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勇
(河南省洛陽平民醫院普外科,河南洛陽 471000)
外科手術是甲狀腺腫瘤的主要治療措施,傳統手術頸部留有明顯的手術瘢痕,影響美觀。腹腔鏡甲狀腺腫瘤切除微創術是近年開展的一項新技術,具有頸部無瘢痕、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1]。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1月成功施行經胸乳入路微型腹腔鏡甲狀腺腫瘤切除術6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1月經胸乳入路行腹腔鏡甲狀腺腫瘤切除術60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7例,年齡19~47歲,平均32.2歲;單側病變54例,雙側病變6例。術后病理切片確診為甲狀腺腺瘤13例,甲狀腺囊腺瘤5例,結節性甲狀腺腫42例。
采用氣管內插管全麻或高位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兩腿分開,頸部處于稍過伸位置,肩下墊高,調整頭高足低位。手術采用胸部入路,用生理鹽水20 ml加腎上腺素1滴,用注射器在胸前壁擬操作區皮下深筋膜注射約10 ml,取中間穿刺口1.0 cm,距胸骨上窩8 cm,距此切口旁開5 cm上移2 cm的胸壁,左側穿刺口0.5 cm,右側穿刺口0.5 cm,中間切口用5 mm Trocar穿刺芯分離皮下至深筋膜層,建立置管通道及部分空間并插入5 mm Trocar,注入CO2氣體,壓力維持在5 mm Hg,置入10 mm腹腔鏡。直視下用電凝鉤分離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盡量靠近胸筋膜,游離至頸闊肌平面下甲狀腺區域,此時可見由雙側胸鎖乳突肌及頸前帶狀肌構成的“V”形術野。用超聲刀或電凝鉤切開頸白線,顯露甲狀腺腫物,不離斷頸前帶狀肌,用術者左側腹腔鏡抓鉗提起甲狀腺腫瘤下極,向上方牽拉,右側用電凝鉤或超聲刀切斷甲狀腺中、下靜脈后按確定術式將甲狀腺腫瘤切除。切除后的標本置入標本袋中剪碎從正中切口取出。術野徹底止血,沖洗后2針縫合頸前帶狀肌,甲狀腺殘窩內置引流管。
本組60例手術均獲成功,手術時間80~170 min,平均103 min。術后2~3 d拔除引流管。甲狀腺腫瘤直徑1.1~4.8 cm,平均(2.4±0.7)cm。術后出現1例皮膚淤斑,給予活血化瘀后治愈。無死亡病例,未發生喉上、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損傷等嚴重并發癥。術后住院時間4~7 d,平均5.8 d。術后隨訪1~4個月,效果滿意。
傳統甲狀腺手術安全有效,是甲狀腺手術的 “標準術式”,但頸部會留下6~8 cm手術瘢痕,影響美觀[2]。此外,由于頸部解剖復雜,甲狀腺血供豐富,周圍鄰近有重要的神經血管等器官,頸部又無天然手術空間,因此手術操作具有相當難度,如技術不熟練更易造成損傷,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3]。我院自2005年開展經胸乳徑路行腹腔鏡甲狀腺腫瘤切除手術60例,手術均順利完成,效果滿意,無中轉開放手術,手術平均時間103 min(80~170 min),術后平均住院時間5.8 d(4~7 d)。
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開展初期,其手術適應證僅限于≤3 cm單側孤立腺瘤。隨著腔鏡技術及器械的發展,手術適應證已逐步拓寬,結合相關文獻,筆者認為其適應證為:①明確診斷為甲狀腺單側或雙側腺瘤、囊腫和結節,瘤體直徑<5 cm;②瘤體直徑<1 mm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腺體包膜未受侵犯,淋巴結無腫大。腔鏡甲狀腺手術的禁忌證為瘤體直徑>7 cm或有頸部手術史以及甲狀腺癌需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者[4]。本組60例患者均符合以上適應證。
腹腔鏡下甲狀腺手術與傳統手術均可引發術中血管出血、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誤切、氣管損傷、術后術口感染、甲狀腺功能低下及術后血腫等并發癥[5]。腹腔鏡甲狀腺手術由于使用了電視放大監視系統,甲狀腺周圍的血管、神經、甲狀旁腺等解剖結構清晰可見;同時采用超聲刀技術可對甲狀腺血管直接凝結后切斷而不出血,手術視野清晰。因此,腹腔鏡甲狀腺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相對于傳統手術較少,但由于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需較大范圍的皮下操作空間,常引起頸胸皮膚發緊不適感、皮下脂肪液化、皮膚淤斑及紅腫等情況,常在術后1~3個月內可自然好轉。術后出現皮膚淤斑1例,給予活血化瘀后治愈。
綜上所述,腹腔鏡甲狀腺微創切除術是一項新興的技術,熟悉甲狀腺的解剖結構,良好的麻醉方式,熟練細致的腹腔鏡操作技術顯露喉返神經,是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癥發生的有效途徑。
[1]靳小建,盧榜裕,蔡小勇,等.腔鏡乳暈徑路甲狀腺良性腫瘤手術101例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3):211-213.
[2]羅衡桂,俞學軍,李紹杰,等.經乳暈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1):29-31.
[3]馬富平,王長田,安東均,等.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的手術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3):192-193.
[4]李鋒,陳鳳坤,張福維,等.微型腹腔鏡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微創醫學,2006,1(1)19-20.
[5]呼兵.內鏡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經驗總結(附23例報告)[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