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愛珍,鐘 慧,陳玉靜
(解放軍空軍總醫院PICC治療小組,北京 100142)
塞丁格穿刺技術是經皮穿刺插入導管的方法,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醫師發明。它的關鍵技術流程是首先用小號針頭或套管針進行靜脈穿刺,然后通過套管或小號針頭送入導絲,再拔出穿刺針或套管,擴皮后沿導絲送入擴張器/插管器組件,最后拔出導絲及擴張器,通過插管器置入導管[1]。2008年10月29日筆者開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術(簡稱MST,也稱微插管鞘技術),并且在血管超聲的引導下進行了PICC置管,對觸摸不到和看不見的血管進行穿刺置管,至今已完成300余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帶教新手操作過程中險些發生1例導絲脫入血管現象,為了引起同行的警覺,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74歲,腸梗阻,2009年9月24日在超聲引導下置入PICC導管,用塞丁格穿刺技術進行穿刺時,穿刺非常成功,一針見血,非常順利地送入導絲,沿導絲送入擴張器/插管器組件后,外面看不見導絲的蹤影,操作者是一位新手,還全然不知,老師立即在腋窩處扎止血帶,從腋窩處往穿刺點方向擠壓,拔出擴張器,從插管器組件管口中看見導絲頭,立即取出,避免了一場惡性事件的發生。
本例的教訓非常深刻,針對此事筆者進行了討論,制訂了防范措施,供同行借鑒:
操作人員PICC置管過程中應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對塞丁格穿刺技術必須十分熟練,并且要有風險意識。導絲不能送入體內過長,沿導絲送入擴張器/插管器組件時,手持導絲直至導絲從擴張器/插管器組件中露出,往體內送擴張器/插管器組件要時刻觀察它后面有無外露導絲,確保遠端外露導絲可見。必要時手持外露導絲,只要手持著導絲,導絲誤入血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并發癥[2]。導絲比血管直徑小、靜脈血有向心流動性,置管過程中刺激血管,血管容易出現應激性收縮。所以導絲不易送入過長,以免血管收縮拖拽導絲脫入血管內[3]。
操作人員為新手時,應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各步驟進行嚴格的監管,技術不成熟、工作不仔細、操作粗枝大葉者應及時叫停。
在置管過程中如果送入導絲遇到阻力時,導絲要和穿刺針一同拔出,切忌用力猛拔導絲,防止針頭斜面把導絲切割斷,使導絲斷入體內。每次拔出導絲要檢查導絲是否完整及有無損壞。擴皮時刀片切割的方向要和導絲平行,切忌垂直用力切割,防止把導絲切割斷裂,使導絲斷入體內。在拔除擴張器及導絲時,先用小拇指和無名指夾住導絲,然后連同擴張器一起將導絲拔出體外。
置管后二人查對清點器械,尤其是查對導絲是否移出體外,防止導絲誤入血管還未察覺,給患者造成傷害。我們建立了PICC置管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表格,包括PICC置管中關鍵的質量控制要素有:洗手、帽子、口罩、無菌隔離衣、無菌手套、無菌大單遮蓋患者全身、患者戴口罩及導絲有無遺失等主要環節。每次置管后都要在這些項目下用文字填寫是否做到,對有或無進行打鉤,并且形成了一個制度。填寫的過程是一個自身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無菌觀念強化的過程,也是對控制導絲脫入血管風險意識的強化過程。每次置管后的文字登記對操作者行為起到了一個規范的作用,對導絲脫入血管的風險控制非常有利。
導絲一旦脫入血管,應立即在肢體近心端扎緊止血帶,阻斷靜脈血回流,防止導絲隨血液循環進入近心端深層血管及心臟;限制活動;立即拍攝X線片定位導絲,導絲在體表血管可請求外科協助手術取出,導絲在近心端深層血管可請求導管室醫生協助取出[4],并立即上報醫院管理部門。
[1]Seldinger SI.Catheter replacement of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J].Acta Radiol,1952,39(2):368-376.
[2]Schummer WC,Schummer E,Gaser R,et al.Loss of the guide wire:mishap or blunder[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2,88(1):144-146.
[3]Schwartz AJ,Horrow JC,Jobes DR.Guidewires——a caution[J].Crit Care Med,1981,(9):347-348.
[4]Kessel D,Robertson I.Interventional radiology——a survival gruide[M].Londer:Churchill-Livingstone,2000: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