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瑞
固定資產更新決策是企業項目投資決策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對于固定資產更新決策中現金流量的計算分析,兩本會計類權威的書籍,注冊會計師考試教材(后面簡稱CPA教材)《財務成本管理》和中級會計師資格考試教材(后面簡稱資格考試教材)《財務管理》,對此卻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導致計算結果有差異甚至是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例如彭海穎結合案例給出的結論是資格考試教材的做法更好并做了相關的分析,而盧潔瓊同樣用了一個案例來說明CPA教材的做法更勝一籌,只是沒有分析此法優于彼法的原因。兩本權威會計類考試教材,由于對固定資產更新決策中現金流量分析不同可能導致的決策結果大相徑庭,這個爭議給財務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帶來了不少麻煩。本文針對這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試給出個人的見解,兼與前輩商榷。
一、更新設備是否是一個的特定方案
資格考試教材把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看作是一個“售舊購新”的特定項目,而CPA教材里假設繼續使用舊設備和購買新設備是兩個互斥的項目,而不是一個更換設備的特定方案。在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CPA教材里的這個假設是在運用平均年成本法時列出的。那么為什么兩本教材有看似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其實,在這一點上,兩本教材的看法并沒有什么不同,我們再接著來看另外一些假設就不難理解了。
二、項目計算期是否必須相同
資格考試教材里假設更新改造后的項目計算期與繼續使用舊設備的項目計算期相同,不考慮更復雜的情況(比如項目計算期不同),而CPA教材里并沒有如此特別的規定,而是分項目計算期不同以及項目計算期相同兩種情況分別加以分析。
三、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資格考試教材對于固定資產更新決策只給出了一個方法:差額分析法,認為固定資產更新是一個“售舊購新”的過程,所以直接比較“售舊購新”增加的現金流出及增加的現金流入,求出差額的凈現值或者差額的內涵報酬率即可。CPA教材對于固定資產更新決策在投資壽命期不等時采用平均年成本法,在投資壽命期相等時采用差額分析法。結合前面討論的兩點假設,在項目計算期相同時,CPA教材和資格考試教材的計算結果應該是相同的。而對于項目計算期不等時,資格考試教材直接是沒有考慮此種情況,CPA教材給出了一種計算方法:平均年成本法。
四、變現損失減稅(或變現收益增稅)的影響時點的確認及舊設備折舊計稅基礎是否相同
從前面第三點的分析,我們知道當項目計算期相同時,不管是資格考試教材假設的“售舊購新”特定方案還是CPA認為的兩者是互斥方案,資格考試教材和CPA教材都給出的是差額分析法,計算結果應該是相同的。可是根據彭海穎的分析(在這里,我們直接借用彭海穎老師對項目壽命期相同的固定資產更新決策的計算分析,不再另舉例分析),按照兩種教材給出的現金流量確認時點來分別計算,得出的結論雖然一致,都是要更新設備,但是計算的數據結果有不少差別。這些差別主要來自于兩本教材在以下兩個方面認識上的區別:
1.固定資產變現損失減稅或變現收益增稅的影響確認時點不同。資格考試教材在計算固定資產變現損失減稅或變現收益增稅時,認為納稅影響是在期末,應該調整期末的現金流量。如果有建設期,則在建設期第一年末,如果沒有建設期,則在運營期的第一年末,即不管有無建設期,都應該是在第一年末確認固定資產變現損失減稅額(即作為“售舊購新”第一年末的一項現金流入量)或者變現收益增稅額(即作為“售舊購新”第一年末的一項現金流出量),即確認時點是第一年末。CPA教材在處理固定資產變現損失減稅或變現收益增稅時,是直接把這項現金流量作為繼續使用舊設備的現金流出量或者是現金流入量,舊設備的變現價值認為是一種機會成本,兩者合并作為繼續使用舊設備的初始投資額,即確認時點是在項目起始點。對于這點差異,選擇的標準我認為應該是哪一個更好的反應了事實狀況,能更好的體現真實性和可靠性的原則,我們就選擇哪一個方法。
為了方便,我們假設固定資產更新發生在年初,即項目計算期的起始點在年初。對資格考試教材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設現金流入都是發生在期末或者是納稅都是在期末發生(這樣假設完全符合財務管理的假設以及納稅規定),又因為這里的理財分期是“年”,自然“年末”就成了納稅影響的時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資格考試教材認為第一年的第12個月來計算納稅的影響比較合適。對于CPA教材的處理方法,直接將納稅影響在項目計算期起始點確認,我們同樣可以理解為:CPA教材認為第一年的第1個月來計算納稅的影響比較合適。舊設備變現損失減稅的影響是在第一年的第1個月較合適還是在第12個月更合適呢?這個問題的解決直接影響我們應該選擇哪個確認時點。根據稅法規定,所得稅按年計征,分月或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多退少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CPA教材的處理原則更貼近事實狀況,更符合實際。如果說決策時我們有必要遵循一些既定的規則的話,那么在遵循規則后做出的決策要更可靠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我認為,CPA教材的處理更好一些。
2.舊設備折舊納稅影響的計算基礎不同。資格考試教材在計算舊設備折舊納稅影響時采用的計算基礎是變現價值,而CPA教材所用的計算基礎是賬面價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資格考試教材是在假設以變現價值重置舊設備的情況下計提折舊,所以折舊影響納稅的計算基礎自然就是變現價值。而事實上我們并沒有重置舊設備。CPA教材是把舊設備的變現價值作為一種喪失的機會成本來看的,所以CPA教材并沒有認為舊設備要以變現價值重置,而只是一種失去的收益。CPA教材認為繼續使用舊設備時折舊影響納稅的基礎是賬面價值,并不隨變現價值而改變。根據稅法規定,折舊的計稅基礎是固定資產的原價,不隨固定資產減值而改變。所以,事實上,繼續使用舊設備,稅法規定的折舊仍然按照原來的賬面價值計提,所以對納稅的影響也就應該用賬面價值作為計算基礎,而不是變現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即使資格考試教材在計算折舊影響納稅時更符合相關成本的規則,但是卻脫離了事實。因此,我認為,在舊設備折舊納稅影響的計算基礎方面,CPA教材的處理更勝一籌。
總結,在分析固定資產更新決策的現金流量時,我們不僅要遵循財務管理的假設原則,更重要的是決策要反映事實真相,否則即使完全滿足財務管理的假設原則,卻可能做出與事實相違背的結論。對比資格考試教材和CPA教材在固定資產更新決策中現金流量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是CPA教材的處理方法更符合事實真相。
(作者單位:安徽建筑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