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梁,華建芳
(1.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2;2.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蘇州 215003)
多年來,母乳喂養率的下降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不良影響,危及到兒童的健康和生存條件。因此,國際上已將保護、支持和促進母乳喂養作為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將母乳喂養提高到保護兒童生存和權利的高度。
改革開放后,母乳喂養率下降逐漸影響到我國。2001年12月衛生部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司對浙江、廣東、北京、山東、湖北5省市十社區的調研顯示,上述5省市十社區4個月純母乳喂養率平均為45.3%,其中北京最低為39.2%,湖北省最高為60.2%[1]。張雪梅等[2]調查包鋼地區2007年4個月內母乳喂養率為49.3%。王隴德[3]報道顯示,純母乳喂養率大城市低于小城市,城市低于農村,而且近年來有逐步下降的趨勢。特別是2008年 “毒奶粉事件”徹底暴露了我國母乳喂養率極低的窘境。針對目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必須進行有效干預。
1.1.1 母乳喂養的益處認識不夠
目前,我國母乳喂養的宣傳力度仍不夠,這項工作還是停留在告知水平,缺乏應有的宣傳廣度和深度,不僅接受宣教對象的范圍較小,而且部分接受宣教者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母乳喂養的益處,只是把接受宣教簡單理解成醫護人員在履行正常的工作,自己應該予以配合。
1.1.2 對配方奶粉的認識有誤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嬰兒配方奶粉迅速得到發展,頻繁地沖擊我們的眼球,加上奶粉銷售商過分夸大配方奶粉營養成分和功效的宣傳,通過不實的廣告、免費饋贈等方式誤導消費者,使人們對配方奶粉產生了不恰當的認識。有一項調查顯示,接近50%的受調查者認為配方奶粉可以代替或者優于母乳。
1.1.3 母乳喂養的方法了解不夠
有些母親很希望對自己的寶寶進行母乳喂養,但由于生后沒有及時開奶、沒有進行按需哺乳、兩側乳房沒有交替哺喂、哺乳后沒有及時排空乳房、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當或營養方面等喂養知識的了解不夠,最終導致母乳喂養失敗。
在醫院,由于實行了母嬰同室、母乳喂養的管理,母乳喂養率達90%以上[4],但是出院后卻不能堅持,缺乏家庭、社會的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支持系統中尤其是丈夫對嬰兒母親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嬰兒(外)祖父母,社會支持中包括缺乏母乳喂養的指導及母乳喂養成功的典范等。
1.3.1 剖宮產
因社會因素、懼怕疼痛等原因,產婦愿意剖宮產,但術前禁食、術后傷口疼痛、身體虛弱,會導致產婦在生理上、心理上產生對母乳喂養的淡漠。
1.3.2 擔心母乳喂養造成體形改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美麗的形體”成為很多現代女性的追求,為了保持所謂“標準”體形,擔心母乳喂養會造成體形的改變,嬰兒母親在產后不愿給嬰兒喂養母乳。
1.3.3 擔心母乳量的不足
乳母因強烈的母愛、乳房小、自覺乳房不脹或嬰兒不安等原因,主觀判斷乳量不足,擔心嬰兒沒吃飽,產生焦慮的情緒,故而人為添加奶粉,導致母乳喂養失敗。
1.3.4 產后情緒的緊張
由于怕傷口疼痛,或乳汁急劇增多引起奶脹、疼痛,或對哺乳自己的孩子信心不足等因素造成情緒緊張,進而抑制腦垂體分泌催乳素使乳汁分泌量減少,導致母乳喂養失敗。
因職業的原因終止母乳喂養。目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女性在社會領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了事業的成功延續,有些母親忍痛放棄或無法堅持母乳喂養。無固定職業的母親為保住臨時工作,在產后2~3個月開始上班,導致母乳喂養失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內容的擴展,因為刻意追求生活的所謂“品質”、“時尚”,主動放棄母乳喂養嬰兒,而由保姆對嬰兒進行人工喂養。
2.1.1 對小兒的益處
2.1.1.1 促進體格的生長 母乳營養豐富,比例適當,含豐富的消化酶,易于小兒消化吸收,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率,Martin等[5]的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可促進諸如體重、身高等體格指標的生長。
