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秀梅
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忠誠培養模式初探
□曲秀梅
隨著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服務市場競爭日見激烈,與之相伴的是人才的高速流動。大學生對就業企業的忠誠度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培育和維護忠誠的團隊己經成為企業的重要使命。本文從高校的視角探討大學生職業忠誠教育的培養模式。
大學生;職業忠誠;培養模式
忠誠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人文概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概念被引入經濟領域。在經濟領域,忠誠有職業忠誠的含義。職業忠誠是對事業的獻身精神和忠誠意識,對職業追求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每位工作者都應具備的一種品質。在頻繁的炒魷魚、跳槽和下崗分流等社會現象的沖擊下,忠誠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個發展如此迅猛的現代社會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的利益高就往哪里跑,哪里更能得到發展就到哪里去”。于是乎,一些人把自己當作待價而沽的商品,一年可以賣出兩三次,一些企事業單位在遭受頻繁跳槽和“集體叛逃”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對人才和未來失去了信心。這樣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個人的發展都尤為不利。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萊希·赫爾德[1]在《忠誠的價值》一書中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需要并離不開職業忠誠的,實際上那些真正能夠經得起市場經濟的考驗,在競爭中取得較為長期的理想效益的企業,無一不在靈活地應用著忠誠的各項原理、遵循著基于忠誠管理的發展戰略。落實到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上,一定需要忠誠的職業品質和操守。
服務行業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是人才的高流失率。一般行業正常的人員流失在5%-10%左右[5]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流失率正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本文結合吉林工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近三年的畢業生現狀進行分析,得出如下觀點。
畢業生不選擇本專業,至少不把所學專業作為就業的首選,而是直接把目光轉移到見效快的企業就業。以吉林工商學院為例,2006-2008年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中行業內就業的比例最高只達到35%,見表1。

表1 吉林工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歷屆專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
畢業生即使在畢業初選擇了旅游相關行業,從業后也頻繁跳槽,并且轉行比例很高。對吉林工商學院學生就業情況調查顯示,旅游管理專業06屆80名應屆畢業生中,現僅有20名學生在旅游行業內就業,此外,筆者還調查了長春市6家飯店。結果表明,近2年來,幾家知名飯店共招聘旅游專業專科生近200名,到目前已流失110名,流失率為55%。有個別飯店連續2年新招聘的大學生幾乎無一例外地在1年內流失。
另從,中國旅游局獲悉,到2006年9月底,中國執業導游人數達32.05萬人,達到歷史上最大規模。在32萬多名執業導游中,30歲以下占80%,大專及以下學歷者占80%。而持證導游中目前正在從事導游工作的人員不足一半。以上數據表明旅游人才特別是新生一代旅游人才頻繁向行業外流動的現象普遍,反映了畢業生對本行業的職業忠誠度不高。因此,加強學生職業忠誠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能留在行業內就業,成了學校及社會教育培養人才的一項重要內容。
首先,脫離現實的自身定位。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影響因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來自公眾的觀念、社會心理因素、周圍群體、家庭期望等,尤其是不少學生家長,認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從事比較體面的管理崗位。長期以來形成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觀念,以及社會、家庭的影響,使得畢業生本人同樣對職業的期望過高,存在著嚴重的挑就業地區、就業單位、工作崗位的“三挑”現象。
另外,行業認知的誤區。就旅游行業而言,無論是飯店、旅行社,還是景區都屬于服務行業,傳統意識認為服務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從事服務行業的人似乎低人一等。特別是一個大學生從基層服務員做起,自尊心和臉面上是過不去的。因此,許多畢業生的家長反對子女在行業內就業。
第三,現實的政策、法律不健全。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還體現在對畢業生權益保護的政策、法律不健全。目前,國家勞動政策、法律對用人單位的規范不夠,不能保障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使其在求職中處于被動地位。或者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此,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來自現實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往往忽視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學生們已經習慣的完成學校和父母既定的學習目標。筆者在2009年教學中曾對所授的3個新生班級120名學生做過一次專業方面的問卷調查,當被問及為何選擇旅游管理專業以及選擇該專業之前是否對它有所了解時,120名學生中只有30名學生(約為25%)表示事先了解過,而75%的學生竟然不知自己為何選擇此專業,更談不上什么興趣和愛好,其專業選擇主要是由父母安排或親朋好友建議的。由于入學前對專業的認知缺乏,導致在就業選擇時流出的比例較高,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旅游業是一個娛樂休閑行業,存在工作時間不確定、勞動強度大,收入不穩定的特點。周末和法定節假日是這個行業最忙的時候,不同區域受季節影響存在旅游淡旺季之分,旅游從業人員相比其他行業人員,工作時間不固定。另外,特殊的服務方式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及快速的應變能力,以防突發事件發生。由于旅游行業的這種工作性質,導致一些旅游專業的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更愿意選擇穩定的職業。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在低層次的基本需要滿足的基礎上,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目前,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學生在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更加強調自我意識和個人感受,選擇職業容易追求短時利益。加之大學生的擇業范圍相對廣泛,干擾因素多,在高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呈現一定的盲目性。“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使得他們總不安于現狀,不斷尋找變動機會,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忠誠度降低。據調查: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50%的大學生選擇在一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33%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5]。以上多種因素導致了當今大學生就業時的職業忠誠意識不斷弱化。
