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紅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河南汝州 467500)
口腔頜面部通過口腔和鼻腔與外界相通,極易發生感染[1]。另外,在口腔頜面頸部各大解剖結構之間存在潛在間隙,且廣泛存在、相互通聯。感染一旦發生,很容易在間隙中發展、擴散。作為一種炎癥性疾病,80%患者為農民,由于人們普遍衛生意識較差,且因經濟條件所限,得病后習慣聽之任之,或在小診所做簡單治療,以致病情加重。所以,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在住院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自2008年以來,我院共收治了52例間隙感染患者,臨床分析如下:
52例患者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最小7歲,最大78歲,20~35歲者34例,占65%。單間隙多于多間隙感染。單間隙感染又以頜下、眶下,口底具多;多間隙多以頰、翼頜、頜下間隙同時累及,尤為嚴重的則累計頭皮下、顳間隙、頸胸間隙,但很少累計對側相同間隙組織。感染多來源于智齒冠周炎及口內的殘根殘冠,老年人則多由修復冠下的未經治療的壞牙引起、兒童患者多為急性扁桃體炎導致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本組病例牙源性者44例,占84.6%;外傷1例,術后感染1例,腫瘤性2例,腺源性4例,共占15.4%。
1.2.1 抗菌藥物應用 患者因間隙感染入院后即采用青霉素類、第二、三代頭孢、硝咪唑類,嚴重的多間隙感染加以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并嚴格按照藥物的代謝動力學1日多次給藥,使體內的抗生素濃度保持在有效劑量。
1.2.2 切開引流術 除2例保守治療痊愈外,其余病例均給予切開引流。
間隙感染經積極治療后,療效確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單間隙住院3~7 d,多間隙5~14 d,腫瘤性疾病(白血病為主)引起者及合并糖尿病者病程較長,可達月余。引流切口均Ⅱ期愈合。
根據炎癥的紅、腫、熱、痛表現及穿刺有膿,不難作出診斷,但要詳細詢問病史及查體,明確感染來源,并要明確感染波及的間隙。臨床上常會出現這些情況,即今天切開一個間隙后,明天又發現一個新的間隙需要切開,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沒有詳細查體所致。翼內間隙感染因位置深,在考慮感染而不能穿刺出膿的情況下,可行B超檢查。顳間隙感染則要反復檢查才能確定,必要時可重復穿刺。在經抗感染治療或膿腫切開引流后,腫脹持續增大,血象居高不下,要及時行CT或其他項目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繼發感染的可能。筆者曾遇到一名患者,開閉口時顳下頜關節區疼痛,給予封閉治療后2 d左咬肌區及頰區迅速腫大,查血象白細胞>2.4×109/L,此后積極給予抗感染及切開引流,血象及腫脹均無好轉,最后患者出現高熱,在下頜區廣泛切開后下頜升支表面可見大量新生物,病理檢查結果為鱗癌。這雖是一個誤診的例子,但臨床上一定要引以為戒。
口腔頜面部感染病原菌主要為化膿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且大多數是混合感染。患者在住院時膿腫多已形成,住院早期即穿刺取樣或切開取樣做膿液細菌培養,而細菌培養多需要2~3 d,因此需先根據感染來源,膿液性狀、臨床經驗初步估計致病菌種類選擇抗菌藥物。給藥途徑多采用靜脈給予,量足并根據藥物半衰期給藥,保持藥物有效劑量,而不是采用大劑量,1次/d。后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治療效果做適當調整。
切口位置應選擇在膿腫的低位,以就近為原則,以便引流道短、通暢。一般應首選口內切口,口外切口要選擇瘢痕隱蔽的頜下、頦下、發跡內等。注意切開時一般僅皮下或黏膜下即可,一方面可避免損傷重要解剖結構如神經、血管等,另一方面則避免了感染向深部擴散。單間隙一般2 cm以內切口即可達到引流目的,但對于頜面部多間隙感染,常需口內、口外多個切口且相互貫通,腐敗壞死病原菌感染則需廣泛長切口。切開后妥善放置引流,一般間隙感染放置橡皮條,多間隙感染放置多孔橡皮管以利沖洗,引流條脫落隨時放置。筆者常采用3%雙氧水、生理鹽水、甲硝唑液反復徹底沖洗,1~2次/d,引流至膿液基本消失后拔除。 每次換藥均需遵循嚴格的無菌技術原則。
在患者出現發熱、惡心、嘔吐及四肢無力、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時,要求患者臥床休息,飲食上加強營養;及時查電解質,根據結果調整鈉鹽、鉀鹽的用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靜脈補充脂肪乳、氨基酸等,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促進患者快速恢復。
對牙源性者,若為根尖周炎,則在開口度允許的情況下,可給予早期開髓后根管治療。牙周病引起者,可應用市售洗必泰漱口液或呋喃西林漱口液保持口腔清潔,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口腔清潔。對于不能保留的患牙則在病情控制后給予拔除。扁桃體炎引起者,在病情控制后行扁桃體摘除術,以免感染反復發作。
麻醉多選用局麻,因只能麻醉表淺的皮膚或黏膜(炎癥本身麻醉不全,針刺過深感染擴散),感染患者在切開或換藥時不可避免地出現疼痛,對于年老體弱、兒童和恐懼心理較重的患者,切開時酌情全麻[4]。護理上講究清潔:勤洗澡換衣,剪指甲,室內通風消毒;語言溝通上視如家人,幫助患者減少心理恐懼感;飲食上合理安排;腫瘤性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要請??茣\,在治療上做合理指導,避免病情遷延不愈或惡化,減輕患者痛苦。
[1]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5.
[2]張永福.實用口腔頜面外科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3-124.
[3]徐霞,孫孝霞,陳湘昂.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4):33-344.
[4]祝國華.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臨床治療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09,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