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中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劑科,湖北武漢 430022)
乳腺囊腫、乳腺增生是婦女常見病。筆者2009年5月采用抗瘤散結合疏肝活血藥物蜜丸治療乳腺囊腫患者,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46歲,荊門市人,個體經營者。雙乳脹痛5~6年。自己摸到雙乳多個腫物。2009年到武漢某部屬教學醫院超聲檢查提示:雙乳各5~6個1.5 cm×2.0 cm左右大小的不等圓形腫物,報告為乳腺囊腫、乳腺增生。現在癥狀:雙乳脹,或有疼痛,以經前為甚;月經量少,經期延長,色深暗,或有淤塊,時有痛經;面部有黃褐斑;常煩躁失眠;飲食、二便一般;雙乳捫之,各5~6個1.5 cm×2.0 cm大小不等囊腫,邊界清晰;脈弦細,舌紅,苔薄膩。診斷:雙乳為多發乳腺囊腫,乳腺增生。中醫辨證:肝郁血瘀。治以消瘤散結、疏肝活血。
藥物組成:山慈姑80 g、土貝母 80 g、夏枯草80 g、海藻60 g、莪術 60 g、三棱 60 g、皂刺 60 g、青皮 60 g、橘核 60 g、玄參 60 g、柴胡 60 g、香附 60 g、郁金 60 g、當歸 60 g、川芎60 g、赤芍 60 g、澤瀉 60 g、茯苓 60 g。 水煎服,共 10 劑。用法:烘干研末,過5號篩,煉蜜為丸,如彈丸大,約6 g。早晚各服1丸。
服藥后,乳脹明顯減輕。4個月后,自己摸雙乳,囊腫變小。荊門市屬醫院超聲檢查示:雙側乳腺增生;雙乳多發囊性病灶。繼續服用原來組方藥物制成的密丸。2010年3月,蜜丸已服過半,患者自己已經摸不到囊腫,且月經改善,無乳脹痛經;面容改善,黃褐斑減輕褪色,面色較前光澤;乳房改善,較前豐滿;睡眠改善。
乳腺囊腫一般與乳腺結構、炎癥等因素有關。乳腺腺葉或小葉導管上皮脫落阻塞導管,乳汁排出不暢而淤滯在導管內,引起導管擴張形成囊腫,囊腫可長期存在。乳腺增生病是以乳痛、乳腺組織局部增厚或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結節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疾病。現代醫學認為,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有關。乳腺組織隨著月經周期,也呈現相應的增生-退化的變化,可認為其由卵巢內分泌功能紊亂(雌激素相對增高,孕激素相對不足)或乳腺組織對卵巢激素反應性異常所致。內分泌失調導致乳腺實質增生,引起小導管擴張,促進間質結締組織增生,膠原化。
此二癥在中醫,稱為“乳癖”,屬“癥瘕”、“積聚”范疇。多由沖任失調,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導致。宋代《圣濟總錄》云:“婦人以沖任為本,沖任不和,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成梗成腫,疼痛有核。”清代《瘍醫大全·乳癖門主論》曰:“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中醫的治療多采用調攝沖任、行氣疏肝、活血散結。本案患者為個體經營戶,由于生意不好,長期憂心焦慮,肝氣郁滯,進而血瘀,其脈弦舌紅、乳脹經亂、黃褐斑,煩躁失眠,皆是肝郁;經少色暗、淤塊痛經,皆是血瘀,故而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行氣疏肝,用赤芍、川芎、三棱、莪術活血祛瘀,用山慈姑、土貝母、夏枯草、玄參、海藻、皂刺、橘核消瘤散結,澤瀉泄熱消腫、降脂護肝,再以茯苓健脾補中、當歸養血益肝,以克制諸藥攻伐過度。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中山慈姑、土貝母、皂刺、夏枯草、海藻、莪術、三棱等傳統散結藥物具用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山慈姑含秋水仙堿,能抑制癌細胞核的有絲分裂,使之停止于中期,主要用于乳腺癌;秋水仙堿有毒,毒性主為胃腸道刺激。土貝母主要成分為皂苷,土貝母苷Ⅰ、Ⅱ、Ⅲ均能顯著抑制BALB/c小鼠移植S180肉瘤[1],皂苷甲能快速激活MAPK信號傳導通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2],皂苷甲、丙能夠誘導SW480細胞凋亡[3],其皂苷有溶血作用。海藻有抗癌和增強免疫力作用。莪術能抑制腫瘤細胞核代謝;對人宮頸癌,可使癌組織壞死脫落[4]。莪術、三棱對人乳腺癌細胞的凋亡具有明顯的誘導作用[5];對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能夠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清雌二醇、垂體促乳素及促卵泡成熟激素含量,升高孕激素含量。通過調節乳腺增生的性激素水平,抑制腺體新生血管的形成,而逆轉乳腺腺體的增生[6]。
本方中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橘核等均具有行氣疏肝作用,赤芍、川芎、郁金、三陵、莪術等均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有研究認為,疏肝活血藥物可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催乳素分泌,調整垂體生成素及孕酮的不足;抑制組織單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膠原纖維合成,從而促使增生的腫塊、纖維的吸收[7]。