1.形成產、學結合的培養模式。目前就長春市各高校旅游專業而言,沒能將產和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學校注重教學,與行業聯系較少。使得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弱,缺乏社會經驗,依賴性過強,缺乏行業要求的協作精神。相比之下,國外高校則普遍采用“職業日(career day)”模式,提供針對性的產業與學生接觸的機會,采用產、學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如圖2。長春市各高校旅游專業應該跟上社會發展要求,特別是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變化,加強與業界的溝通,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相脫節的問題[2]。

圖2 產學一體化模式
2.確立適應業界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的出發點,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有效開展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礎。大學教育不單純是培養專業的理論家,而是造就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才。要克服只重視智能教育忽視技能培養的觀念,扭轉目前大多畢業生是“半成品”的局面,把學生培養成為行業人力資源的成品。
對學生職業意向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3],即認識和熱愛本專業。首先,可以邀請一些成功的企業家來校介紹業界的發展和人才需求情況;請一些在業界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擔任中、高層管理職位的往屆畢業生介紹自己的職業生涯,讓學生知道行業對人才的特殊要求,了解人才的成長經歷。其次,讓學生到企業進行認識性實習,增強學生學習意愿與行業共同成長的信心。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教改項目,組織學生開展考察調研、策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策劃、公關、創新的能力從中獲取對專業的熱愛。“人無信而不立”,用人單位極其反感缺乏責任感的造假行為。“誠信”是衡量人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無形資產,影響人的工作、前途和命運,大學生應該講誠信。高校應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職業道德素質。
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在教育中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個人職業意向和自身的能力,認真分析實現個人職業意向的可行性,給自己準確定位。在目前就業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狀態下,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就業機會的獲取關系密切,主動性強的更容易找到滿意的職位。大學生可以在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過程中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學校也應積極引導每個大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挖掘自己內在的潛質,克服消極等待心理,創造職業條件,捕捉職業機會。
對在校大學生來說,幫助他們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優勢。及早制定職業計劃。因為有明確的職業目標的牽引,學生在校期間就會專注專業能力的培養,早期的職業計劃一定能獲得相關的能力和經驗,這樣在就業選擇時通常不會把短期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會更看重自己未來的發展潛力,會根據自己的優勢進行行業選擇,從而實現對職業的忠誠。學校還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把本專業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來做的理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專注專業素養的提高,才能使個人能力增強,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但同時還要讓學生意識到,管理人員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更應該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知識層次較高的一方群體,職業忠誠的高低關系到國家的整體道德水準和企業的興衰,已為業界所重視。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學生的培養既需要重視專業素質教育,也需加強職業忠誠意識方面的培養,兩者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當今社會所需要和諧統一的全面人才。
[1]弗雷德里克.萊希,赫爾德.忠誠的價值增長、利潤與持久價值背后的力量[M].華夏出版社,2001.
[2]胥俊.如何培養適應飯店業需要的人才[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3]高雁晉.忠誠組織---高職院校高級人才亟待解決的問題[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2).
[4]張曉平.提高高職院校優秀人才組織忠誠的基本策略[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
[5]劉紅梅.論旅游管理大學生職業忠誠意識的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7).
曲秀梅(1968-),女,吉林農安人,吉林工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服務與管理。
G711
A
1001-7518(2010)36-0068-03
責任編輯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