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桃林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工作,將農機具購置補貼作為強農惠農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支持力度,由2004年的7000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億元,6年翻了近8番;《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相繼出臺,為推動農機化深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帶動下,農業機械化進程不斷加快。2009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8.22億千瓦,比2003年增長44.9%;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8.8%,年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一批農機重大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穩定發展,為糧食持續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農民持續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我們應抓住歷史機遇,進一步拓寬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把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速度、結構、質量、布局、效益有機統一,推動農機化再上新臺階。
我認為,在推進農機化的進程中,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農機裝備數量增長與裝備結構優化的關系。保持裝備數量不斷增長是加快機械替代勞力步伐的迫切需要,推動裝備結構合理優化則是促進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優化結構,重在科學有效,貴在持之以恒。必須堅持數量增長與結構優化并舉,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優化,以存量優化促進結構升級。要認真做好現有農機具普查和裝備需求規劃,摸清存量、結構、使用狀態及分布狀況,同時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和經濟地理條件,對今后發展重點進行科學分析、合理規劃。
二是重點突破與協調推進的關系。經過多年攻關和持續推進,平原地區農機化特別是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必須看到,經濟作物等農產品生產的機械化問題很多還沒有破題,丘陵山區等欠發達地區農機化水平提高非常緩慢,仍是影響和制約全國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提升的瓶頸。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協調推進。要繼續集中力量盡快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由耕種收環節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延伸;繼續鼓勵農機化發展基礎比較好的地區率先發展,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示范引領作用;針對丘陵地區地理環境復雜、種植模式多樣的實際,鼓勵企業研發生產和支持農民購置使用經濟實惠、輕便耐用的糧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產機械,推動丘陵山區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是支持購置農機具與強化公共服務的關系。這實質上是農機具買得起和用得好之間的關系。在農機具保有量大幅攀升之后,保證農民將所購農機用好、用出效益,必須有政府完善的相關公共服務作為保障。要多渠道爭取投入與深挖現有資源潛力并舉,積極爭取有關規劃實施中安排機耕道路、場庫棚、維修站等建設內容,改善農機作業通行和保養維修條件;把安全監管、推廣培訓、試驗鑒定、質量監督、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為農機手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優質公共服務。
四是發展農機戶與農機服務組織的關系。我國戶均耕地少、農民收入還不高,每家每戶買農機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必須堅持走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路子,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這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目前,我們對地理條件較差的地區農民購置小型農機自用仍要繼續給予必要支持。但在平原地區特別是適合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的地區,要圍繞提升農機化整體運行效益,引導政策、資金和技術指導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傾斜,積極引導開展社會化作業服務,支持鼓勵農機戶和農業生產經營者創辦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農機協會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服務專業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
五是農機與農藝的關系。農機、農藝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要強化對農機農藝融合的認識,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農藝標準和機械作業規范,統籌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選育適宜的品種、確定合理的種植模式,研發經濟有效的機具。要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精準化、標準化生產的需要,建立農機、種子、土肥等推廣服務機構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組織引導農民統一作物品種、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
六是政府推動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關系。目前,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引導并重。政府及農機化管理部門要主動承擔農機安全監管、質量監督、應急服務等工作,不斷創新農機化財政、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將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到公益性技術推廣、共性技術研究等工作環節。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推動,必須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著力發揮投入的導向和杠桿效應,注重將資金扶持轉化為發展主體自我發展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用市場需求來啟動農機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建立促進農業機械化良性發展的長效機制。
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重要時期。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需要大力增強農業發展支撐能力,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推動農機化工作,要進一步落實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以提升薄弱環節農機化水平為突破口,以發展農機服務組織為主攻方向,以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裝備和技術為著力點,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安全監督管理,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務水平,為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