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霞
創新型實訓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
□周紅霞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而職業實訓師資隊伍的素質水平如何,對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至關重要。本文在分析當前我國高等職業實訓師資隊伍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加快創新型實訓師資隊伍建設,為培養創新型高技術人才提供保障的具體意見與建議。
實訓師資;創新型;雙師型;高技術人才
新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400萬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900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到1000萬人左右[1]。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極其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而職業實訓師資隊伍的素質水平如何,對完成這一任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高等職業實訓師資隊伍現狀不容樂觀,必須盡快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努力培養合格的職業實訓師資隊伍,為完成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辦學目標的日益明確。高職院校都加大了對建設“雙師型”高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從人力、財力及政策上都采取強有力的促進辦法,增加了一批“雙師型”教師,使專任“雙師型”教師的數量有所增加[2],這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現場“雙師型”實訓教師的數量上仍遠遠滿足不了實訓指導的要求。據了解,某地5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20個應用技術類專業雙師型實訓教師的人數統計,僅有實訓教師34名,平均每個專業的實訓教師不足2名。可見實訓師資匱乏仍是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
教育部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到2005年,在職業技術學院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要達到30%。與幾年前相比,高職院校專職教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已逐步提高,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已成為專業教學的骨干[3]。而一線實訓帶教教師的學歷層次卻不容樂觀。由于實訓教師的來源渠道廣泛,水平參差不齊。有相當比例的實訓師資直接來源于一線普通技術操作工人或專科以下的在崗人員,學歷普遍偏低,既缺乏堅實的基礎理論,操作技能也多不規范。一些實訓老師在指導實訓過程中,對實訓教學的目的不明確,缺乏基本的理論素養,實訓操作常賴于經驗,不能從宏觀上把控原理,對內容了解不充分,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甚至只局限性于簡單的交流與示范,不能做出一般的解讀。我們調研了臨近5所高職院校的實訓師資學歷情況,目前本科以下的實訓師資的比例仍占實訓師資總量的60%以上,而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實訓師資幾乎為零。可見改變實訓師資學歷偏低狀況仍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
由于我國高職院校構建時間短且發展迅速,再加上高職實訓師資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一直沿用高校教師的專業技術資格條件標準,衡量指標主要看重論文、科研和課題,對實訓教學中實訓老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專業實訓技能水平和指導學生實訓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要求不夠。而實訓教師的能力重點恰恰不是科研,而是指導專業實訓技能、技術設備創新、實踐和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以及實訓場所建設等。在現行高職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條件的“引領”下,實訓教師們一方面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必須將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論文等硬指標上,而對實訓室建設、技術設備創新、專業實踐指導和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的工作產生消極影響。這也是導致我國實訓教師實訓技能欠佳動手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4],從而直接影響高職教學質量。
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師資是關鍵。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并可能成為我國高技能人才發展目標的瓶頸。因此,必須有計劃、有目的的盡快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積極造就一大批合格的職業實訓師資隊伍,為完成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培養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的戰略目標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
“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對專業課教師的一種特殊要求,即要求專業課教師具備兩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一要類似文化課教師那樣,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有較強的教學、教研及教學能力和素質;二要類似工程技術人員那樣,有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組織生產經營和科技推廣能力,以及指導學生創業的能力和素質[5]。“雙師型”的實質是對高職院校教師作為行業專家和教學專家的雙重要求,而且兩個要求是互相聯系的。雙師型教師既要成為一個行業專家,又要具有良好的教學素養,這個標準是很高的。
為了達到這個標準,高職院校必須加大“雙師型”師資的培養力度。既要重視“雙師型”專任教師的培養,更要重視“雙師型”實訓教師的培養。甚至應給予后者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學習時間,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給予更寬松的數量保障。使有企業背景與經歷的實訓教師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理論與教學能力的提升。在與企業界密切聯系的同時也必須要不斷地和學術界取得聯系。而對于只有高校工作經歷的實訓教師,在加強理論培訓的同時,更要有時段、有計劃、有目的的到相關企業,及時了解最新技術進展,并頒發受訓資質證書。
