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楠
(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遼寧大連 116100)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生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產后出血是全球孕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每年導致125000名孕婦死亡,2000萬名婦女患病。持續升高的孕產婦死亡率及致殘率使很多婦女、孩子、家庭深受影響。每年因懷孕分娩而死亡的婦女中,約有1/4死于產后出血(PPH)。我院2005~2008年分娩總數4091例,其中產后出血81例,資料總結如下:
我院2005~2008年分娩總數4091例,發生產后出血81例,均符合《婦產科學》第5版中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年齡最小16歲,最大36歲,平均26歲;初產婦70例,經產婦11例;雙胎4例。出血時間在產后2 h以內者78例(96.3%),2 h后者3例(3.7%)。
孕婦在孕期及產后進行問卷式調查,分娩時測量產后出血量;孕期保健的內容,不但包括生理方面的檢查還要解除其心理負擔,指導孕婦的日常生活習慣。
產后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21例(25.93%);軟產道裂傷23例(28.40%),其中,陰道壁血腫7例,宮頸裂傷6例,陰道壁裂傷5例,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裂傷4例,子宮破裂1例;胎盤因素21例(25.93%),其中,前置胎盤11例,胎盤粘連10例;凝血功能障礙16例(19.75%),其中,胎盤早剝6例,羊水栓塞3例,乙型肝炎3例,再生障礙性貧血1例,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例。
產后出血還與妊娠高血壓、血液病、巨大兒、多胎妊娠、活躍期停滯、產道裂傷、胎盤粘連等癥有關。
剖宮手術總數1007例,產后出血31例,發生率為3.08%;陰道助產491例,產后出血23例,發生率為4.68%;陰道分娩2593例,產后出血27例,發生率為1.04%。
產后出血為產婦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一旦發生產后出血,預后嚴重,死亡率高。產后出血對產婦的影響,主要是由失血量的多少和產婦的情況決定的。如果出血量不多或產婦體質強壯,耐受力強,一般經過治療即可痊愈,不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相反,如果在短期內大量出血,產婦又有貧血或凝血功能不良,則后果嚴重,可能會自覺頭昏、心悸、四肢冰涼、暈厥、休克,同時失血時丟失大量凝血物質,造成凝血功能障礙,甚至死亡。有的雖然經醫生全力搶救保住了生命,但由于大量失血,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缺血、低氧,造成組織細胞的損傷,臟器功能受損。另外,休克較重、持續時間較長者即使獲救,仍有可能發生嚴重的結發性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席漢綜合征,Sheehan syndrome)后遺癥,就是由于大量出血、休克,引起腦組織中垂體前葉缺血、壞死,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減少,使卵巢分泌的女性雌激素、孕激素減少,造成患者閉經、消瘦、無乳汁,乳房及外生殖器萎縮,這將給患者生理上、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創傷。此外,產后出血的產婦由于失血、貧血,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產褥感染。機體失血、營養不足,產婦精神緊張、焦慮,也會影響乳汁的分泌,不利于母乳喂養。所以,分娩應到正規、有搶救設施的醫院,避免產后出血的發生,以確保母嬰健康,故應特別重視做好防治工作,降低其發病率。首先做好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工作,孕早期開始產前檢查,監護不宜妊娠者及時在早孕時終止妊娠,對具有較高產后出血危險的產婦做好及早處理的準備工作。
檢查子宮收縮情況,按摩子宮以促進子宮收縮。胎盤娩出后,產婦應繼續留在產房觀察2 h,因產后出血約80%發生在產后2 h內,故應重點監護,密切觀察一般情況、生命指征、陰道流血和宮縮情況。但也不能忽視12 h以后的出血情況,應向產婦交代注意事項,醫護人員定期巡視,發現問題及早處理。失血較多尚未有休克征象者,應及早補充血容量,其效果遠較發生休克后再補同等血量為好。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量。重點預防,有效救治,才能降低產婦的死亡率,提高愈后生活質量。
[1]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王榮梅.產后出血50例的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09,16(2):111-112.
[3]孫曉紅.95例晚期產后出血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3):192.
[4]郭曉紅.產后出血32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255.
[5]黃鳳珍.105例產后出血患者護理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9,7(3):57.
[6]張麗梅.產后出血的護理體會及預防[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9):103.
[7]朱玉珍.產后出血的病因及防治[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