集團提出了挑戰,而他們掌握著日本的生物技術研究和發展資源。同時,股市對該領域的投資有所降溫,日本的新興生物技術的增長也面臨著資金的挑戰。本文主要從日本生物技術醫藥產業的政策促進、產業現狀、資本市場、企業戰略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展望了日本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景。
日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在已經過去的20世紀里,日本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落后于西方國家。但在21世紀,在商業界的支持下,日本政府已出臺各領域的重要政策來利用生物技術革命。日本的生物醫藥領域變得越來越富有競爭力和動力,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國家政策和管理制度改革鼓勵了新公司的成立、并購和全球合作。現分析日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如下:
1.1 出臺“生物產業立國”戰略促進產業發展
2002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出臺生物產業立國的國家戰略,力爭把生物產業培養成國家支柱產業。戰略主旨是大幅增加生物技術領域的開發投資。2002年日本有關生物技術的政府預算為4 400億日元,占政府科技預算的13%,不到美國生物技術政府預算的1/7。2006年政府科技預算大幅向生物技術傾斜,生物技術研究經費較2002年增加1倍,總金額約為8 800億日元,主要用于鞏固日本生物技術基礎和培養生物技術人才。根據日本政府頒布生物醫藥產業的規劃,其近期目標是建立一個2 360億美元的生物技術產品市場、并要創建1 000家生物技術公司和8萬名專業技術人員[1]。
1.2 鼓勵科研轉化成立創新型公司
一直以來,日本的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的成果轉化方面比較落后。2003年末,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成立新的商業公司和大學創辦新公司。2004年4月,政府對大學系統進行了全面改革,加強了大學的獨立性和商業化運作能力,旨在鼓勵日本的大學技術轉讓。這些改革措施通過對國立大學進行重組使之成為獨立公司,并且不再受教育部的監管。同時大幅度削減了85個研究所的基金,并鼓勵大學更重視商業研究。知識產權的變化是這項改革的重點之一。過去專利只屬于有發明成果的教授個人,而現在這些專利將歸大學所有。專利所有權的變化促進了大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類似于美國的Bayh-Dole法案[2]。
1.3 修訂《藥品事務法》加快生物藥審批
日本政府通過修改藥品事務法對審批政策體系進行了審定。藥品事務法于2002年通過,2005年4月生效。修訂版藥品事務法修改了日本藥品審批體系,將以藥品制造為基準的審批體系修改為市場準入為基準體系。新的政策管理體系允許制藥公司將制造外包給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制造商。2006年,為了增強國內制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的競爭力,日本繼續完善其改革措施,日本藥品和醫療器械管理部(PMDA)開始審查其藥品上市審批速度。PMDA于11月宣布建立能夠與全球同步的藥物審評系統的計劃,包括分子靶標、治療抗體和其他生物技術產品。PMDA計劃到2009年新藥評價人員從18人增加到110人,同時建立雙軌評估體系的計劃[3]。
1.4 改革金融市場鼓勵企業上市融資
生物技術的高風險、高收益特性吸引了大量的創業投資,生物技術創業企業的股份在市場上公開交易,作為創業投資就被認為成功了。日本企業上市較難,公開的最低條件是純資產2億日元,每股扣稅前利益10日元,而實質上不到這些最低條件的5倍證券公司是不接受的,這樣做的初衷雖然是為了保護投資者,但其結果則將風險雖高、卻有較高成長性并最需要啟動資金的創業企業排除在市場之外了。為了在公開市場創造更利于培育創業企業的環境,1995年日本開始了柜臺登記特股種制度。
1.5 修訂《日本商業法》促進企業并購
日本并購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停滯狀況,是因為日本公司尤其是大型制藥公司認為并購花費太大,相對于企業聯盟而言風險更大,從而阻礙了企業經營的擴張發展。鑒于此,2006年5月開始修訂日本商業法,該修訂版將允許兼并方使用現金和母公司股份,此前只許使用認購公司股份,但是直到2007年5月日本公司的國外認購方案才得到通過。該法案有望使得生物技術領域加快并購活動[4]。
2.1 生物科技發展居于全球前列
日本的醫藥市場居世界第2位,但許多暢銷量的藥物都是由西方國家研發的。雖然日本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起步晚于歐美國家,但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急于奪回其失去的陣地。在投資集團的支持下,政府已采取了多項重要改革措施。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生物技術戰略指南,促進日本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計劃從2003年度的8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擴增到2010年2 000億美元。
