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專業代理自行車的店家,倉庫里堆滿了自行車,以前搶手的‘冠軍一號紀念車種從3萬多元(新臺幣,下同)降到1萬多元,還送禮券……”22日的《聯合報》不禁感慨地說,臺灣興起的“單車(自行車)熱”正在急速降溫。
過去兩三年,臺灣的“自行車熱”可以說是覆蓋全島。任職于知名自行車廠家的何志華說,2007年馬英九以單車環島的方式參與競選,加上電影《練習曲》走紅讓許多人沉迷于這種既簡單又豐富的運動方式。與此同時,臺灣又生產出一種可以折疊的自行車(被稱為“小折”),人們將它放在汽車行李箱開到郊外野地,再騎小折游玩。臺灣人本來就喜歡跟風,“自行車熱”就如同養小鳥、養蘭花等風氣一樣,在島內迅速蔓延開來。據了解,臺灣以往一年的自行車銷售量約60多萬輛,2008年達到130萬輛的高峰。任職于“中央社”的自行車骨灰級車友林國有5部自行車,價格從每輛7000元到7萬元不等,每周他至少要騎150公里以上。他說,騎自行車倒不是因為沒錢,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健身,過去他喜歡打高爾夫球,后來發現騎自行車比打高爾夫球便宜許多、效果更好,所以他經常將自己的奔馳車停在車庫,而每天騎七八公里的自行車上下班。臺灣當局也提倡這種“少碳健身”的交通方式,在大臺北地區辟建了至少200公里以上的自行車專用道。其他縣市也都建了專用車道,“交通部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還推出免費的“無縫接駁觀光巴士”服務,改裝的巴士不但能載客,還可以載單車。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這些道路上的自行車絡繹不絕,形成一股特殊的景象。到了寒暑假,很多地方和學校還舉辦“環島單車游”。這股浪潮甚至熱到大陸,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制造商之一巨大機械(捷安特)公司老板劉金標從北京騎車到上海,臺灣電視節目將其每天的行程一一拍攝下來,天天在電視上播放,吸引了不少觀眾。
不過自去年年底以來,島內自行車的銷量明顯下滑,“自行車熱”開始退燒。花蓮玉里鎮農民謝銘鍵的農田在省道附近,是單車環島必經之地,去年他每天都能看到五六十名騎士經過,“前年暑假,至少4000人騎單車環島經過我的農田。但現在騎單車的就只有住在附近的阿伯了”。新竹苗栗的省道也是環島車友最喜歡的路線,新竹縣市不少設有鐵馬驛站的派出所說,過去天天有環島騎士上門裝開水、借打氣,現在難得等到有人需要這樣的服務。東部的花蓮去年開了不少自行車車店,有人打趣說,“今年福利團體如果要募自行車,應該很多人都樂意捐”。《聯合報》22日也說,過去“父親節”一向是自行車販賣的旺季,但去年業績狂掉四成;原以為年底前業績會回暖,“哪知客戶全都不見了,現在臺灣各主要自行車道上騎車的人寥寥無幾”。
島內有分析認為,“自行車熱”降溫,除了因為一窩蜂的跟風習慣導致其不可能持久外,臺灣經濟復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曾騎單車環島的科技人張先生說,前年科技公司放無薪假,大家有閑沒錢,朋友有空又好約,騎單車環島成了流行的休閑,“現在經濟好轉,上班比騎車重要,誰沒事請長假去騎車?”功學社經理黃銘松認為,前兩年臺灣掀起的“單車熱潮”是不正常的,原本對自行車沒感覺的民眾或受朋友感染,或為了節能減碳、減肥,突然變成消費者,結果讓市場急速擴張,現在降溫是“預估內的現象”。巨大機械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許立忠也表示,現在市場只是回歸正常層面,只要推動節能減碳,“單車休閑就一定不會退出流行”。▲
環球時報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