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李瀟
春節期間,《環球時報》記者一行應邀前往紅海之濱的小城霍爾格答采訪。在這個埃及有名的旅游城市,除中國游客外,來自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旅游者也非常多。但記者發現,無論是街邊的商販,還是酒店服務員,沒等記者開口,就會用一聲標準的“你好”來作為見面問候。19日,前往珊瑚島的渡輪上,年輕的水手巴哈爾得知記者來自中國后,立刻上前熱情地和我們聊了起來,而他的開場話題是:“聽說了嗎?奧巴馬剛會見了達賴,美國這樣做很不好!”一名埃及普通水手對有關中國的消息如此關心,讓記者和朋友十分驚訝和感慨。而在船艙內,渡輪的音像播放員賽薩爾則熱情地向幾位中國乘客詢問,需要觀看哪些影片。在他存放音像資料的6層柜子中,竟然有整整兩層是中國電影和電視劇。
埃及達納商旅公司負責人特里姆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隨著中國企業在埃及投資力度的加大,以及中國游客數量連年增長,許多埃及年輕人強烈地意識到,學習漢語、了解中國能夠使自己在未來的工作中贏得先機。在達納商旅公司就職的法蒂瑪小姐,兩年前剛從蘇伊士運河大學中文系畢業。她透露說,在旅游高峰期,她曾于一個月內接待了12個中國團,當月的工資和小費總額有8000多埃磅,是普通公務員工資的數倍。
實際上,近年來,在埃及開羅、亞歷山大等許多城市,了解中國、學習漢語不僅是為了找工作的需要,聽中文歌和看中國電影等也成為當地年輕人的時尚潮流。與中國元素有關的博覽會和文化活動一場接一場。近幾天,開羅的衛星城雷哈卜市在市政府大樓廣場舉辦了“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周活動,中國春節民俗展、中國樂器展、圖書展和茶藝表演等內容,吸引了當地社區大批民眾。在剛剛閉幕的開羅國際圖書展上,介紹中國的書籍成了這個阿拉伯規模最大圖書展的亮點。
《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結識了開羅大學藥物專業的大學生。這位專業和中國沒什么關系的學生卻癡迷于中國文化。阿里說,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陪朋友旁聽一場中國文化講座,原本打算靠聽MP3打發時間,但講座中展示出蒼勁的書法、曼妙的太極拳、動聽的中國音樂,還有場面炫目的動作電影片斷,讓阿里的情緒處于亢奮狀態。講座結束后,他立即報名選修了漢語課程,后來又迷上了孔子。他說,“孔子的語言不僅節奏感很強,而且蘊涵了深厚的哲理。”埃及信息與決策支持中心曾做過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是最受埃及人歡迎的國家。有分析稱,中國的快速發展讓埃及人羨慕,中國對埃及的尊重則讓埃及人敬仰。▲
環球時報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