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農民工在中國部分地區已然成為稀缺資源。由于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初步統計,節后珠三角的勞動力需求缺口隨時有可能超過百萬人。
每逢春節長假,沿海地區都會暫時遭遇民工荒。如今,隨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崛起和內地用工規模的加大,招工難很可能漸次演變成為一種常態。放眼長遠,低端勞動供給的稀缺將倒逼企業升級換代,是一個積極的趨勢。然而,眼下企業必然要經歷工資成本剛性提升的陣痛期,如何平穩過渡值得探究。
時下珠三角等地的民工荒有著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以前最被企業所忽視的一線普通民工搖身成為用工市場的“香餑餑”,工資待遇也水漲船高。為了吸引農民工,一些企業拋出了諸多誘人籌碼,除了上調基本工資外,在午餐補貼、生日祝福金、工齡補貼等福利待遇方面也毫不吝惜。
事實上,沿海地區對農民工吸引力的驟然下降,有其客觀背景。一方面,近年來內地城市發展速度加快,許多二線城市也紛紛向農民工伸出了橄欖枝。相比沿海地區生活成本高、離鄉路途遙遠等現實問題,內地城市更吻合廣大農民工的生活訴求,即便其待遇稍有遜色也會分流大批外來務工人員。
另一方面,農民工的結構在悄然發生改變,這正是導致民工荒常態化的根本原因所在。時下,80后甚至9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中流砥柱。他們已經沒有父輩那樣對土地強烈的依附感,也接受過更多的教育。相比父輩們單純掙錢回家的愿望、甘做繁華都市匆匆過客的心態,新生代農民工對“打工”二字已經有了不同的詮釋,他們強烈期待能夠在城市里尋求到歸屬感。
年輕的農民工們希望在打工征途上增長見識、豐富人生,期盼企業能夠提供發展機會、所在的城市能夠真正接納自己。為了實現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新生代農民工十分重視自身技能的提升。可見,農民工隊伍的整體素質今非昔比,市場上簡單勞動力的供給將會日漸萎縮,這一格局必然會與一成不變的企業需求發生激烈碰撞。
以此看來,如果廣大企業仍滿足于無核心技術支撐的低端制造行業,必將面臨勞動力干涸的窘境,民工荒常態化或將逼迫企業向高端產業邁進。但應當看到的是,當前日漸高企的招工成本已經開始蠶食企業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民工荒導致的開工不足,又讓傳統以業務量博取最終盈利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如若沒有外力的引導和扶持,大批企業很有可能在產業升級之前便紛紛夭折。
當然,這一外力主要指的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在鼓勵企業產業升級方面,政府應通過稅收等經濟杠桿,引導企業走技術革新之路而非沉迷于簡單的外來訂單加工和仿制。同時,有關部門應當高屋建瓴地對各城市和各地區的產業進行系統規劃,創設相關研發部門,協助企業進行技術突破。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幫助農民工在城市里找到歸屬感。新生代農民工多傾向于舉家外出務工,他們想用自己的勞動讓全家過上城里人的日子。這種“舉家移民”的方式,決定了這些新生代農民工迫切希望平等享有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社會福利。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就重點提出,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在城市穩定就業”。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不僅需要加大對中低勞務人員的培訓投資,根據市場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各種免費培訓服務。同時,從源頭上破解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子女就讀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才是更為關鍵的任務。溫總理在去年12月也說:“我們要解決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沒有戶籍的人們,讓他們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樣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樣的權利和待遇。”
讓農民工們在為城市揮灑汗水的同時擁有一份歸屬感,這才是解決民工荒難題的出路所在。▲(作者是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
環球時報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