據安永公司統計,在政府對生物技術研究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生物技術產業的科技文獻、專利申請量分別居全球第4位和全球第2位,顯示日本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科學基礎已經居于較為領先的地位[5]。
2.2 生物技術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企業界的努力,日本的生物技術市場呈逐年增長態勢。日本的生物技術產業市場1998年不過2 000億日元,2002年增長到1.2萬億日元,2003年達到1.66萬億日元。2005年為6.67萬億日元,約占全球生物產業市場的10.7%,其中醫藥類占12.3%。如果把生物產業市場劃分為傳統生物產業市場和現代生物產業市場,那么2005年日本的傳統生物產業市場為5.17萬億日元,其中保健食品領域約占77.9%,醫藥類居次占12.3%。2005年日本的現代生物產業市場為1.5萬億日元,在分布比例上,醫藥領域高達69.2%。這表明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應用更為廣泛。從2002年到2005年,日本生物產業市場的發展速度每年約為139%。
2.3 企業數量增長迅速
生物風險企業數量顯著增加,現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益龐大的市場需求、強大的人力資源保證和完善的研發設施,近年來日本的生物風險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據日本生物產業協會統計,2000年日本新創的生物風險企業達254家,2003年為387家,2004年為464家,2005年增至531家。生物風險企業涉足的領域主要有基因藥物研究、生物芯片開發、功能食品制造、組織修復、再生醫療等。其中從事生物信息學等研究輔助型的企業占第1位,從事藥品、診斷試劑開發及再生醫療的企業占第2位,從事環境修復技術等環境研究的企業占第3位,其后是從事轉基因技術等農作物開發的風險企業。如今這些生物風險企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
3.1 政府基金與風險投資為新成立公司奠定基礎
政府和私人投資者的資金投入和加強專利保護、大學技術轉讓等政策法規的出臺,已經開始營造了與西方國家相似的日本風險投資氛圍。企業化大學為新成立的公司籌措了大量資金。基金的資助大大促進了生物技術企業的產生,根據日本生物產業協會(JBA)的統計,自2000年以來新成立的生物技術公司的數量猛增84%,這些新成立的公司有34%是以大學的創新技術為基礎的。近幾年來成立以大學為基礎的生物技術新公司是最為成功的風險投資項目。
然而由于缺乏后期研發的競爭產品,風險投資在日本生物技術領域還不成熟,近年有些停滯不前。根據Nihon Keizai Shimbun公司調查,日本生物技術領域的風險投資基金2006年3月下降了32%。除了那些廣為關注的成熟產品之外,日本生物技術產業的投資相對較少[6]。
3.2 證券市場融資使企業走向成熟
大多數的日本生物技術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是在2001~2004年完成的。2004年,5家公司上市籌資的總金額為350億日元。2003年公司上市募股的熱潮一直推至2004年,但是在2004年后半年逐漸冷卻下來。到2005年3月,2004年的5家IPO公司中有4家公司的股票遠遠低于其剛上市的價格。
從2005年開始,日本的生物技術領域IPO市場表現開始轉入低谷,2005年只有第一季度的兩只IPO上市,而且市場反應平平。但是,美國的MediciNova公司于2005年在日本上市,是第一家在日本上市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MediciNova公司得到了日本投資公司的鼎力支持。2006年沒有一家生物技術企業公開上市發行。
4.1 聯合以求生存
國內外制藥公司和生物技術公司合作項目的增加是日本生物醫藥產業增長動因之一。這些合作使日本成為生物技術和藥物創新的國際中心,并在全球的藥物研發中具有很強競爭力。2004年,藤澤藥品公司和山之內制藥公司宣布合并,形成一個新的公司,稱為Astellas制藥公司。同年,大日本制藥公司和住友制藥公司宣布合并,形成了大日本住友制藥株式會社。三共和第一制藥的合并也于同年完成。第一制藥三共株式會社超過了新建立的Astellas,成為日本的第二大制藥企業。年底時,帝國制藥和Grelan制藥合并,三菱化學和三菱制藥合并。
日本的生物技術公司為了加快發展,也在與國外公司協商合作協議。2004年,日本的制藥公司與國外的生物技術公司協商的交易有55筆。其中,武田公司付給美國BioNumerik制藥公司5 200萬美元換取一種處于臨床Ⅲ期的化療輔助制劑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銷售權。2006年,日本有60起日本公司與國際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大多數合作是在發現和研究領域,致力于產品流程的開發,例如武田制藥公司與美國的XOMA的合作,選擇了XOMA公司的多靶標治療抗體研發項目;Astellas公司與美國FibroGen生物技術公司達成8.15億美元合同進行貧血生物藥物的研發。2007年12月,美國Quark生物技術公司與大阪大學在腎病治療方面開始合作研究。而FibroGen公司獲得了Astellas制藥公司3億美元的前期投資[7]。
4.2 全球性并購推動發展