研究還顯示,活血散結藥物能明顯改善乳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病理產物和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促進腺體周邊纖維組織及其他物質的消散吸收,從而抑制乳腺腺體增生[8]。現代藥理研究充分證實了方中主體藥物確鑿的消瘤散結作用。
對乳腺囊腫、乳腺增生,祖國醫學認為,沖任為本,肝郁氣滯、血瘀痰凝為標。現代醫學揭示,內分泌紊亂、性激素失調是根本原因,這與中醫沖任理論是吻合的。沖為血海,任主胞宮,下連卵巢,上連乳房,所以沖任失調是本因,那么肝郁氣滯、血瘀痰凝是動因,這就關乎治法方藥的重點,但是本因和動因又相互影響。肝腎同源,女子又以肝為先天,肝胃經絡包絡乳房。情志不舒,肝氣郁滯,氣滯則血瘀。肝氣橫逆犯胃,食少納呆,消化不良,脾土失健,化源不足,則血虛。血虛血瘀兼氣滯,必影響沖任二脈,引起血海不足、經絡不暢,導致內分泌紊亂,此亦中醫情志致病。現代醫學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理論揭示,精神意識(情志)活動能夠影響卵巢的動態功能。此理相同,乳腺異動與卵巢、經水息息相關。月經雖出于沖任,卻由肝主導,所以這動因的決定性作用也不亞于本因。筆者傾向標本論,以標為重點,通過治標達到治本。實則立本也須從標,立標也宜顧本。臨床本標角度不同的立法方藥都各顯其效,這已經大量見于文獻報道。
在乳腺囊腫、乳腺增生的中醫治療中,除了臟腑調理外,活血散結的藥物是必用的。此類藥物很多,選擇各種經驗,可以有很多集合。本方除了一些最常用散結藥物外,特別采用一般只在乳腺腫瘤中用到的山慈姑、土貝母這兩味有毒副作用藥物,意在發揮它們顯著的消腫散結作用和抗癌變作用。因此,要考慮劑型、劑量。筆者看到很多方藥,劑量偏大,單味劑量15~30 g,煎藥總量150~300 g甚至更多,其中還不乏穿山甲一類的貴藥,動輒兩三個月為1個療程,且不說患者的經濟負擔,就是對胃腸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藥物苦之性的大量強加,有敗損胃氣之虞。筆者常聞患者久服重劑之苦楚。經云:“得胃氣則生,失胃氣則死”,“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藥物同食物一樣,過量皆傷脾胃。
急性病投重劑,慢性病投輕劑,這是常理。乳癖屬慢性病,宜輕劑漸消,丸者緩之;峻利有毒藥物亦宜丸。考慮方中山慈姑、土貝母之毒性,及方中多破利之品,故用蜜丸。一方面可減小、控制劑量,另一方面,蜂蜜能補中護胃,拮抗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使治療得以持續。本劑型方藥即以不到常規20劑的總量獲效,其量效價值值得重視。
用疏肝活血的方法治療黃褐斑,用疏肝活血的方法豐乳,用疏肝養血的方法治療失眠,已是中醫常法之一。本案在治乳腺囊腫獲效的同時,也收到多方面的效應;再次證實中醫辨證論證的優勢和整體觀念的價值,也證實了方中諸藥對乳腺的靶向性,其能行氣活血,調理肝胃、沖任諸經而影響全身;同時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環,調整乳腺對卵巢激素的反應性,消除病理組織而健全生理組織。
[1]金鵬飛,鄭春輝.中藥土貝母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2):152.
[2]劉姬艷,馬潤娣,于立堅.土貝母苷甲對人鼻咽癌上皮細胞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影響[J].北京中醫,2007,26(2):119.
[3]于超.土貝母皂苷誘導人鼻咽癌細胞株CNE-22細胞凋亡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7):880.
[4]林光勇.莪術油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的進展[J].廣東醫學,2002,12(1):12-13.
[5]張瑾峰,王喆,劉欣,等.莪術、三棱、白介素-6對人乳腺癌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6,27(4):115.
[6]李湘奇.乳癖康合劑對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及乳腺組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微血管密度表達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5,12(5):1.
[7]田瑩.乳癖從經論治[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1):1417-1419.
[8]馬民,張桂娟,馬義,等.活血散結中藥外用治療老年痰瘀互結型乳腺增生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5):1884-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