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與中國經濟迅速成長相伴而生的是逐年的國際貿易盈余所帶來的外匯儲備的巨額增長。根據最新披露的相關數據,2009年中國官方外匯儲備已經高達近2.4萬億美元,占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總量的30%以上。這一規模自2006年初超過日本以后,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一。
外匯儲備的數量是一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能力的重要標志。歷史上,諸大國在經濟崛起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外匯儲備逐年增加的過程。龐大的外匯儲備規模為中國應對國際市場的各種貿易、金融和投資風險提供了保駕護航的堅實后盾。這也是中國能夠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先后成功抵御兩次重大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但是,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央政府集中統一管理外匯儲備的金融體制,中國的外匯儲備絕大部分都是官方儲備,民間外匯儲備額度很小,只有區區1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集中于官方的體制是當年中國經濟實力弱小、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能力低下的產物,它有利于防范國際金融風險、集中國際金融資源辦大事。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這種高度集中的外儲管理體制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
由于中國外匯儲備盡集于官方之手,中央政府肩負著管理巨額外匯儲備的全部責任,這使其在外儲的投資上,具有相當大的保守性。政府一般不愿進行收益大但同時風險也大的國際投資活動。中國政府將外匯儲備總量的大約70%投資于美元資產,其中又有多半投資于美國政府發行的國債。因為美國國債相對于其他私人資產,雖然收益率低,但由于有美國政府作為信譽擔保,風險最低。這種外匯儲備戰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形成了“窮人”借錢給“富人”的特殊現象。這既是面對美元霸權控制世界金融命脈的無奈之舉,同時也是我國官方儲備多而民間儲備少、官方責任大而民間責任小的必然產物。
改變中國外匯儲備過于依賴美元資產特別是美國國債的現實,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就成為中國走向金融大國所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而要想推動外儲多元化,就必須推動外儲持有者的多元化,使中國巨額外儲由官方一家獨享轉變為官民共享。事實上,中國并非外匯總體儲備最多的國家,日本的民間外匯儲備是其官方儲備的3倍多,如果包括民間儲備,日本的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而日本民間對外匯儲備的投資和使用非常多元化,其增值效益也遠遠高于官方儲備。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家庭參與到國際市場的活動中,他們在一些特定領域和行業,對國際市場信號的反應要比政府更加靈敏。中國要盡快放寬國家對外匯儲備資源的控制,讓民間企業和家庭享有更多使用和持有外匯儲備的權利,鼓勵他們對外匯儲備進行更加積極的多元化投資,這比國家集中管理更有助于外匯儲備的增值。而一旦規模如此龐大的、且長期近似閑置的資金走上了迅速增值的快車道,中國不啻又增加了一個財富增長的引擎。▲(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博士后。)
環球時報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