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公司合伙人Randy Komisar、施樂公司董事長、前首席執行官Anne Mulcahy和WPP集團首席執行官Martin Sorrell爵士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已經做過各種形式和規模的許多戰略決策。他們將在各自的論述中與企業高管們分享自己的經驗。這些經驗凸顯出一個至關重要的挑戰:一方面是周密的、無偏見的決策流程,另一方面則是及時采取行動,必須在這二者之間達成適當的平衡。盡管并沒有一種“萬應靈藥”,但是,通過采取切實的措施,在企業內部培養批評家,維護思想的多樣性,澄清不同觀點所依據的基本假設,以及推動在業務的輕重緩急之間做出艱難抉擇,都可以為企業提供幫助。
Kleiner Perkins公司的Randy Komisar:“平衡偏見”
甚至在行為經濟學正式命名之前,它就徹底改變了Randy Komisar的職業生涯。他在打算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時,開始逐漸了解這一當時的新興學科領域,結果,對這門令人沮喪的學科失去了信心。Komisar最終改變了專業方向,成為一名律師,后來又進入商界發展事業。他與別人共同創辦了Claris公司1,曾擔任LucasArts娛樂公司和Crystal Dynamics工作室的首席執行官,并擔任過許多公司(如WebTV2和TiVo公司)的“虛擬首席執行官”,從2005年以來,他一直是硅谷風險投資基金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公司的合伙人。他在其職業生涯中,對如何創建有利于正確決策的管理團隊和文化氛圍形成了獨到見解。在麥肯錫的Olivier Sibony和Allen Webb最近對他的采訪中,Komisar對希望能在這個無法避免偏見的世界上做出正確決策的企業高管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利用偏見
我的關注重點并不是試圖忽略偏見,而是要在有效的決策中承認、鼓勵和平衡偏見。當我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就得出了這個結論。當時,我有機會與Bill Campbell一起工作,他作為一個領導人和教練,非常知名,尤其是在硅谷。Bill當時是Intui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現在他是該公司董事長),他現在還是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和谷歌公司的顧問3。
當時,我注意到,Bill有這種令人吃驚的能力,能把一個由特別有才華的人組成的龐雜團隊團結在一起。他們有些人曾為成功的企業工作過,有些則沒有。有些人是高級經理,有些人則是個人貢獻者。每個人都把源于自己所在領域和自我經驗的偏見帶到會議桌上。在心理層面上,這些基于經驗的偏見與如今經濟學家所關注的行為偏見或許并沒有多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