當日本開始促進生物技術領域發展,生物醫藥類公司面臨國內市場的挑戰時,日本企業于2005年走向全球,尋找獲利機會和與外國的同類公司的戰略聯盟。東京的Sosei公司以1.065億英鎊(1.96億美元)并購了英國的Arakis公司,并購的公司將拓寬產品線,在臨床研發的早期和晚期階段有更多的候選產品。Takara生物公司以6 000萬美元購買了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的子公司Clontech實驗室。這一交易使Takara進入了Clontech在美國市場的交易網。2005年,武田公司以2.7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生物技術初創企業Syrrx Inc,然后又收購了英國的Paradigm Therapeutics公司。2008年4月,武田公司將重點放在收購美國的生物技術公司上,以88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生物技術公司Millennium公司,這也是歷史上日本制藥企業進行的最大一筆收購。
4.3 技術許可獲得利潤
與大型制藥公司一樣,日本生物技術公司也在尋找各種合作以開發新的產品并獲得利潤。BioMatrix研究公司是東京大學的一家小公司,與英國牛津基因技術公司達成技術轉讓協議,BioMatrix有權在日本生產牛津的寡核苷酸技術專利產品并銷售。同時,AnGes公司作為第一家在東京證券市場上市的日本生物技術公司,與美國的Vical公司達成協議,研發并銷售其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另外,日本EnBioTec實驗室與Tripos公司合作,進行藥物發現先導化合物核受體的研發。
日本一直擁有雄厚的專家技術資源,包括基因分析、基因重組、蛋白質工程、糖工程、生物信息以及基因組藥物創制等關鍵領域。生物技術園區的發展也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包括正在逐步進行的制度改革等。但是,成功的關鍵還是有賴于生物技術領域的產品商業化的能力。更多的藥物進入審批程序、更多的全球臨床試驗項目將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的進程。
[1]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日本政府制定生物產業立國的國家戰略[J].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年鑒,2003.
[2]吳曙霞,雷霆,武士華.技術預見與生物醫藥產業創新[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7,1(3):26-34
[3]鄭風田.日本生物技術產業政策評述及啟示[J].科學學研究,2006,24(Z2):30-33.
[4]李靜潭.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模式研究[L].北京化工大學,2006:45-57.
[5]安永全球生物技術部.2005年度全球生物技術報告[R].紐約:安永公司,2006.1.
[6]安永全球生物技術部.2006年度全球生物技術報告[R].紐約:安永公司,2007.1.
[7]安永全球生物技術部.2007年度全球生物技術報告[R].紐約:安永公司,2008.1.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biomedical industry
ZHANG Zhiran1,DIAO Tianxi2,GAO Yunhua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PLA 210 Hospital,Dalian 116021,China;2.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China)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is changing rapidly in Japan,the challenges that faced to some larg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are the policy reforms and foreign competitors,which are in control of Japan's bio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resource.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public equity investment in such field is dying down,the growth of Japan's emerging biotechnology are also encounter challenges such as funds.In this paper,the promotion of policy,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y,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main M&A League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have been analyzed,meanwhile,the prospects of biotechnology in Japan have been looking ahead.
Japan;Biomedical industry;Status quo fo development
F752
C
1673-7210(2010)01(a)-141-03
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