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蘭,胡翠萍
(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深圳 518109)
急診護士工作職業風險因素及應急對策
李怡蘭,胡翠萍
(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深圳 518109)
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公眾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患者對醫院的要求越來越高,投訴和付諸于法律的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醫療護理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急診科是醫院接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場所,也是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室之一。急診工作環境的特殊性使得急診護士自身在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因此,針對急診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分析影響護士安全的諸多因素并給予相應的對策,保證護士在身心健康的條件下工作。
急診科護士;風險隱患;對策
急診科作為搶救的第一線,其工作繁重緊張。導致急診科護士長期處于緊張而忙碌的工作環境中,超負荷地工作運轉,嚴重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很多不良情景,常常影響著她們的情緒和身心健康;急診科患者流動性大,病種繁多,特殊患者如:醉酒患者,精神異常患者時常威脅著護士的人身安全;急診工作環境的特殊性,導致護士接觸患者的復雜性,急診工作就像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護士在工作中時刻存在著風險[1]。下面就此進行分析:
1.1 社會因素
近年來,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務人員的形象,受到嚴重影響,社會威望持續下降,在工作中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認為優秀的護理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出事情的才是新聞。片面的報道影響、醫護人員的形象,醫生和護士已經沒有了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醫務人員成為患者發泄的對象,作為弱者的護士往往成為被傷害的對象。護士被打罵的現象時有發生。
1.2 就醫環境因素
急診患者病情急,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心情都比較急躁,當病情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或病情緩解較慢的時候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小兒患者情況特殊,經常哭鬧不安,父母心急,就診時間稍長就容易發生沖突;患者酗酒滋事,借助酒精的力量擾亂就醫環境影響正常工作,甚至對醫護人員造成人身傷害;精神患者,無業人員,社會流氓,都經常在醫院急診科上演沖突。
1.3 職業風險因素
1.3.1 經常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 急診室的患者病種多,病情緊急,護士對患者的病情和背景了解不是很清楚,各種血液化驗結果不知道,而當患者處于緊急情況時,都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往往忽視了自身的防護。
1.3.2 經常接觸各種感染患者 在急診室每天要接待數百名患者,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居多,據調查顯示,每年急診室護士患呼吸道疾病的機會比病房護士要高45%以上。急診工作中經常要面對社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生護士都要沖到第一線,護士多在未明確有無潛在傳染前即投入對患者的搶救和處置中,而且交通事故、自殺、他殺、暴力等惡性事件的搶救工作在時間上不允許護士先進行自我保護,從而加大感染幾率[2]。
1.3.3 頻繁接觸各種消毒劑、抗生素 經常接觸各種消毒劑,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對人體造成傷害;高濃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職業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觸更可致水腫,同時持續突變、致癌、致畸,也是發生職業性皮炎最常見的原因[3]。而抗生素引起的慢性皮膚過敏屢見不鮮,甚至有在操作中因接觸青霉素致過敏性休克的報道。
1.3.4 意外損傷 在急診室的護士中調查發現,幾乎每名護士都有被銳器或針刺傷的時候,在可經針刺傳播的20余種疾病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們通過血液傳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已有資料顯示因職業引起的感染途徑中針刺損傷占80%。
1.3.5 心理性危害 隨著科技的發展,儀器的更新,搶救治療手段的層出不窮,給護理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急診護理工作任務繁重復雜。護士長期處于應急狀態,精神緊張,身心疲憊,體力消耗大,容易產生煩躁情緒,尤其經常面對生離死別等不良情景,容易對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在社會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2.1 針刺傷防護
護士要規范操作程序、工作中認真仔細、同時嚴格處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銳利物品,操作后回套針頭帽時必須用單手法,使用后立即丟入銳器盒,是防范針刺傷的有效措施。另外應充分認識針刺傷的危害性,一旦發生應積極處理:促使傷口處血液流出;用碘酒消毒后用敷貼包裹傷口,并進行各種有關血液檢查。加強預防接種,以防止感染各種傳染性疾病。及時清洗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污染的接觸面,操作前后嚴格洗手。
2.2 社會心理因素防護
提高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提升能力和增強體質。能夠有效地抗衡工作壓力,提高自尊是最重要因素,它可以舒緩工作壓力,促進精神健康,不斷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科室定期舉辦心理學知識講座,指導護士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組織各種活動,使護士郁悶和不良情緒得以發泄和緩解,提高其適應能力[4-5]。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擁有充沛的精力,急診室人員應配備充足,采用彈性排班制,減少工作時間,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2.3 改善工作環境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通風;加強空氣消毒措施,并使用空氣凈化消毒機,定期做空氣培養。
2.4 加強自我防護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教育與培訓,嚴格執行各種制度,采取必要的防護行為,對發生職業意外暴露者給予及時處置與關懷,增強機體免疫力,以盡量避免職業損傷。重視洗手: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洗手和無菌技術是阻斷醫護人員經操作導致傳播性疾病的關鍵環節。急診護士應掌握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在護理操作前后進行有效的洗手,減少交叉感染的幾率。重視預防接種:提高急診科工作人員的免疫力,對一些可以經過免疫注射降低血源性、呼吸道傳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流感等,應進行預防接種。
2.5 暴力事件防護
加強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并制訂出相應的防范預案,增強相應的應急能力[6]。
護理工作神圣而偉大,護士應該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愛戴。社會不良環境影響了護士的形象,威脅著護士的安全和健康。作為急診護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增強自我保護知識。通過自身的努力,重新樹立“白衣天使”的形象。社會要提高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對于守護人民生命的護理人員給予更多的重視和關愛,使護理工作順利進行,降低護士工作中的安全風險,促進社會和諧健康地發展。
[1]袁凌芳,伍玉清.護理風險管理在院前救護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7):104-105.
[2]郭霞.我國護理風險的現狀及防范措施[J].家庭護士,2007,5(23):42-43.
[3]方美子.急診護理工作中的潛在風險與防范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2):7866-7866.
[4]王彩琴,黃熱心.急診科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J].護理研究,2006,2(6):547-548.
[5]林遠輝.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及應對方式調查[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4):113-114.
[6]孔棉玲,原愛麗,高青.護理糾紛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3):101-102.
R47
C
1673-7210(2010)05(b)-109-02
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