2.1.1.2 促進認知的發育 母乳含豐富的促進神經發育的營養素如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LC-PUFAs)、牛磺酸、乙型乳糖等,有利于小兒神經系統發育,特別是促進腦和視網膜的發育[6]。Quinn等[7]提出母乳喂養持續時間長可明顯提高PPVT-R(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Revised,一種測試認知發育的量表)的得分。
2.1.1.3 促進心理發育 母乳喂養方式通過母親與小兒皮膚的親密接觸、親密的對視、無微不至的照料可增進母嬰感情,幫助嬰兒對母親建立信任感,有利于小兒心理的健康發育。Feldman等[8]研究提示母乳喂養的小兒顯示更好的神經行為表現,在專注、身份歸屬和運動神經成熟性等方面表現突出,母嬰關系更融洽。
2.1.1.4 降低感染性疾病發病率 嬰兒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但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如乳鐵蛋白、溶菌酶、雙歧因子、巨噬細胞、SIgA等,可增進小兒免疫力。另外母乳直接哺喂,減少了乳汁被污染的機會,從而降低小兒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Scariati PD等[9]研究提示完全沒有母乳喂養的嬰兒發生腹瀉的危險性增加80%。Wright AL等[10]報道,母乳喂養嬰兒呼吸系統發病率比非母乳喂養的嬰兒低近1/2。
2.1.1.5 其他 母乳喂養可以降低小兒呼吸道特應性反應及哮喘的危險性,減少濕疹、皮炎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生[11]。可以降低發生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危險[12]。降低學齡前期和學齡期發生超重和肥胖的危險性[13]。與嬰兒糖尿病和兒童淋巴瘤及孤獨癥的發生率降低可能有關。
2.1.2 對母親的益處
2.1.2.1 促進母親產后子宮復原 母乳喂養通過嬰兒吸吮母親乳頭使母體催產素釋放素增多,可促進母親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促進母親產后身體康復。
2.1.2.2 有助于避孕 嬰兒吸吮乳頭可使促性腺激素釋放量減少,降低黃體酮生成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排卵、推遲月經復潮,有一定的避孕作用。
2.1.2.3 減少乳母患乳腺癌的機會 研究顯示母親如對自己的孩子母乳喂養超過6個月以上,可以降低其患乳腺癌幾率5%,即使她們有乳腺癌的家族史。這項研究可以解釋在母乳喂養率低的發達國家乳腺癌發病率大幅上升的現象[14]。
2.1.2.4 有助于改善母親情緒 母乳喂養能給母親一種母親的敏感性,緩解乳母的壓力。另外哺乳會讓母親有一種為人母的成就感,使母親心情放松、舒暢。
2.1.3 對家庭、社會的益處
2.1.3.1 提高人口素質 母乳喂養可以促進小兒的體格、智能、心理的健康發育,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提高人口素質,進而增強我們國家的競爭力。
2.1.3.2 節約費用 母乳喂養可以減少代乳品的消耗和兒童保健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在美國純母乳喂養6個月,可以使1個家庭節約450~800美元。
2.1.3.3 創建和諧社會 母乳喂養可以降低小兒患病的風險,保持健康,使家庭成員有更多的幸福體驗,密切家庭關系,使家庭和諧,從而維護社會和諧。
2.2.1 母乳喂養有利于母親減肥
通過母乳喂養所消耗的能量包括脂肪等,對減少母親的肥胖能起一定作用。只要在月子里不暴飲暴食,產后體形很快會恢復。
2.2.2 母乳喂養有助于母親再塑體形
乳房發育較差者,通過妊娠、哺乳可有效地刺激乳腺發育,使乳房變得豐滿堅挺。懷孕前患有乳腺小結、乳頭發育不良(如乳頭短、乳頭伸縮性差等)的女性,哺乳時嬰兒多吸吮患側乳房,可促進乳房疾病的好轉。
2.3.1 促進乳汁的分泌
2.3.1.1 乳房的保健 妊娠后期要做好乳頭的保健。用清水清潔乳房后用羊脂油按摩乳頭,增加乳頭柔韌性。由外向內輕輕按摩乳房,以便疏通乳腺管。使用寬松、棉制乳罩支撐乳房,可防止乳房下垂。乳頭內陷者用拇指從不同角度按捺乳頭兩側并向周圍牽拉,每天1次到數次。哺乳時應讓小兒口含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哺乳后可擠出少許乳汁均勻地涂在乳頭上,可防止皸裂。
2.3.1.2 正確的哺乳方法 ①開奶:及早開奶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WHO強調,正常新生兒應該在生后半小時內開奶,新生兒在出生后30分鐘內正處于興奮期,吸吮反射最強,有力的吸吮既可以保證初乳的攝入,增強免疫力,又可以刺激母親泌乳[15]。②早期按需哺乳:生后1~2個月內應堅持按需哺喂,如母親有乳房脹滿感或小兒饑餓啼哭即應哺喂,增加嬰兒對母親乳頭的吸吮,刺激乳汁的分泌。③交替哺喂:每次哺乳時,兩側乳房應交替進行,既可以保證小兒獲得相對均衡的營養,又可以定時排空乳房,刺激乳汁分泌。④豎抱拍背:每次哺乳后將嬰兒豎直,頭部緊靠在母親肩上,用手掌輕拍嬰兒背部,排出胃內空氣,然后置于右側臥位,防止溢乳造成窒息或造成乳母情緒緊張影響乳汁的分泌。⑤禁止隨意添加代乳品:一般母親的乳汁量是可以滿足小兒需要的,如嬰兒哺喂后有滿足感,玩笑自如或立即熟睡,體重增加理想,都是乳汁足夠的表現。隨意添加代乳品,會減少對母親乳頭的刺激,乳汁分泌量減少。
