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敏
(河南省南陽市精神病院工娛療科,河南南陽 473000)
精神病患者入院前3 d在臨床上統稱為新入院患者,此期患者精神癥狀如興奮、躁動、幼覺、妄想等癥狀還未得到控制,極易發生意外事件。一旦意外事件發生,給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均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和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此期意外事件的發生原因、規律,并加以防范,減少意外事件發生,是護理人員的責任。
對我院2007年7月~2009年6月發生的81起較嚴重意外事件(每件均有醫療缺陷上報資料并有缺陷分析)進行回顧性分析。
我院共入院患者3 007例,發生意外事件81例,意外事件發生率為2.7%。其中,男49例,女32例。外逃24例,占30%;傷人27例,占32%;自殺自傷11例,占14%;骨折17例,占22%;猝死2例,占2%。其中入院72 h內共發生48例,占意外事件發生總數的60%。在行政班下班之后人員較少時發生56例,占意外事件發生總數的70%。
精神病患者入院前3 d,精神癥狀尚未得到控制,此期患者極易出現逃跑、傷人、自殺和自傷,突然改變環境,入住到一個新的環境中,自由受限,情緒波動,加重了不安。家屬由于精神科常識的缺乏,交待病情時漏掉了一些很重要的癥狀信息,而此時患者有的偽裝、隱匿,癥狀不暴露,護理人員不能觀察到而未加防范。
護理人員方面,夜間身心疲憊而忽略防范,安全責任意識不強,工作懈怠、馬虎、交接班不細致,導致意外事件發生。而一些上崗時間短的護理人員,經驗不足,精神科知識及社會閱歷少,對新入院患者一些重要細節未觀察到;加之溝通缺乏技巧,護理措施不得當,常激惹新患者,患者的反常言行,意外先兆未觀察到、未重視起來。
科室安排上,在一些重要時段如患者較多時早晚上班人員較少,而此時事情多,發藥、晨測血壓、留標本、督促患者用餐等護理人員忙不過來,一些患者趁機外逃自殺[1]。醫患溝通不到位,新入院患者的沖動史,醫師未及時提醒護士,而患者的病情變化,護士也未及時告知醫師。
認真執行交接班制度,新入院患者、三防患者及保護患者一定要班班床頭重點交接,并有交接記錄本,還在護士站貼標示如三防符號[2],以提醒護士注意。醫生詢問病史要詳細,并能引導家屬將一些重要的癥狀講出來,對有傷人、自殺病史的患者及時提醒護士。護士要主動與醫生溝通,了解新患者的一些詳細資料,把安全制度放在首位[3]。班班檢查病區內及患者自身有無安全隱患,不漏掉一些細微之處。新患者入院后安全檢查要細致,避免危險品帶入病室給患者傷人和自傷制造機會。對患者要態度和藹,特別是對新入院患者更要舉止得當,患者的合理要求要給予滿足,不能滿足的應耐心解釋,不可態度生硬。對新入院的老年患者要及時給予攙扶,廁所及衛生間均要有防滑設備以避免發生骨折。對新入院患者不可濫用約束,必要時,對一些情緒波動大的狂躁患者在實行約束前要盡量給予解釋。嚴格落實分級制度,重點患者和恢復期患者一定分開管理,避免患者之間的傷害。掌握患者逃跑、自殺的規律,尤其夜間、凌晨、午睡、飯前、交接班及節假日人工作人員少的時候要勤巡視,掌握患者心理狀態,做到無規律巡視,不要讓患者鉆孔子[4]。要善于觀察患者的異常行為,預見可能發生的事情,如坐立不安,是否有自殺和逃跑企圖,常在門口徘徊是否有逃跑可能,情緒激動,語調增高甚至有謾罵性語言,是否有暴力行為發生。新上崗人員要盡快學習精神科、倫理心理學及一些社會學知識,掌握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及軀體障礙伴發精神障礙等不同的特點及不同的護理方法和技巧[6]。護士要有“慎獨精神”,在有無人知的時候恪守職業道德,遵守各種制度,不給意外事件的發生留空隙。患者的一些治療和護理盡量在白天做完,一些沖動傷人的患者在上班人員較多時就保護起來,讓夜班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巡視和觀察患者,與患者交流談心,避免意外事件發生。
管理者要對新上崗人員加以培訓,讓他們盡快掌握精神科知識,組織一些有經驗的護理人員講述經驗和教訓的親身經歷。每一次意外事件發生后護理部要求護士長組織科室護理人員有針對性地討論分析原因[5],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關心護士,合理配置病房護理人員,適當調整夜間護理人員數量,每年給倒班護士一定的休假時間,讓護士身心得到休整,以利于更好的工作。
預防意外事件,特別是新入院患者的意外事件,要護理人員、護理管理者和醫生均應盡到應盡的責任,才可能減少和避免發生。
[1]謝仲英,梁艷,覃志云,等.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干預[J].現代醫院2007,7(2):69.
[2]李曉惠,鄒曉清.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5,5(40):376.
[3]郭榮珍,陳幼仙,李以菊,等.住院老年患者發生意外事件的調查與預防[J].上海護理,2004,4(2):25-26.
[4]李國紅,邱煥玲.住院精神病人自然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山東精神醫學,2003,16(1):54-55.
[5]張閩輝,周軍.精神病他意外事件原因分析及對策[J].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07,13(6):132.
[6]趙曉梅,袁海蘭.慎獨對護理工作的意義[J].中國護理雜志,200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