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23日文章,原題:世界經濟第二歸誰未切中百姓生活水平 春節期間很多新聞標題都聲稱,日本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領先于它的大鄰國中國。2009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是5.085萬億美元,而中國為4.91萬億美元。
但這不值得任何一方開香檳甚至燒酒或茅臺,來慶賀或借酒消愁。在中國、日本或者其他國家的人民生活面前,或者在困擾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難題面前,這些數字真的不重要。
日本出人意料地仍居世界第二,是因為其最后一個季度的增長幅度為平均4.6%,使得2009年整個一年經濟增長僅為-5%,而非先前預測的-9%。關于誰僅次于美國的爭論是個學術問題,因為中國的增長率在8%以上,而日本游離于1%-2%之間,輸給中國只是個時間問題。
實際上,在生活水平和貨幣的世界購買力方面,中國巨大的增長遠好于發展遲緩的日本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是9萬億美元,而日本則降為4.2萬億美元左右。即使這樣也未能反映實際情況。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因此單個日本人要富裕得多。其實,經過多年創紀錄的經濟增長后,中國去年的成績是人均收入進入世界100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按市場利率計算,中國的人均收入為3566美元,排世界第9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人均6546美元,居世界第97位。即使按后者計算,中國的人均收入為1000美元,仍在泰國(世界排名第89)和厄瓜多爾(世界排名第91)后。日本和中國都是重要的經濟參與者,他們的政策對塑造全球經濟關系重大。
中國對世界的態度更加重要,不僅僅是人民幣幣值和貿易糾紛問題。鑒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這也可能會成為潛在危險。中國的國內問題是隱藏著的冰山,包括大規模失衡的投資、泡沫顯現、通脹上升以及社會和福利問題,更不用說人民幣匯率了,中國寧愿保持人民幣低價值以保證對外出口,但這卻在阻礙消費支出。
北京應該更加開放,更具合作精神,在處理真正經濟問題上頭腦更冷靜。否則,虎年對中國和世界都是疾風驟雨。▲(作者凱文·拉斐特,周銘譯)
環球時報201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