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建
自上世紀90年代,外資的大舉進入在事實上對本土零售業構成了打壓。這一情況一直影響至今。因此,筆者認為,為相應擴大內需的政策,建立國內消費終端市場——零售市場的秩序和管控的主導權,保證零售市場中消費者利益和交易各方的權益,從而最終保證國民經濟運行安全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就顯得特別的緊迫。中國零售市場不應再出現類似出口貿易世界第一而話語權和控制權旁落他人的局面。
外資零售巨頭經過15年的發展基本上都成為中國市場全域性連鎖公司,而中國的零售巨頭除家電連鎖店外,一般都是區域性或有限的區域發展的連鎖公司。目前中國零售業的第一主力是大型綜合超市,而外資零售在這一主力業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以上海市2010年1月份的數據為例,外資零售占大型綜合超市數的55%強,在銷售規模上大型綜合超市單一業態的公司排名前五位都是外資零售企業。
零售市場可以說是中國國內市場中開放最早和開放最徹底的市場,但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零售業是否要劃入關系國家、民生和國民經濟安全的戰略性行業。如果中國沒有對內需市場切實的管控權,中國國內消費的終端市場存在著利益旁落的現實的可能性,一個國家的終端消費市場是真正的國家經濟命脈。
從中國零售業目前發展的階段上來看,國家對零售市場的管控應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對關系民生基本食品和用品在緊急狀態下的品種管控和價格管控。第二,對城市商業地產的管控。
第三,對未來零售業主要發展形態“購物中心”開發對象的管控。2010年1月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樂購首個在中國的商業地產項目在山東青島開業,在此商業地產項目中Tesco樂購開設了購物廣場,是集購物、娛樂、美食、健身等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購物中心,這也是外資零售商在中國投入運營的第一個超大型商業地產項目。這一項目的開業釋放出這樣一個信號,外資零售巨頭開始以開發商業地產的形式大規模發展購物中心。
對外資零售巨頭的這一發展動向中國必須予以高度警覺,原因是,這種發展將使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收到雙重的商業利益。第一,中國現今零售市場的規模只相當于未來20年中國零售市場規模的13%,今天開發的大型商業地產將獲得巨大的地產增值回報;第二,購物中心是一個可以集合整個零售業、餐飲業、休閑娛樂業業態的大型商業形態,這就預示著外資零售巨頭已經在謀劃完整地整合中國零售業和其他服務業的戰略,財不大氣不粗的中國零售業有可能就此淪落為其中的支付租金的“打工者”。因此,國家對零售市場管控的關注點要重點放在外資零售巨頭開始涉足的大型商業地產開發項目和發展購物中心的業態上。當前歐美等國大范圍地用各種方式制裁中國的出口產品,反對貿易自由化的行為盛行,因此中國強化對國內零售市場外資零售巨頭不符合市場公平原則行為的管控,是一種對等的市場應對。▲(作者是上海商學院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
環球時報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