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怡然 ,姚 旗
(1.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貴州貴陽 550004;2.貴陽市第四人民醫院ICU病房,貴州貴陽 550002)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指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胰腺實質局部、節段性或彌漫性慢性進展性炎癥,可引起胰腺壞死、纖維化、腺泡和胰島細胞萎縮消失,導致胰腺組織結構和功能不可逆的損害。常伴有胰腺彌漫性鈣化,胰腺導管內結石或假性囊腫形成。由于其發病率較低,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診斷和治療均存在一定的困難。本文收集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1999~2008年住院治療的42例CP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42例患者,男27例,女15例,男女比例為1.8∶1;年齡31~72歲,平均53.6歲;病程2個月~20年。CP的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訂的CP診斷標準[1]。在排除胰腺癌的基礎上,將下述4項作為CP的主要診斷依據:①典型的臨床表現(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癥狀);②病理學檢查;③影像學上有CP的胰膽改變征象;④實驗室檢查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證據。①為診斷所必須,②陽性可確診,①+③可基本確診,①+④為疑似患者。
18例(42.9%)患者有酗酒史(患者酒精攝入量>50 g/d,飲酒時間>5年),13例 (30.9%)患者有膽道疾病史,4例(9.5%)患者血脂增高(TG≥11.3 mmol/L),4 例(9.5%)患者有上腹部外傷史,6例(14.3%)患者未找到相關病因。
腹痛39例(92.8%),多為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向背部、兩肋、前胸等處放射,黃疸 4 例(9.5%),腹瀉 6 例(14.3%),體重明顯減輕16例(38.1%),伴有其他消化道癥狀:腹脹、惡心、嘔吐、納差 25例(59.5%)。
胰腺假性囊腫7例(16.7%),糖尿病12例(28.6%),膽道梗阻3例(7.1%)。
所有患者均經B超、CT、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中的一項或數項檢查。各種影像學檢查的檢出率分別為:B超40.5%(17/42),CT 82.1%(23/28),MRCP 83.3%(5/6),ERCP 85.7%(6/7)。
42例患者分別接受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內鏡治療。手術治療10例,占23.8%;內鏡治療3例,占7.1%;內科治療29例,占69%。外科手術包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假性囊腫外引流術、胰尾切除術。內鏡治療均行乳頭切開術。內科藥物治療選擇胰酶制劑,合用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1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7例口服降糖藥,5例采用胰島素治療。
內科藥物治療出院時腹痛緩解或減輕、飲食改善者27例(93.1%)。外科手術治療或內鏡治療,出院時4例患者黃疸均減輕,11例患者腹痛緩解或減輕。
CP的致病相關因素較多,如長期飲酒、膽道疾病、高脂血癥、自身免疫、營養、外傷、遺傳等。在西方國家CP的首要原因是乙醇攝入(50%~70%)[2-3]。西方國家雖不認為膽道疾病是CP的病因,但文獻中有8%~12%的病例合并膽系疾病[4]。我國通常認為CP的發生與慢性膽道系統疾病有關,由乙醇引起的少見,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發現與乙醇相關的CP日漸增多,我國CP病因構成已有所變化。北京協和的統計顯示乙醇已成為CP的主要病因[5]。本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飲酒和慢性膽道疾病仍是CP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酒精性CP為42.9%,膽源性CP為30.9%,與之是吻合的。
本組結果顯示腹痛是CP最常見的癥狀,且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體重下降也較常見,而脂肪瀉則發生不多(14.3%),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胰腺腺泡組織必須破壞達90%以上才產生脂肪瀉。此外,本組患者還有其他消化道癥狀:腹脹、納差、惡心、嘔吐、黃疸等。總之,CP的癥狀繁多而無特異性,早期診斷較困難,當患者消化道癥狀久治不愈,應考慮CP的可能。
CP易出現并發癥,這也是患者常見的就診原因,CP常見并發癥有胰腺假性囊腫、膽道梗阻、糖尿病、胰管結石等。本組并發癥高達52.4%。
組織學檢查是CP診斷的“金標準”,但因標本較難獲得,故不常用,影像學檢查仍是我國診斷CP的主要手段。腹部B超價格低廉,應用廣泛,但其易受胃腸道氣體的干擾,對CP的檢出率較低,本組為40.5%,故可作為初步篩選手段。CT和MRCP均能清楚顯示胰腺實質和周圍改變,但MRCP對鈣化和結石的顯示不如CT清楚,本組中二者對CP檢出率分別為82.1%、83.3%。在CP的早期ERCP就可發現胰管一級或二級分支的擴張或不規則變化,后期則可以發現主胰管的相應變化,故ERCP是一個較好的方法,但其作為有創檢查,其存在嚴重并發癥,限制了它的使用。
CP的治療目的包括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營養狀況和解決并發癥。治療方法包括內科藥物治療、內鏡治療和手術治療。內科藥物治療主用于無胰、膽管狹窄、梗阻、結石和局部包塊的患者。內鏡治療主要用于慢性胰腺炎導致Oddi's括約肌狹窄、膽總管狹窄、胰管狹窄和胰管結石。外科治療則用于內鏡治療或內科藥物無效,頑固性疼痛或胰膽管明顯狹窄、梗阻結石,逐漸增大的假性囊腫,局部明顯包塊等。筆者應根據患者情況選用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本組29例患者予高蛋白、低脂飲食,補充外源性胰酶制劑,為確保胰酶活性同時服用抑酸劑,經治療,有93.1%的患者癥狀明顯緩解。對因Oddi's括約肌狹窄至膽道梗阻的3例患者行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對CP反復發作且臨床癥狀較重或伴有嚴重并發癥的10例患者,行手術治療,經上述治療,多數患者疼痛緩解或減輕,黃疸減輕。
總之,我國CP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病因較多,酒精性和膽源性仍是其主要致病因素。CP癥狀無特異性,易發生并發癥,診斷仍依靠影像學檢查。目前治療仍以內科治療為主,有并發癥或內科治療無效時,可予外科治療和內鏡治療。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慢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05年,南京)[J].胃腸病學,2005,10(4):234-235.
[2]Feldman M,Scharschmidt BF,Sleisenger MH,et al.Sleisenger&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M].6th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1998:809-862.
[3]錢家鳴.慢性胰腺炎的病因[J].胃腸病學,2001,6(3):173-174.
[4]Lankisch MR,Imoto M,Layer P,et al.The effect of small amounts of alcohol 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chronic pancreatitis[J].Mayo Clin Proc,2001,76(3):246-251.
[5]孫剛,寧曉紅,錢家鳴.慢性胰腺炎321例致病因素分析[J].中國醫刊,2002,37(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