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梅
(江西省上饒市皮膚病性病防治所,江西上饒 334000)
尖銳濕疣(CA)是由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會陰和肛門等部位表皮瘤樣增生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性傳播疾病 (STD),為目前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發病率高,占全部性病病例的20%~30%。它的傳播方式是接觸性傳播,有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已分離到100個型以上的HPV,其中侵犯生殖系統的有20多型,CA主要與HPV6、11﹑16﹑18﹑31﹑33型感染有關。本病潛伏期為2周~8個月,平均3個月。好發年齡16~36歲。該病治療方法雖然較多,但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極易復發。筆者于2009年1~9月收集我科門診29例CA患者,采用純中藥洗劑外洗治療CA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29例患者均為女性,為我科門診就診病例,年齡17~56歲,病程超過2個月;在1個月內經過1次或多次治療,疣體全部脫落后再次在原發部位或附近出現新發疣體者;排除有免疫缺陷病史及肝腎功能損害者。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3]中有關CA的診斷標準:有非婚性接觸史或配偶有CA病史;有典型的CA形態學表現;醋酸白試驗陽性。
藥物組成為,方 1:大黃 30 g,苦參 30 g,蛇床子 30 g,銀花 30 g,白蘚皮 30 g,樸硝 2 g,地膚子 25 g,白礬 10 g;方 2:大青葉 20 g,板藍根20 g,旱蓮草 20 g,三棱 20 g,莪術 20 g,香附20 g,木賊20 g,薏米20 g,細辛20 g。兩組方劑各10 d為1個療程,隔天交替使用。藥物加水2 500~3 500 ml水煎先熏蒸后坐浴,每天坐浴2次。
重點觀察皮損的大小及脫落情況以及有無新發皮損,皮損全部脫落后連續觀察3個月無新發皮損為治愈。
29例患者中23例1個療程結束后皮損全部脫落,繼續鞏固治療1個療程后,連續觀察3個月無新發皮損,治愈率為79.3%;其他6例患者在1.5~2個療程結束后皮損全部消失脫落,再繼續鞏固1個療程后,連續觀察3個月無新發皮損,治愈率為100%。
CA是由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傳播疾病。人類感染HPV后,其主要表現為肉眼可見的疣狀增生的CA僅是HPV感染的一部分,大多數男女HPV感染部位表現為彌漫性上皮增生,只有用醋酸白試驗才能證實,為CA的亞臨床感染?;颊咭话阌胁粷嵭陨钍?。CA是一種發病率、復發率較高的性傳播疾病,本病與生殖器腫瘤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故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女性CA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發病率已居性病的第2位。目前大多數治療方法只是去除有癥狀疣體,但并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HPV感染,其治療主要有藥物涂抹腐蝕、冷凍、CO2激光、電灼、手術或剪除等方法,復發的概率在70%以上,療效不穩定,且患者痛苦大。
祖國醫學認為CA屬于 “千日瘡”、“疣目”、“枯筋箭”等范疇,早在《靈樞·經脈篇》中就有“疣目”、“千日瘡”、“枯筋箭”的記載,民間稱之為“菜花瘡”。系由房事不潔或間接接觸污穢之物,濕熱淫毒自外侵入外陰皮膚黏膜,導致肝經濕熱,氣血不和,濕熱毒邪搏結而成贅疣。濕毒為陰邪,其性黏滯,纏綿難去,容易耗傷正氣,正虛則邪戀,故CA易復發。筆者應用純中藥外用治療CA,乃重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涼血活血之功效,以祛除盤聚下焦之濕熱邪毒。方中大青葉﹑板藍根﹑旱蓮草、白蘚皮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苦參、苡仁、白礬、蛇床子燥濕止癢;大黃、莪術、樸硝活血化瘀散結。坐浴時同時改善了局部溫度濕度較高的環境,諸藥合用后藥液透過皮層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具有清熱解毒、消瘀散結、燥濕止癢、除疣、抗病毒、抗腫瘤等功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抑制已感染病毒的復制,控制亞臨床及隱性感染率,以減少復發。綜上所述,本治療不但能去除肉眼可見的疣體,而且CA的亞臨床感染也能得到徹底的治療,有效地預防復發,做到標本兼治,副作用小,無痛苦,治療費用低,治愈率高,治療方法簡單,療效顯著,彌補了單用化學、物理治療復發率高的不足,可作為治療CA的常規方法推廣治療。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張高峰,范崇威,張建.尖銳濕疣的中藥治療[J].中外醫療,2007,20(9):30.
[3]王曉華.性病中醫治療[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77-179.
[4]武洪方,蔡俊剛,宋立峰.中西醫綜合治療肛周濕疣32例療效觀察[J].環球中醫藥,2008,1(5):14-15.
[5]李海.尖銳濕疣治療新進展[M].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J].2008,30(4):655-656.
[6]眭道順,何敏.薏苡仁甘草湯防治尖銳濕疣復發68例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