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戈 ,萬功山
(1.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 110023;2.沈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 110024)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筆者采用dl-3-正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總結報道如下:
124例全部為2007年5月~2008年5月門診患者,均符合VBI診斷標準[1],經顱多普勤檢查(TCD)確診。dl-3-正丁基苯酞軟膠囊治療組66例,男32例,女34例;年齡27~60歲,平均52.3歲;病程1~24年,平均7.8年;其中合并高血壓20例,冠心病9例,高脂血癥24例,頸椎病15例,腦血管硬化12例,糖尿病7例,無特殊合并癥8例。復方丹參對照組58例,男33例,女 25例;年齡 29~68歲,平均 53.6歲;病程 1~22年,平均7.2年;合并高血壓15例,冠心病7例,高血脂癥19例,頸椎病13例,腦動脈硬化22例,糖尿病10例,無特殊合并癥9例。病情程度:每月平均發作1~2次,發作時間30 min~1 h,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者為輕度,治療組16例、對照組15例;每月平均發作3~5次,發作時1~2 h,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者為中度,治療組28例、對照組26例;每月平均發作>5次,發作時間>2 h,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發作時需臥床休息者為重度,治療組22例、對照組17例。兩組病倒均經頭部CT或MRI及其他檢查排除其他類型腦血管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起病形式、發病過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口服dl-3-正丁基苯酞軟膠囊,每日3次,每次0.2 g,療程21 d。對照組口服復方丹參片(由丹參、三七和冰片等藥組成),每日3次,每次3片,療程21 d。兩組患者在治療同時,都給予丹紅注射液30 ml加入0.9%氯化鈉250 ml,每日1次靜脈滴注,主要成分為丹紅,21 d為1個療程。隨訪觀察3~6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其他治療如平穩血壓、控制血糖、調節血脂、吸氧、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及對癥處置兩組相同。
臨床控制:頭昏頭痛及其伴隨癥狀和體征消失,1個月內不發病。顯效:頭昏頭痛明顯減輕、發作時間明顯減少、伴隨癥狀和體征消失,1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50%以上。好轉:頭昏頭痛減輕,發作時間減少,伴隨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1個月內發病次數比原來下降20%~50%。無效:頭昏頭痛和其他伴隨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綜合改善不足20%。
采用SPSS 10.0軟件,兩組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顯效率為59.08%,總有效率為87.88%。對照組顯效率為41.37%,總有效率為68.97%。兩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病例未見急性過敏反應,其他各項檢查如血、尿、便常規及血糖和肝腎功能、心電圖等無異常變化,治療前后亦無岀血、嘔吐 、腹瀉、發熱等癥狀。
VBI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病因復雜,多數患者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頸椎病等易患因素,因此常伴有動脈硬化,加之椎-基底動脈走行細長、血流緩慢,極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由于椎-基底動脈硬化管腔狹窄或斑塊脫落,形成微小血栓,引發該動脈痙攣,同時頸外段椎動脈受到骨性結構和周圍韌帶等的壓迫,刺激動脈壁的交感神經引起血管痙攣,還有常見的誘發因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勞累、失眠、體位改變、氣候變化等,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以上一個或多個原因引起椎-基動脈血流阻力增加,血管灌注不足,局部腦組織灌流減少[2],而產生神經系統功能缺失。以往治療椎-基動脈供血不足是采用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補充血容量等方法改善腦部缺血區域的灌注,增加局部腦血流量,來減少神經功能缺失。dl-3-正丁基苯酞(butylhthalide或dinbente)是人工合成制得的消旋體,臨床應用證明,dl-3-正丁基苯酞能全方位、多角度阻斷腦部缺血區域的病理基礎,改善微循環;縮小灶性腦缺血神經功能缺失[3-4],保護線粒體功能,改善腦缺血后能量代謝。其主要治療腦缺血的作用可能是:降低神經細胞內鈣超載,減少花生四烯酸含量,控制谷氨酸釋放,抑制自由基生成,提高腦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水平,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從而改善腦缺血區供血,增加缺血局部毛細血管數量,通過改善線粒體功能,抑制神經細胞凋亡,保護損傷的腦細胞,因此逆轉缺血性神經細胞損傷[5-6]。本研究中,以dl-3-丁基苯酞治療的VBI患者,癥狀改善明顯,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因此,dl-3-正丁基苯酞軟膠囊是治療VBI的一種療效確切且安全可靠的藥物,值得推廣。
[1]游國雄,雄志耀,杜貴今,等.輕微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診斷問題[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85,2:6-8.
[2]張宇浩,陳婕,朱文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2003,10(5):780-781.
[3]Liu CL,Liao SJ,Zeng JS,et al.d1-3n butylhthalide revents stroke viaimrovement of cerebral microvessels in RHRSP[J].JNeurol Sci,2007,260:106-113.
[4]Peng Y,Zeng X,Feng Y,et al.Anti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of L-3-nbutylhthalide in rats[J].J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3:876-881.
[5]熊杰,馮亦璞.丁基苯酞對線粒體呼吸鏈復合酶活性的影響[J].藥學學報,1998,34(4):241-245.
[6]Yan CH,Feng YP.Effects of d1-3-nbutylhthalinde on regional cerebralblood flow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ats[J].Acts Pharmacolsin,1998,19: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