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劇協
2009年12月27日晚,數百名觀眾在南京林業大學小劇場欣賞了由南林大“水杉劇社”排演的話劇《一起旅行吧》,學生們精湛的演出獲得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至此,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文聯聯合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江蘇省大學生話劇展演暨第二屆江蘇省校園戲劇節”圓滿落下帷幕。歷時6個月的校園戲劇節,為江蘇的戲劇舞臺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本屆校園戲劇節共收到34所高校、78個劇節目報名參賽,經評委會初評審定,有28所高校、43個劇節目(其中大戲16臺,短劇27個)進入復賽。省劇協邀請了10余位著名戲劇家(包括編劇、導演、表演、評論、舞美、音樂、戲劇教育各門類專家)擔任評委,歷時6個月,行程5千多公里,走進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4個城市、20所高校,觀看了20場演出,開展座談交流、現場點評20余次,觀眾人數達5萬余人。
本屆戲劇節共評出劇目一等獎6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9名及節目獎、單項獎若干?!渡缊觥?、《靈魂拒葬》、《安妮日記》等經典的重新演繹;《日出·命運》、《撈錢》、《我在乎你》等關注現實的原創作品,風格題材多樣,時代氣息濃厚,突出了“熱情、鮮明、純粹”的追求方向,令人對校園戲劇充滿信心與期待。
搬演經典,是許多大學生話劇社團初始時的必備之選。與首屆校園戲劇節不同的是,一些走向成熟的校園話劇社團在搬演經典作品時,注入了當代大學生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創新了講述和呈現方式,為劇作帶來了別樣的新意。
南藝影視學院畢業班學生排演的《生死場》,是著名導演田沁鑫的代表作品,表現的是與當代大學生活相去甚遠的30年代中國東北農村的故事。這樣一部作品,即便對藝術類院校的學生來說,表現難度也不可謂不大。南藝的同學們不斷研讀原著、體驗生活,并在舞臺呈現手法、舞美設計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較為成功地再現了當年一群普通農民從愚昧到抗日的覺醒過程,現場觀眾反響熱烈。
南京農業大學藝人劇社排演的《安妮日記》,對原劇進行了大幅的精簡,通過小閣樓的若干生活片斷,將一個16歲少女在納粹陰影籠罩下的生活鮮活地呈現在舞臺上。學生們在劇作結構、導演手法、舞臺表演上都進行了全新的解構,將原本平實的日記體語言賦予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東南大學極坐標話劇團的同學們,繼上屆校園戲劇節的經典劇目《不彩排:意外死亡?》之后,這次又攜《靈魂拒葬》前來參賽。他們的劇目選擇與學院的人文氣息緊密相聯,此戲根據著名小說《埋葬死者》創作改編而成,戰場上,六名陣亡的士兵躺在一起,人們在為他們挖掘墳墓。尸體們站了起來,究竟是什么讓死去的士兵拒絕被埋葬?編導以他深遂的思考、荒誕主義的表達方式,對人類生活、人性和靈魂進行深度解剖,在死亡與生存、戰爭與和平的追問之下,張揚澎湃的力量與青春的激情。劇中關于理想、愛情、信仰、親情的闡釋,令現場觀眾無不動容,也引發了同學們對殘酷戰爭的反思,更贏得了著名作家王大進“非常了不起”的連聲贊嘆和南藝影視學院錢態教授對于校園戲劇“智慧比奢華的舞臺效果更重要”的感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排演的《暗戀桃花源》非常別致,通過兩個劇組爭用同一排練場,演繹了一段段陰差陽錯、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間悲喜劇。同學們以原劇本為基礎,在表演上進行了適當的發揮,將巧妙詼諧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州大學東吳劇社改編的《趙氏孤兒》,用現代人的觀念和表達方式來講述古老的戲曲故事,著重表現在國家大義和個人小我之間的艱難抉擇。南京大學第二劇社改編自瑞士劇作家馬克斯·弗里施的《畢德曼和縱火犯》,有政治寓言的意味,在涉及瑞士或德國人本身對待納粹的態度上,此劇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另外,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排演的《歌舞青春》,是一臺根據好萊塢電影改編的音樂劇,大學生們對音樂劇形式的精準把握和在舞臺上的藝術表現力,都令人眼前一亮。






