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訓輝
(山西省藥物培植場,山西絳縣 043600)
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為木樨科植物,多年生落葉灌木,是山西南部山區灌木種群中的主要樹種。其果實入藥,為山西道地藥材之一。它不僅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也是現代中成藥和植物藥的重要原料,還是預防和治療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流行性疾病的主要成分,也是水土保持和生態造林的優良樹種。據統計,連翹的年需求量在6 000 000 kg以上,以野生采集為主。山西是連翹資源大省,其中50%以上的連翹資源靠山西供給。為確保連翹的資源安全與市場供應,筆者就山西野生連翹資源面臨的問題,提出連翹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意見,以供參考。
山西是野生連翹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也是野生連翹資源分布的中心,廣泛分布于中條山、太岳山、太行山、呂梁山、五臺山等地,生于山坡灌叢、林、草叢、山谷或山溝疏林中,海拔250~2 200 m[1]。其中太岳山、中條山和南太行山為山西野生連翹三大分布區,面積約900 000 hm2,野生連翹年產量約3 000 000 kg,約占山西連翹總產量的70%。連翹產量以安澤、陵川、沁水、沁源最多,年產量均在300 000 kg以上;其次為古縣、聞喜、夏縣、絳縣、垣曲、陽城,年產量均在200 000~300 000 kg。
連翹是耐干旱和瘠薄的陽性植物,是以枝條落地生根繁殖為主形成灌叢群落。連翹灌叢是山地落葉闊葉林砍伐后形成的次生植被,當前該區鵝耳枷、遼東棟闊葉樹種已得到較好恢復。由于歷史的原因,連翹灌叢群落仍保持采伐階段的特征,連翹在群系中仍占優勢地位,但隨著闊葉林的繼續發展,群落郁閉度進一步增加,連翹灌叢必然在群落中逐漸衰減,失去優勢地位[2]。
依據連翹產區的實地調查結果,人工造林對連翹群落的影響最大,在郁閉度≥7°的松林內連翹便枯萎死亡,只有在林緣地帶可見少量的連翹分布。在闊葉林幼林期連翹生長旺盛,但人工林通過撫育后,連翹逐漸失去優勢。當喬木林分郁閉度達到5°時連翹只開花不結果,郁閉度≥6°時連翹不開花不結果,莖藤狀變態生長,長度可達5 m以上。由于連翹為灌木樹種,不在林業經營樹種范圍內,近幾年,國家實施的“天保工程”和“生態綠化工程”對野生連翹資源分布影響最大。
連翹純林在立地條件生長較好,人工干擾較多,密度為1 600~5 000(叢·株)/hm2的區域,連翹生長旺盛,果實產量高,最高單產鮮果可達3 kg;在人工干擾少,密度≥9 000(叢·株)/hm2的區域,連翹以營養生長為主,開花少,不結果。由此可見,適當的人工干預可有效提高連翹的林分質量和產量。
1.4.1 分布面積萎縮 由于連翹為灌木樹種,人工造林對野生連翹資源的影響最大。根據中條山橫嶺關和里冊峪兩個連翹產區近5年的追蹤調查,由于人工造林野生連翹的純林面積逐年減少,隨著人工林郁閉度的增加,分布已由林下退向林緣,已由立地條件好的深山區退向立地條件差的淺山區和丘陵地,面積每年以5%的速度銳減,其資源日漸萎縮。
1.4.2 產量逐年減少 中條山橫嶺關和里冊峪兩個連翹產區20世紀80年代的收購量為100 000 kg,2009年的收購量為80 000 kg,20年間該地區收購量減少了20%。
1.4.3 產品質量下降 青翹的采收期應在果實近成熟的9月份采收[3],其有效成分含量高,折干率為40%,由于資源緊缺,連翹產區的采收期提前到7月份“搶青”采摘,折干率只有25%~30%,這使得連翹的資源生產量減少10%以上,導致連翹資源浪費和產品質量下降。
組織林業、醫藥、生物等專家進行山西連翹野生資源專項調查,摸清家底,并進行科學評價,搞好規劃,為山西野生連翹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由于連翹為山西道地藥材,其地位特殊,建議山西省將連翹納入森林經營品種目錄,鼓勵立地條件較差的山區和丘陵營造連翹生態經濟林,以確保山西連翹的資源優勢。
根據連翹資源調查結果,在連翹自然分布的集中區域設立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停止營造喬木樹種,并采取人工撫育的方法提高連翹林分質量和產量。在山西建立中條山、太岳山、南太行山三大連翹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域面積應在900 000 hm2以上,生產量在3 000 000 kg以上,確保連翹資源安全。
連翹是中條山灌木種群中的主要樹種,自然分布面積達60 000 hm2。為了使連翹這一鄉土樹種得以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條山國有林管理局于2008年開始在林管區展開了萬畝優質連翹規范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對野生連翹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值得借鑒。
2.4.1 在資源保護上,開展連翹資源普查,建立野生資源瀕危預警機制,保護連翹種質和遺傳資源。采取就地保護和異地保護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連翹種質資源圃2 hm2,收集保存了中條山不同區域的連翹1 160株,為連翹的良種選育圃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4.2 在資源利用上,以連翹林野生撫育為目標,采取封山育林、間伐、疏伐、補植、修剪等技術措施,增加連翹林分質量和果實產量,提高林地效益。通過對連翹林的人工撫育,使其林分質量明顯提高,果實采收量可增加3倍。截至目前連翹撫育面積已達666 hm2。
2.4.3 在造林技術上,開展連翹良種選育和造林技術研究,針對不同立地條件采取帶狀造林、連片造林和混合造林等技術方法,增加連翹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在園區內建了良種選育圃和育苗圃4 hm2,目前共增加連翹人工林面積400 hm2,每年可提供優質連翹苗木700 000株。
