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吳 桐,劉 艷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為了加強手術室感染的預防控制與管理,保證醫療安全,有效降低手術室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手術室醫務人員嚴格執行規章制度,使手術室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落到實處,提高醫療質量,保障手術安全[1]。加強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進入手術室的人員過多,衣著不規范,患有感染性疾病。實習進修人員未經崗前培訓,在手術間內來回走動,觀看手術時距離無菌區域過近。參加手術人員無菌觀念淡薄,洗手程序不規范、時間不充足、擦手巾滅菌后管理不妥,手術過程中被銳器刺傷皮膚黏膜,可導致二次感染[2]。
醫療器械的清潔、消毒、滅菌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醫院感染的發生。若器械使用后清潔處理不徹底、滅菌不嚴,尤其是染有傳染病患者血液的物品,當再次使用時,極易造成醫院感染。消毒包大小不規范,包消毒包的布層數過多、消毒包內準備滅菌的容器蓋未打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高壓蒸汽滅菌的效果。各種無菌包及無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未檢查消毒日期和時間,過期使用,誤用未消毒的器械物品。一次性醫療用品未進行檢查,包裝破損。
手術間內的物體表面未定期用消毒液擦拭,進入手術間的物品未經消毒處理,手術間接臺手術過于頻繁,術后處理房間及物品不及時,地面和空氣消毒不徹底,造成空氣潔凈度降低[3]。
對手術醫師和進修實習人員加強監督,主動指導進修實習人員進行各項操作。對手術室各級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特別是學生和新工作的人員,須經嚴格的崗前教育和培訓才能上崗,并作為重點指導和監督的對象,每周業務學習2次,每次圍繞一個主題,講解完大家進行討論。所有參加手術的人員應嚴格執行手術室無菌技術操作常規,違反無菌技術行為應立即糾正。醫生在進入手術室后,到指定手術間,盡量減少走動,避免灰塵飛揚。嚴重呼吸道感染者,一律禁止入手術室,必要時戴雙層口罩,方可入內。感染手術一律謝絕參觀,并設2名巡回護士完成手術間的內外供應工作。注意參觀人員不可直接接觸手術者或手術臺,以防污染。施行感染手術人員,術后應從污物通道離開限制區,不準到其他手術間走動或參觀。
應專柜存放,專人管理,離地面30 cm,柜內清潔干燥,通風良好,室內空氣含菌量≤200 cFu/m3,溫度與濕度要適中,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在使用前應仔細查看消毒日期和時間,過期不準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前查看一次性滅菌物品;核對產品名稱、型號規格、制造廠名、產品商標、無菌有效期、生產批號等,包裝密封性好才可使用,如遇有過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濕、破裂、字跡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保持手術切口、無菌器械臺敷料干燥,手術時間過長(>6 h)或手術中有可能污染時,應注意保護切口及手術區,手術切口周圍要加蓋無菌巾。應嚴格區分無菌手術間及感染手術間,以降低無菌手術感染率。手術后未開啟包裝的無菌物品應重新消毒后,給下一臺手術使用,不再收回貯存間,避免污染貯物箱。各種無菌包及無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專人負責定期滅菌或更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應密閉存放,每周更換2次,容器每周滅菌2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過2周;無菌包有效期不得超過7 d;開啟的無菌敷料罐等應每日更換。工作人員必須熟悉各種消毒液的濃度、配制及使用方法,并可根據其效能定期檢測。
手術間應分感染手術間、潔凈手術間和污染手術間,潔凈手術應放在污染手術前做。感染手術必須在指定的感染手術間做,同時必須按感染手術常規處理房間及一切物品。術后手術間地面和空氣必須嚴密消毒,必須堅持每日2次濕式清掃手術間,保持術間濕度。每日晨巡回護士用濕抹布(在消毒液中浸泡過)擦房間各表面,手術結束用1∶200“84”消毒液拖地面,處理吸引器等。每日晚紫外線照射2 h,周末大掃除,甲醛薰蒸1次。每日各房間掛牌,即直接責任人,夜班護士每晚對各房間審評1次,實行打分制。用紫外線殺菌燈消毒時,應有消毒時間、操作人員簽名等項目登記和紫外線強度監測登記[4]。
我院手術室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并有具體的消毒隔離辦法與措施,建立登記制度。院感染辦公室隨機抽樣,科室每月定期對手術間和無菌物品貯存間空氣、物體表面、術前刷手、醫護人員的手、無菌物品(高壓物品、環氧乙烷物品、熏蒸物品、一次性物品、浸泡物品)、消毒液進行1次細菌培養,結果均在合格以內。降低手術室感染風險,加大了手術安全系數。
[1]董榮霞.心理護理的重要性[J].綜合臨床醫學雜志,2006,6(6):527.
[2]曹偉新.外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28-530.
[3]Barbara JF,Beloris EK,Setven MB,et al.Frequer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J].AM J Mec,2007,90:145.
[4]Elise MB,Lan TW,Graig WS,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 Bor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h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0,13(3):38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