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茜,趙建國
學術界對中西醫結合的探討由來已久,本文以中風病的臨床治療為切入點,探討中西醫結合在臨床方面的意義及結合思路,提出病名應為相互參照之用,只求規范,不苛求統一;認識疾病方面要以患者為結合體,將兩者融會貫通;治療方面應注重整體觀念,確立正確的中西醫結合思路,提高療效。
傳統醫學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療法。自西醫傳入中國,中國的醫療水平更是突飛猛進。然而,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療效方面都有著自身的局限性。臨床上中醫與西醫的結合能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存質量,減少病死率。
2.1 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結合 對于疾病,任應秋老先生認為:西醫所稱的病,大多數是取決于病原體,或者就某種特殊病變的病灶而命名[1],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種特殊變化而命名。西醫病名必取決于物理診斷和實驗診斷,是比較具體的。中醫的病,或以病因的性質而命名,或以突出的癥狀而命名,或以病機的所在而命名。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卻往往能從整體觀出發,局限性比較少。
以中風病為例,筆者在此選用的這一病名,就是中醫的病名。何以叫中風?只因此病的臨床表現常常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也可以不昏倒),多數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利,一發病就很急驟,變化迅速,與“風”的善行數變的特征很相似,故而得名。而中風病主要指的是現代醫學中(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也稱為腦卒中。這兩個病名由于中西方差異,中西醫對疾病認識角度的不同而得名。這二者的結合點便是疾病本身的癥狀特點及臨床表現,如這種病,最常見到的就是運動障礙,中醫稱之為半身不遂,西醫稱之為偏癱,本質上是一致的。之所以要結合,就是為了讓某種疾病的名稱在世界范圍內可以“流通”。有時雖然中西醫的病名相同卻不是指一種病,如傷寒,所以中西醫的病名不能盲目地追求統一,只要能相互參照,以便于中西方交流。
2.2 中醫認識病與西醫認識病之結合 中醫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2]:病因主要有積損正衰,勞倦內傷,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正虛邪中;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概括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
西醫對于病因病理及發病機制的認識,病因方面主要為血管壁改變、心臟病及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成分改變及血液流變學異常及其他。發病機制按照不同的急性腦血管病再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中醫、西醫對疾病認識的理論系統存在較大的差異。中醫從整體上以臟腑理論、六邪致病、八綱辨證為指導;西醫從局部上以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為基礎,在理論上并無非常有意義的結合點。中醫與西醫認識病的結合應該更側重于患者之所患病,注重整體,注重臨床,把患者體內、外環境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在這里患者就是中西醫對疾病認識的結合點[3]。中風病要經歷急性期、穩定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四個階段[3]。
2.3 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之結合 中醫善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從患者體內、外環境著眼,采用中藥、針灸、拔罐等治療方法,從整體上進行治療與調節。西醫則善用現代化醫療設備,手術等采取對癥治療,解除危機情況,控制病情發展。根據中西醫特點,將中、西醫的治療方法進行融合,使兩者相互補充,達到中、西醫療法更好的療效。
2.3.1 中風病急性期 這一階段患者的病情最不穩定,容易惡化,絕大多數的中風昏迷患者發生在急性期這一周,所以,急性期是治療搶救的關鍵階段。中西醫結合的思路是:首先,無論選擇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應該注重整體,應該認識到中風病雖然病位在腦,卻是一個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關注腦組織,要注重整體,包括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血黏度、心臟、便秘等情況。同時,中風病急性期不論有無意識障礙,在保證足夠液體量的前提下及時使用甘露醇或速尿都是必要的。另外,還要注意給患者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降低腦代謝。按照這樣的思路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觀察和治療,爭取達到減少壞死病灶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的壞死面積的目的,從而減少致殘率和病死率。
2.3.2 常見癥狀中便秘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思路為:首先是病因治療,根據不同的表現找出便秘的原因,釜底抽薪。其次是注意心理疏導、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排便訓練、鼓勵患者多運動。接下來才是對患者采取某些治療手段,如按摩排便、針灸治療、中藥辨證治療、西藥塞劑、栓劑治療等。中醫歷來提倡未病先防的治療思路,便秘應提前預防,提倡多活動、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土豆、紅薯等,并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從根本上解決便秘。
中西醫臨床的結合至少要從病名、認識和治療三個方面入手。病名方面,由于中西醫歷來發展不同,病名應為相互參照之用,只求規范,不苛求統一;認識疾病方面,要將對疾病認識的側重點放在以治療為目的的基礎上,以患者為結合體,將兩者融會貫通;治療方面,注重整體觀念,確立正確的中西醫結合思路,以指導臨床治療,選擇合理的中、西醫療法,以相互補充,提高療效。
[1]任應秋.任應秋論醫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08.
[2]中醫師資格考試專家組.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442-443.
[3]劉泰.試論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風“未病先治”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3):345-346.
[4]趙建國.中風病大講堂[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