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繁,梁立峰,蒙海田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廣西崇左 532200)
我院于2000年成立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10年5月在院前急救中經口腔明視下緊急氣管插管術患者126例,成功96例,成功率為76.19%。現報道如下:
本組126例,男72例,女54例;年齡4~76歲,平均42歲。本組病例包括心跳驟停、有機磷農藥中毒、毒品中毒、顱腦創傷、溺水、電擊傷、支氣管哮喘、多發性創傷、頸椎骨折及其他不明原因昏迷者,均具備氣管插管指征。
受術者平臥于平整地面上、或木板床上、或救護車擔架上,仰額舉頦法開放氣道,清除口腔異物、假牙、咽喉分泌物,用簡易呼吸器向氣道擠壓球囊送氣2次,根據患者選取不同型號的直徑或彎徑喉鏡插入口腔,鏡片尖端至會仄軟骨前,向上提起鏡片充分暴露聲門,根據患者不同選擇相應的氣管導管,將導管沿鏡片的凹槽部分插入聲門(根據需要導管可先置入管芯后塑型,后再將導管插入聲門,然后拔出管芯),導管插入深度:成人距聲門4~6 cm,兒童2~3 cm,拔出喉鏡,判斷證實導管進入氣管后,安置牙墊固定,導管氣囊給予適量氣體充氣,清醒患者,可根據需要給予適當鎮靜或局部給予麻醉劑局麻。
本組126例,成功96例,成功率為76.19%,其中一次性成功60例,2~3次28例,3次以上8例;20 s內插管成功40例,20~60 s 28例,60 s以上 28例。
氣管插管術是院前急救最常用的急救技術,是心肺復蘇的關健措施,是心搏驟停搶救成功的關鍵,很多情況下氣管內插管是搶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是保證患者有效通氣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環節,是院前急救人員必備的急救技能之一。氣管插管術并沒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復雜,并沒有高深的技術含量,充其量是“工多藝熟,熟能生巧”,操作的次數越多,成功率越高。畢強[1]報道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達87.88%,黃磊[2]報道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達99.37%,而本組研究成功率遠低于上述報道,究其原因,分析如下,①操作者因素:院前急救人員技能培訓不夠、實踐機會少、經驗欠缺、技術水平不高,導致成功率低;操作者在院外執施操作時,身邊沒有高年資醫師或技術水平較高的醫師作為后盾,加之有時現場圍觀者較多,造成操作者自信心不足,以致“畏首畏腳”,也是插管失敗原因之一,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之前和成立初起階段成功率較低,低于50%,個別醫護人員甚至放棄操作便是例證。②患者因素:清醒的患者如支氣管哮喘、重癥低鉀血癥致呼吸肌麻痹的患者,患者對氣管插管心存恐懼,進鏡時患者反應大,導致患者不配合致操作失敗;重癥顱腦創傷、肺挫傷、有機磷農藥中毒、毒品中毒及溺水等患者,口腔內異物多,呼吸道血性或泡沫樣分泌物多或嘔吐物多,更易導致喉和氣管痙攣,插管更困難;頸椎骨折的患者,患者頭部必須保持中間位,不能有任何的活動,故聲門暴露困難,為不能按正常的插管動作順利完成[3];患者因為過度肥胖造成頸粗短,頸部脂肪過度肥厚,頸部活動受限及張口困難等導致喉鏡明視下經口插管困難[4];口腔畸形、扁桃體過度腫大、咽喉部腫瘤等也可造成插管困難,甚至失敗。③現場環境因素和器械因素:院外急救時,現場環境復雜,條件有限,如地面不平整、無平板床等,可使術野未能充分暴露,以致插管困難;喉鏡光源亮度不夠,或所選鏡片型號不適合患者、救護車未配置有電動吸引器或吸引器運轉不良等,均是插管成功率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提高氣管插管成功率,應做好以下工作:①急救中心和醫院的管理決策者應充分認識和重視氣管插管術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性,決策者和管理者應組織實施好急救技術的培訓工作,應挑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過硬的人員到中心工作。②操作者加強業務知識學習,經常參加急救技能講座和培訓,定期到手術麻醉科跟班學習,積極參加各種業務比賽,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在人體模具或動物實體(狗或羊)上反復多次練習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辦法,確實保證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③院前急救人員應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④每天清點和檢查救護車上的器械設備,如喉鏡光源、吸引器、氣管導管、導芯、電池等,如有損壞、過期、缺失,應及時維修、補充、更換,確保各種器械時時保持在可用狀態。
本組研究僅限于經口腔明示下氣管插管術的分析體會,醫護人員也應掌握經鼻氣管插管術和其他維持氣道通氣技術。總之,培養氣管插管術過硬的院前急救隊伍,完善院前急救操作規范,保持心肺復蘇通道暢通,院前、院內復蘇緊密相連,加強醫護配合,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根本途徑。
[1]畢強.氣管插管術在院前搶救中的應用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20):2494-2495.
[2]黃磊.經口急救性氣管插管術在臨床中的應用[J].職業與健康,2008,24(20):2228-2229.
[3]唐冬娥.急診氣管插管術的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08,7(4):62.
[4]吳桂森,袁園,寧曄,等.纖維支氣管鏡經鼻氣管插管用于院前急救41例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9,12(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