評委會委員、著名導演汪人達對這些經典的重新演繹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們的戲劇可能稚嫩,但想象力豐富,手法多樣,而且有著專業人士早就丟失的戲劇精神,那就是質樸卻充滿活力?!蹦暇┧囆g學院影視學院副院長、著名演員蔡偉說:“每次看大學生戲劇節,就如同回到了本原,大學生們的熱情非??少F,也深深感染了我?!?/p>
鼓勵原創是校園戲劇節的基本理念,今年戲劇節原創作品仍是亮點之一。從身邊小事到社會大事,從校園生活到人生百態,大學生戲劇已逐漸走出象牙之塔,大學生們通過戲劇創作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以及對戲劇本體的獨特思考。
南藝影視學院帶來的《撈錢》,通過表現一對進城務工夫婦對假幣的態度和掙錢的方式,折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哲理,引發每一位觀眾的反思。同樣關注社會現實生活的《我在乎你》,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本草劇社創作演出,編劇以獨特的視角闡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真實親切。南京理工大學藝術團帶來的《有雷無雨》,它的精巧之處在于把舞臺敘事嵌入一部經典戲劇的排演過程,用年輕人自己的語言來講述年輕人自己的故事。在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之際,南京審計學院紅帆船劇社排演了《中國永遠的記憶——1919》,為大學生弘揚傳承“五四”精神提供了獨具匠心的生動教材,體現出當代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之心。該劇完整的舞臺呈現和恢宏的布景設置也得到了著名導演野人的由衷嘉許和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
強烈的實驗色彩是校園戲劇的最大魅力。由一些熱愛戲劇的年輕人組成的南京林業大學水杉劇社,就一直進行著這方面的探索。從學校專門建立的“黑匣子”小劇場,到這次帶來的《一起旅行吧?》,無不體現著劇社成員們對校園實驗戲劇執著的探尋和實踐?!段覀兌歼@樣長大》由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創作,作品強調以音樂、肢體的動作等豐富的感官元素來模擬夢境,表達生活中的零碎感受,用網絡流行語言,弱化了結構、節奏與敘事等戲劇元素,使人感受到浮躁的社會普遍心態?!度粘觥っ\》是蘇州大學東吳劇社創作演出的,將極為荒誕的構思與極為嚴肅的主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寓莊于諧,虛實相生,堪稱一幅經過變形處理的人與命運抗爭的絕妙縮影。
一直參與校園戲劇節組織工作的江蘇省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楊麗娟認為,校園戲劇節沒有功利性目的,也拒絕低俗,大學生們是在踏踏實實地創作和演戲,他們的探索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
有著百年歷史的蘇州大學東吳劇社,此次有《趙氏孤兒》和《日出·命運》兩臺劇目進入校園戲劇節的復賽并取得不俗成績,成為本屆戲劇節的贏家,這是東吳劇社100年歷史積淀與學校教育理念的完美契合。
一百年前,中國的話劇在大學里誕生,一百年后,大學校園仍然是保持戲劇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正是戲劇創作最強有力的力量。蘇州大學副書記、副校長江涌十分感慨地說,在就業壓力陡增、校園文化急劇變異的今天,校園戲劇節為大學生創造了一塊揮灑藝術靈感的陣地,也為一味緊盯獎項或者迎合市場的主流戲劇界保留了一塊勃勃生機的凈土。
校園戲劇的影響力在日漸擴大,其突出表現是一些離開校園的學生們,仍是話劇的熱心參與者。南京林業大學的水杉劇社便是其中一例,劇社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是第9個年頭,劇社成員交替更疊了9期,不斷有成員畢業、回歸,參與到校園戲劇的創作、演出中來。9年中,他們堅持常態化的排練、演出,戲劇觀眾達數十萬人。蘇州科技大學的新程劇社,至今已成立10周年,10年來一直堅持自己掏錢排戲。南京理工大學藝術團的成員大多在高中時代就是校園戲劇的忠實觀眾,他們有的剛進校園,有的即將畢業,但都無一例外地熱愛著戲劇舞臺。此次,他們帶來的《有雷無雨》,以這部劇作為出發點,尋找年輕人堅持做戲的目標,追問自己做戲的初衷。