2.3.2 保證乳汁的質量
2.3.2.1 合理的營養 乳母缺乏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會影響乳汁的質與量,所以產婦應特別注意飲食營養。要保證食物有優質的蛋白質、足夠的熱能、豐富的維生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產婦不能挑食、偏食,既要多吃魚、肉、禽、蛋、奶制品及豆制品,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要多飲湯水,否則乳汁過濃不利于嬰兒的消化吸收。不要大量食用麥乳精,因其中含麥芽,有回奶作用。肥肉、脂肪多的食物也不宜多吃,多吃脂肪多的食物,乳母易發胖,而乳汁反而減少。
2.3.2.2 良好的生活方式 乳母應每天堅持適當的活動,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維持良好的情緒,注意防止各種有害因子(物理、化學、生物因子)的影響,遵照醫囑慎用藥物,保證乳汁的質量。
2.3.2.3 中藥催奶 如母乳確實不足,除需要加強自身營養外,一些中藥可以促進乳汁的分泌。黃芪燉雞湯、花生豬蹄湯、豬蹄通草湯等都有較好的催奶效果。
提高母乳喂養率,需要進一步加強母乳喂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但教育對象的年齡不應局限在孕期或產后,應前延至青少年期,使母乳喂養的優越性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成為約定俗成,如在學校對中學生開設母乳喂養知識課,再在孕期實施干預,強化該觀念,幫助她們及早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
提高母乳喂養率,宣教服務的對象不應局限于嬰兒母親,而應擴展到她的家庭成員,使每一個新生兒的家庭成員都能夠認識母乳喂養的優越性和掌握科學的喂養方法,在經濟、情感和方法的指導上對嬰兒母親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強嬰兒母親母乳喂養的信心。
母乳喂養的干預部門不應由衛生部門單獨承擔,而應在衛生部門主導下,全社會通力協作,家庭、社區、民政、婦聯、戶籍管理、媒體、用人單位等共同參與母乳喂養干預,給母乳喂養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政府各部門在母乳喂養干預的過程中,應弱化管理的角色,樹立服務的理念。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在地域內強化戶籍管理,加強孕期保健,實行建卡的全覆蓋,提供免費的服務。強化新生兒訪視工作,指導正確的喂養方法,建立母乳喂養的支持網絡并加強管理[4],明確支持組織的目標及職責,制訂制度,對婦幼保健人員進行培訓。社區組織互助組織,樹立母乳喂養成功典型,鞏固母乳喂養率。
干預如僅僅停留在理論或道德倫理的層面,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干預必須有法律的保障。
3.5.1 嚴格控制剖宮產
針對因社會因素、懼怕疼痛等原因,產婦愿意剖宮產的現象,不僅要做好宣教,解釋說明剖宮產后可能會產生的危害,提高助產技術,提高順產率,重視對疼痛的護理,倡導人文關懷,更要嚴格掌握指征,控制剖宮產率。
3.5.2 嚴格執行國際代乳品銷售守則
嚴格執行廣告的審查制度,禁止代乳品生產商和銷售商夸大不實的誤導宣傳,特別要制止和干涉奶粉商向醫院或產婦免費贈送奶粉的行為。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愛嬰氛圍和母乳喂養的風氣。
3.5.3 強化落實《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母親有對嬰兒進行母乳喂養的義務和權利,用人單位應嚴格執行法律關于產假和哺乳假的規定,在法制層面上,為乳母在喂哺嬰兒期間的待遇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解除母親的后顧之憂。
由于受社會、家庭、職業、剖宮產、身體狀況、母親缺乏對母乳喂養的認識及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盡管我國政府及醫療衛生部門采取了很多干預措施,但目前我國母乳喂養率仍然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實施一系列的干預措施,如進一步加大母乳喂養益處的宣傳、消除乳母的心理顧慮、加強科學的母乳喂養方法的指導等,干預應實行干預對象的年齡前延、干預對象的范圍擴展、全社會參與干預、干預的“弱化管理,強化服務”理念、法制干預的原則,實現《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提出的嬰兒母乳喂養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應達到85%的目標。