目前,高職院校實訓師資的職稱結構普遍偏低,也是實訓師資的最薄弱環節。必須堅持多措并舉,積極提升現有實訓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與職稱結構。堅持自我培養與吸收引進相結合的辦法,加快提升現有本科以下實訓師資的學歷層次。對低學歷優秀實訓教師,有條件的可脫產派出到相關高校攻讀專業學位,也可在職學習學位課程,通過國家考試取得相應學位。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從專業學位研究生中直接定崗實訓教師已經有了可能,因此高水平高學歷的實訓師資學歷結構的改善將指日可待。同時研究、制定新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訓師資職稱晉升評估體系,盡快制定行業實訓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建立獨立完善的職業教育“雙師型”實訓師資隊伍的評估指標體系。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胡錦濤一再強調,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技能創新人才的重大任務。落實這一任務的關鍵在于要有一大批創新型的實訓師資隊伍。
1.營造有利于創新師資成長的寬松環境。現代創新活動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參與。盡管各自所得的榮譽、待遇和地位也有所不同,但這些人最為關心的往往是:他們經過努力取得的創新成果會不會得到社會承認,他們的有效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正如美國社會學家杰里·加斯頓認為的:“科學家某一時間上做出某些成就,他因為這種貢獻而獲得的承認將影響他在第二時間點的產出量”。因為這不僅肯定了他過去哪怕是一點點的成績,而且由此產生的作用將長期和反復地影響他們的科研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往往以此為新的起點,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科技活動中去。一般來說,人在適當的條件下不僅學著接受責任,而且也在尋找責任。因此,學校要根據實訓教師對利益追求的層次和內容的不同,制定出適合相應特點的激勵機制,在工資、職稱、獎勵等方面給予傾斜,使他們在積極、寬松的環境中發揮創造性和能動性。
2.在時間和條件上給予創新型師資充分的保障。創新活動是個最需獨立性的活動,時間是教師從事創新活動的寶貴資源。教師都希望自己能自由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時間。給予他們一定的假期,給他們廣闊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他們可以自主作出出外調研、考察、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的選擇。因此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創新環境對創新型師資隊伍的培養至關重要的。同時,校方要給創新者提供適當的條件,在儀器設備、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要盡力想辦法解決困擾他們的后顧之憂,關心他們的個人生活,在思想上給予正確的引導與鼓勵,使他們能夠自信、獨立、勤奮的開展工作。
3.創新性實訓師資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雖然高校教師對整個社會而言是知識和學術精英階層或各自領域的專家,而面對迅猛發展科技形勢,即使是受到最高最好的學歷教育的人也無法滿足終身需要。因此,要想成為創新型的實訓師資人才,個人要有學習、學習、再學習的理念。學校也要為教師創造再學習、再培養的條件。盡量創造機會和條件,鼓勵實訓教師繼續深造,尤其是對中青年教師更應通過各種渠道和多種方式為他們提供學習、進修、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在不斷更新知識的基礎上,學到最新的知識,能夠始終站在科學發展的最前沿。同時還應創建完善的創新型師資隊伍培訓體系,既要有終身性,即要經常化,持久化;又要有全面性,即必須結合創新人才工作實際安排培訓內容:既有教學的,又有科研的;既有理論的,又有實踐的;既有專業的,又有非專業的。
4.建立合理流動的人才競爭機制。為了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創新新實訓師資隊伍,必須重視廣納賢才,使創新型師資隊伍具有合理的流動性和必要的開發性,長期保持人才、信息、學術活動與外部系統的交流;必須形成一個優勝劣汰、非升即走,決不讓冗員膨脹、庸才沉積的能進能出的創新型師資管理體制。這樣有利于博采眾長,有利于人員的調整和結構的優化,有利于組建一支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的人才隊伍。對由于本單位工作不盡人意而引起的調動,應盡可能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盡量挽留。挽留不住的也不要重重設卡,而應站在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優化這一位置來考慮問題。因為有些人才外流,有利于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優良的“外圍空間”,也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要想保持隊伍結構的優化,需要靠事業心和利益驅動相結合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來實現。
[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I].人民出版社,2010.6.
[2]林紅霞.論高職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市場(學術論叢),2007(40).
[3]朱麗紅,陳博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博覽,2009(24):82.
[4]周傳綱,陶毅.論高職師資的職業化[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9(4):50.
[5]宋新書,谷群廣.高職院校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9):2.
責任編輯 吳學仕
周紅霞(1954-),女,江蘇新沂人,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基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中國未來海洋權益的外大陸架法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9YJA820068;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課題名稱: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06SJD88041;本文系2010年江蘇省學校黨建研究會立項課題:《示范高職建設視域下基層黨組織活動內容與形式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主持人:周紅霞。
A
1001-7518(2010)36-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