對此,楊麗娟欣慰地說:“大學生既是話劇的觀眾也是后繼人,校園戲劇節讓學生們體驗到參與和創造的快樂,也在他們心中播下了話劇的火種,使他們成為話劇永遠的參與者和忠實的觀眾?!?/p>
本屆校園戲劇節評委會主任、江蘇省劇協主席、著名戲劇理論家汪人元指出,大學生戲劇節的成功在于它的非功利性,這些充滿朝氣和激情的大學生是戲劇創作的生力軍,也是戲劇未來發展的希望。大學生是完全出于對戲劇的熱愛而投身其中的,他們的思考顯得那么生動而有震撼力,單純的動機使他們擺脫了各種束縛,更有可能接近藝術的真諦,更能體悟和把握藝術的精髓,更有可能帶來有深度、有質地、有實力的戲劇。他說,“文化化人、藝術養心”,藝術,不應該只是一種職業,不只是一種技能,它應該是所有健全人格的一種高雅的素質。他希望通過校園戲劇節這個平臺,不僅讓更多優秀的年輕戲劇人才脫穎而出,也更為青年學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歷時半年的校園戲劇節圓滿結束了,在20多場的比賽巡演中,“感動”這個詞一直被專家評委及同學們用不同的聲音重復著。

感動來自主辦方和藝術家們。在當前戲劇環境不景氣的現狀下,校園戲劇節的深遠影響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它的真正意義也常常被誤解,主辦者本著對戲劇發展的深刻理解和卓遠前瞻,將公益性的校園戲劇節連續堅持舉辦兩屆,實屬難能可貴。整個比賽歷時長、分布廣、行程遠,參賽學校大都在全省各市及南京的遠郊大學城,評委們常常為了看1場演出提前五六個小時趕往學校,評審過程卻絕不馬虎敷衍,評委組眾多專家、藝術家不辭辛勞、甘當人梯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更是深深感染了戲劇節的每一位組織者和參與者。如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和無私付出,第二屆校園戲劇節無法如此成功而圓滿地完成它的使命。感動來自教育者和劇社成員。本次校園戲劇節帶給我們最大的感觸是,凡是校園戲劇活動開展得頗有聲色的院校,都無一例外得益于院校領導先進的教育理念,他們不囿于單一學科的教育教學,而是追求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培養。誠如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陳滌平所說,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治病機器,而是具備健全人格、充滿愛心的高素質人才,校園戲劇的最終功能,就是為了給學生人格完美的塑造提供幫助。院方的支持給大學生們以莫大的鼓舞,如果不是深入校園,無法想象在校園里,居然有著這么多熱愛戲劇、極富創作與創造力、同時又兼具表演才能和表演激情的年青人。每天演出結束后的點評和互動環節,有時候是比戲本身更為有趣的延續。在點評的過程中,評委和同學們激情互動、暢所欲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令在場觀眾興奮不已。
感動來自觀眾。任何一場戲劇演出都離不開觀眾,校園戲劇亦然。大學校園里的戲劇觀眾是校園戲劇得以開展的基礎,他們在劇場里與舞臺上的演員共同完成戲劇的創作活動,熱情而忠實,像一股股暖流,溫暖和鼓舞著現場的每一位演員和評委。演出結束,我們通常會做一次現場調查,結果卻不容樂觀,大學生中竟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同學是第一次走進劇場觀看話劇。這引發了我們對開展校園戲劇活動的一系列思索,一方面,我們抱怨戲劇沒有觀眾,另一方面,大學校園里又有一大批渴望觀賞戲劇演出的青年學子,如何把“高雅藝術進校園”落到實處,如何把真正的精品力作帶入校園,對于我們來說,既刻不容緩,又義不容辭。
在被感動與感染的同時,本屆校園戲劇節也凸顯出一些問題,它們關乎藝術規律,關乎戲劇導向。大學生們應該欣賞經典,但不迷信經典,在對經典的改編中,不應放棄自身的表達;關照生活,反映現實,但要有取舍、有思考,更應用心靈去感受;熱愛戲劇、熱愛舞臺,但應更多地了解戲劇、了解舞臺,從而使演出更趨完美;有表達的欲望和呈現的自由,但要弄清什么才是自己想表達的,什么才是真正應該思考的。對于這些問題,評委們都一一提出,希望能夠在今后的戲劇活動中對同學們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