[1]劉克玲,王臨虹,張德英.中國部分城市嬰幼兒母親的養育行為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3,18(2):114.
[2]張雪梅,周惠琴,王文禮.母乳喂養和斷乳時間調查及如何提高母乳喂養率[J].中國社區醫師,2009,6(11):135.
[3]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2002綜合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8-39.
[4]盧潔珍.加強母乳喂養支持組織管理鞏固母乳喂養率[J].醫學文選,2001,6(20):78.
[5]Martin RM,Smith GD,Mangtani P,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 feeding and growth:The Boyd-Orr cohort study[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2,87(3):193-201.
[6]Xiang M,Harbige LS,Zetterstrom R.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Chinese and Swedish mothers:diet,breast milk and infant growth[J].Acta Paediatr,2005,94(11):1543-1549.
[7]Quinn PJ,O'Callaghan M,Williams GM,et al.The effect of breastfeedingon child developmentat 5 years:acohort study[J].Paediatr Child Health,2001,37(5):465-469.
[8]Feldman R,Eidelmam AI.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breast milk on neuro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J].Dev Psychobiol,2003,43(2):109-119.
[9]Scariati PD,Grummer-Strawn LM,Fein SB.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nfant morbidity and extent of breastfee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Pediatrics,1997,99:5.
[10]Wright AL,Bauer M,Naylor A,et al.Increasing breastfeeding rates to reduceinfant illnessat thecommunity level[J].Pediatrics,1998,101:837-844.
[11]Rothenbacher D,Weyermann M,Beermann C,et al.Breastfeeding,soluble CD14 concentration in breast milk and risk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asthma in early childhood:birth cohort study[J].Clin Exp Allergy,2005,35(8):1014-1021.
[12]Kadziela OH,Piotrowska JJ.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Rocz Akad Med Bialymst,2005,50:302-306.
[13]Yi MJ,Sun DF,Zhou XB.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nt breastfeeding and simple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A case control study[J].Chin JClin Rehabilit,2003,7(30):4088-4089.
[14]Yavari P,Mosavizadeh M,Sadrol HB,et al.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rcinoma-case-control study in Iran[J].Asian Pac Jcarcinoma Prev,2005,6(3):370-375.
[15]WHO,UNICEF.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R].WHO:Geneva,20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