2.4.4 在示范推廣上,結合林權制度改革,針對當地農民荒山荒坡造林問題,開展了荒山造林、荒坡造林和退耕還林的造林示范。實驗證明,營造連翹經濟林具有投入成本低、耐干旱、易成活、見效快的特點。通過示范引導林區農民在自有林地營造連翹經濟林,既綠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態環境,又使林區農民從中得到實惠。經初步測算,連翹造林3年即可收益,可采收連翹750 kg/hm2以上,效益在1.2萬元/hm2以上。
2.4.5 在森林經營上,將連翹確定為藥用經濟林,納入林局“十二五”林業經營規劃。在摸清資源的基礎上,確定沁水、絳縣、垣曲為三大連翹生產基地,對連翹優良林分實施封禁撫育,對連翹低效林進行改造,總規劃面積達10 000 hm2,預期中條山林區連翹產量為2 000 000 kg,將成為全國連翹產量最多的地區。
2.4.6 在開發利用上,堅持質量與效益并重。長期以來,根據對連翹生長發育規律的觀察,“青翹”的采摘期為秋天,連翹果實由青轉黃時采收,這個時間應在9月份,10月初至中旬連翹果實成熟,藥材為“老翹”。研究結果證明習慣上的“青翹”采摘期是比較合適的,雖然連翹酯苷和醇溶性浸出物在6月份中旬有1個明顯的高峰期,連翹苷含量在7月初有1個明顯的高峰期,但連翹百果重還處在明顯的快速增長期,這時采摘“青翹”,藥材的產量較低。進入9月份,連翹酯苷、連翹苷、醇溶性浸出物的動態積累出現第2個高峰期,雖然含量沒有第1個高峰期高,但這時藥材“青翹”的產量是最高的。近幾年在連翹的主產區均出現了“搶青”現象,多在7、8月份,這樣嚴重影響了連翹的質量和產量,因此應當制止[3]。
針對連翹采收加工存在的搶青等問題,依據國有林管理的相關條例,采取控制連翹采收期和集中統一加工等措施,使連翹的采收期控制在9月份。在7月份搶青采收果實折干率為30%~35%;9月采收其折干率為40%以上,可提高5%以上。
目前中條山林局已建成年加工能力200 000 kg的連翹加工廠,逐步形成連翹適時采收、標準加工的產業格局,實現了提升連翹道地性品質、增加林局和林區農民收入的目的。
連翹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也是現代中成藥和植物藥的重要原料,中國藥材公司1998年公布連翹的年需求量為4 000 000 kg,15年來連翹隨著新產品的開發,年需求量已增至6 000 000 kg左右,主要靠采集野生資源供應市場。目前,野生連翹面臨分布面積萎縮、產量逐年減少、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其資源安全和用藥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在資源保護上,設立連翹自然保護區,開展連翹資源普查,建立野生資源瀕危預警機制,保護連翹種質和遺傳資源,確保連翹資源安全;在資源利用上,將連翹列入森林經營樹種目錄,將連翹確定為藥用生態經濟林,以連翹林野生撫育為主要目標,采取封山育林、間伐、疏伐、補植、修剪等技術措施,增加連翹林分質量和果實產量,提高林地效益;在質量控制上,針對連翹采收加工存在的搶青等問題,依據國有林管理的相關條例,采取控制連翹采收期和集中統一加工等措施,提高連翹產品質量,確保用藥安全。
在全球“回歸自然”的呼聲中,連翹開發前景廣闊。連翹葉茶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作為一種純天然的預防和治療由活性氧引起的各種疾病(如衰老、心腦血管、高血脂、老年性癡呆癥、癌癥等)的藥物及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劑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4-5]。連翹花期長,花色長久不褪,是一種資源豐富的黃色食用色素源[6];連翹籽油營養豐富,油味芳香,在當前我國植物油消費量迅猛增長的形勢下,開發連翹籽實油源,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野生油料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7]。連翹根系發達,其主根、側根、須根于土層中密集成網狀,吸收和保水能力強;側根粗而長,須根多而密,牽拉和固著土壤,可有效防止土塊滑移,固土效果優;連翹萌發力強,發叢快,可以較快增加樹冠蓋度,能有效防止雨滴擊濺地面,減少侵蝕,所以栽植連翹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維持地力,用于小流域治理和荒山綠化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連翹一年四季都可種植,種植一次可年年受益,盛產期每年可收入1.2萬元/hm2。當前我國各地都在調整種植結構,如能因地制宜調種連翹,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1]裴紅賓,高鳳琴.連翹在山西的立地范圍及其開發利用價值[J].北方園藝,2006,(2):98-99.
[2]茹文明,渠曉霞,侯紀琴,等.太岳林區連翹灌叢群落特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8):19.
[3]陳隨清,王三姓,董誠明,等.連翹果實化學成分積累動態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1):29.
[4]楊建雄,朱淑云.連翹葉茶的體外抗氧化活性[J].食品科學,2002,23(2):12.
[5]張立偉,劉金.中草藥連翹提取物抗氧化性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3,24(12):122-124.
[6]盛鋒,付蕾,李長城,等.連翹花黃色素的提取[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2,28(2):15.
[7]張晉民,余星.簡介一種野生油源-連翹[J].糧食與油脂,199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