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仁福,婁 強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第一人民醫院外三科,江西撫州 344100)
隨著生活水平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肝膿腫的發病率較以前有所下降,但基層醫院肝膿腫的患者仍時常碰到,常因無專用穿刺置管設備而困擾,而經腹腔肝膿腫切開引流術損傷大、住院費用高、并發癥相對較多,患者往往難于接受。因此,我院2004年8月~2009年8月對32例肝膿腫患者采用中心靜脈穿刺針置管引流,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16~76歲,60歲以上者8例。本組肝膿腫患者中,細菌性肝膿腫30例,占93.75%,阿米巴肝膿腫2例,占6.25%。單發性肝膿腫26例,占81.25%,直徑為5~14 cm,其中右葉 23例,左葉 3例;多發性肝膿腫6例,直徑為2~10 cm,膿腫為2~4個不等。肝膿腫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膽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1例。既往有膽管結石、膽管感染病史8例,有腹膜炎及腹腔臟器損傷病史4例,無明顯誘因17例。32例中臨床表現寒戰、高熱、肝區疼痛乏力、食欲不振伴惡心20例,占62.5%。向右肩背部放射痛3例,占9.37%;右上腹壓痛、肝區叩擊痛29例,占90.6%。32例患者均無腹膜炎體征,化驗白細胞計數不同程度增高者30例,占93.75%,經B超肝臟檢查32例,診斷為肝膿腫30例,占93.75%,經CT肝臟檢查6例,診斷為肝膿腫5例,占 83.3%。
操作之前與B超醫生一起選擇合適的穿刺點、進針方向及進針深度,其定位要求:①進針路徑短;②在冠狀面及矢狀面方向上均要求位置盡量低;③易于固定,導管不易扭曲,便于術后患者活動;④避開大血管、膽管、膈肌及周圍臟器。根據B超定位及上述要求,患者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由穿刺部位經局麻至壁層腹膜,采用14G中心靜脈穿刺針連接10 ml注射器進行穿刺,至預定穿刺深度后回抽,如有膿液抽出,則證實已進入膿腔。將注射器連同抽出的膿液取下送檢,作細菌培養及藥療、常規檢查及染色,然后用導絲置入穿刺針內(相同深度),固定導絲,緩慢拔出穿刺針,通過導絲置入導管并固定,抽出膿液后證實導管進入膿腔,或行B超證實,導管接引流袋或負面吸引球囊,當日用生理鹽水及甲硝唑沖洗1~2次,或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沖洗。
本組32例患者共進行34次穿刺置管引流術,其中30例患者經過1次置管引流術,2例患者因膿液黏稠經過2次穿刺置管引流,術后給予抗感染、營養支持等治療后,32例患者體溫、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其中1例出現少量氣胸,經保守治療全部吸收,未出現腹腔出血、感染等并發癥。31例B超檢查示膿腫消失后出院,1例患者因合并膽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病情穩定后行相應手術治療,本組治愈率為96.87%,平均住院時間18 d(10~30 d)。本組32例肝膿腫培養有18例陽性,致病菌分別: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菌球、厭氣性鏈球菌。14例膿腫培養陰性者中,2例糞便檢出阿米巴滋養體。
常見的肝膿腫有細菌性和阿米巴兩種,以細菌性多見,雖然兩者臨床表現及影象學檢查各有特點,但在臨床上往往難于區別,尤其對合并細菌感染的阿米巴性肝膿腫的鑒別,細菌性肝膿腫主要引起明顯的全身膿毒血癥表現,如寒戰、高熱、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惡心和嘔吐、肝區疼痛、白細胞計數增高等,病情嚴重而急驟,少數可伴有黃疸。阿米巴肝膿腫可表現為稽留熱、弛張熱或長期低熱,若伴有細菌感染,亦可有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表現。總之,肝膿腫常使患者處于一種極度消耗狀態,并常伴有休克、低蛋白血癥及水電解質紊亂等。
對于肝膿腫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及影象學檢查,一經并不困難,B超分辨肝內2 cm的膿腫病灶,且可測定膿腫部位、大小及距體態深度,為確定膿腫穿刺點或手術引流進路提供了方便,可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其陽性診斷率可達96%以上[1],而且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其次是CT及MRI,由于肝膿腫的發病率較以前有所下降,重要的是臨床醫師能考慮到本病的存在,因而早期診斷是改善本病及預后的關鍵[2]。
肝膿腫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對于膿腫直徑為3~5 cm者,大多數穿刺抽膿一次即可,輔以抗生素及支持治療,一般可治愈。對于直徑>5 cm的膿腫,需采用穿刺置管引流術,及時將肝膿腫中的膿液引流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對膿腫較大,一般狀態較差,病程較長,中毒癥狀較重的患者顯得尤為重要[3]。1980年以前以手術引流為首選的方法,但因其創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治療費用高,術后并發癥及病死率較高,現已逐漸被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所代替。因B超定位肝膿腫穿刺置管引流術操作簡單、安全,成功率高,住院時間短、治療費用少,并發癥及病死率低,隨著近年來肝膿腫穿刺置管引流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患者的預后顯著改善。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病死率由原來的70%下降到近年的15%以下。因此,對肝膿腫的患者如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已液化,直徑>5 cm的膿腫,均采用穿刺置管引流術,對膿腫進行持續引流,及時、有效地改善患者全身的感染性癥狀。由于基層醫院沒有專用的肝穿刺置管引流材料,我院2004年8月~2009年8月利用中心靜脈穿刺針置管引流治療肝膿腫32例,其中2例因膿液黏稠致導管阻塞行2次穿刺外,其他均1次引流成功,未發現導管脫落及扭曲等,效果滿意。
在對肝膿腫進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療的同時,根據膿液的常規檢查及革蘭染色體涂片檢查結果,初步判斷引起肝膿腫的病原體,對細菌培養陽性者則根據藥效試驗結果,選用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并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等,對于阿米巴肝膿腫給予抗阿米巴藥物治療。
[1]黃家駟.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18.
[2]侍立志.細菌性肝膿腫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7):413.
[3]Hasimoto L,Hermann R,Grundrest-Broniatowski S,et al.Pyogenic hepatic abscess results of current management[J].Am Surg,1996,6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