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醫院,內蒙古通遼 028000)
總結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全數字化乳腺攝影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30例乳腺腺病瘤病例,并對本病的X線表現進行初步探討。
選擇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腺病瘤的病例30例,均為女性,年齡29~47歲,平均41歲。以乳腺脹痛不適,月經前加重,觸及腫塊而就診。查體發現,觸及腫塊23例,平均直徑約2 cm,質地中等,邊界不清,活動度尚可,皮膚乳頭無異常所見,腋窩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另外7例查體發現乳房局部腺體片狀增厚,輕度壓痛。
采用GE公司全數字化乳腺攝影機Senographe 2000D于手術前對雙側乳腺行常規頭尾位(CC)及內外斜位(MLO)攝影,并對觸診異常區域行局部點壓放大攝影,均采用CNT(對比度優先)模式,自動曝光。
患乳均表現為腺體增生致密,常規乳腺攝影23例表現為可疑結節,即局部腺體密度略增高,與周圍腺體分界模糊,形態不規整,平均直徑約2.0 cm,另外7例無陽性所見;常規乳腺攝影無陽性表現的7例患者,乳腺觸診異常區局部點壓放大攝影后仍無異常所見;皮膚乳頭正常,腋下未見腫大淋巴結。
乳腺腺病瘤是硬化性腺病的一種特殊類型,發生于纖維腺病期[1],是由增生的管泡和纖維化共同組成界限稍分明的實性腫物,發病率低,約占所有乳腺病變的2%[2],較為少見。好發于未絕經期的中青年婦女[3],病程為2個月到數年,一般在1年內就診,主要表現為與月經有關的乳痛和腫塊,月經前出現或加重,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腫塊界限欠清,與周圍乳腺組織稍固定,但很少出現皮膚粘連或退縮現象,體積偏小,直徑約2.0 cm,有時易于癌瘤相混,尤其是早期小的癌塊,但其質地不如癌塊堅硬[4]。早期乳癌腫塊多在乳腺外方上,質硬,無痛,表面不平,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活動度差,局部皮膚增厚、粘連可出現“酒窩”征及“橘皮樣”外觀,影像測量大小較臨床觸診的腫塊為小,這可與乳腺腺病瘤加以鑒別。
有文獻報道,乳腺腺病瘤多位于乳腺外象限或尾葉,局部腺體密度增高,形似腫塊,形態不規整[5]。本研究所有病例在常規乳腺X線攝影均表現為乳腺腺體增生致密,乳腺攝影表現為可疑結節的23例患者影像表現與以往文獻報道基本相同,且觸診病變大小與影像測量大小接近。常規乳腺攝影無陽性表現的7例患者,對乳腺觸診異常區域局部點壓放大攝影后仍無異常所見,因此初步認為局部點壓放大攝影對發現乳腺腺病瘤并無明顯幫助。
在臨床及X線影像診斷工作中,還應注意將乳腺腺病瘤與常見的纖維腺瘤加以鑒別。纖維腺瘤是以纖維組織為主,同時伴有腺體增生的良性腫瘤,好發于青春期,檢查時腫塊多為結節狀或分葉狀,邊界清楚,中等硬度,質堅韌,表面光滑,活動度良好。好發于乳腺外上象限,約75%為單發,少數屬多發性(同時或不同時)。月經周期對腫塊的大小無影響。纖維腺瘤在X線上表現為圓或卵圓形腫塊,或呈分葉狀,腫塊致密近似正常腺體密度,邊緣光滑,整齊,銳利。腫瘤周圍的脂肪組織被擠壓后可形成約1 mm寬的透亮環,圍繞腫瘤的大部或全部[6]。乳腺腺病瘤的X線陽性表現為局部腺體密度略增高,邊緣模糊,形態不規則,并無明顯腫塊顯示,并且乳腺腺病瘤出現假陰性X線表現的可能性較大。乳腺腺病瘤與乳腺纖維腺瘤都可以表現為觸診腫塊,其主要不同在于腫塊的邊界是否清晰,活動度是否良好,月經周期對其是否有影響,并且多發也是纖維腺瘤常見的一個臨床特點。
實際工作中,乳腺腺病瘤在臨床及X線影像學表現上與常見的纖維腺瘤及正常增生的腺體鑒別仍較困難,其無特征性表現。因此,當臨床觸及邊界不清、質地中等的腫塊或局部腺體片狀增厚改變,并且乳腺X線表現局部密度略增高、邊緣模糊、形態不規整的非特異性表現或X線無異常所見,應考慮乳腺腺病瘤的可能,但是最終診斷仍需依靠組織病理學。
[1]李坤成,孫哲民.乳腺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0-61.
[2]左文述,許忠法,劉奇.現代乳腺腫瘤學[M].山東:山東科技出版社,1995:120.
[3]劉新,謝軍,宋陽,等.應用彩色多譜勒超生鑒別乳腺腺病瘤與乳腺癌的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9):1325-1326.
[4]任仲才.乳腺腺病瘤1例[J].西部醫學,2006,18(1):83.
[5]胡怡,趙維,黃嗣王.乳腺腺病的綜合影像學診斷的臨床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1,17(4):262-265.
[6]鮑潤賢.中華影像學(乳腺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