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耀
發展縣域經濟,要有經營的策略和思路。要根據資源條件,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專業化產業。通俗地講,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江西省萬年縣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就使一個傳統農業縣經濟增長實現了翻番,其快速的跨越,靠的就是其成功的經營策略和加速轉型提升、做強優勢產業的發展思路。
縣域經濟不同于城市經濟,在選擇主導產業時必須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突出地方特色,實現適度專業化,選擇少數幾個特色產業做優、做強、做精,并在此基礎上適當延長和豐富產業鏈。
我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等地,長期致力于縣域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形成了若干個專業化特色顯著、產業鏈條完整、市場規模龐大的優勢特色產業群。這些特色產業,拉動當地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
從較為成功的發展經驗看,特色產業的培育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資源依托”型,另一種是“無中生有”型。
“資源依托”型的特色產業,不僅包括依托特色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工業或特色第三產業,而且也包括依托農業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農業。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的政策傾斜力度不斷加大,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很多縣市都具有良好的農業基礎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如果能將特色農業資源產業化開發,也可以形成富民強縣的優勢特色產業。
“無中生有”型特色產業的形成雖然沒有直接依托本地的特色資源,但是其本質上也是以本地的一些具有優勢的要素為依托的,如具有較長發展歷史的當地產業可以逐漸聚集人才、積累資金,從而形成規模優勢;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勞動力或土地資源等要素成本優勢,可以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向本地轉移,從而使本地成為該產業重要的集聚區。
在實踐中,這兩種發展途徑往往是并存的,更多的是先依托特色資源形成特色產業,隨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要素優勢,促進產業鏈的延長和豐富,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江西萬年縣正是抓住了“萬年貢米”這一特色農業資源,充分挖掘和整合資源,形成了“資源依托”型的特色產業,進而又圍繞特色稻米產業,結合本地的區位優勢和要素成本優勢,引進縱向和橫向產業鏈,培育為主導產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
實踐經驗證明,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要靠市場經濟主體的發育,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地方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制定并實施特色產業發展戰略。地方政府在特色產業的選擇上起著關鍵作用。特色產業的形成需要地方政府挖掘和整合資源,發現并發揮優勢要素的經濟作用,為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信息咨詢等公共產品,采取適當措施,推動特色產業的企業化、集團化,提高產業規模和檔次。
第二,推動特色產業鏈的延長和豐富。特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需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要求地方政府按照產業鏈招商的思路,以產業園區為載體,鼓勵和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發展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產業內整體交易成本最小化,促進具有專業化規模經濟效益和根植性強的地方生產網絡的形成。
第三,搭建科技支撐平臺。縣域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資源的開發和外來的投資,還必須逐步加強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地方政府需要為縣域特色產業搭建科技支撐平臺,不僅要推動縣域內部的科技力量與企業加強溝通和協作,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同時也要借助“外腦”,與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縣域特色產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樹立和推廣縣域品牌。知名品牌的形成是特色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各地應當積極幫助企業推廣本地品牌,通過展會、推介會和各類媒體集中宣傳報道等形式,叫響縣域“特色品牌”、“原產地品牌”、“生態品牌”;另外,各地也可以將本地企業的知名品牌打造成縣域經濟的名片,借助企業品牌的知名度樹立該縣域積極的區域形象,推廣“區域品牌”,進而幫助該地區其他具有潛在優勢的特色產業進行品牌宣傳和市場開拓。
第五,以高效政府服務提升縣域競爭力。迄今,我國縣域之間的競爭仍然延續以“讓利競爭”為主的模式,即在招商引資中競相出讓利益或好處給投資商,以爭取外部資金的一種競爭方式。在新的歷史時期,這種初級的、低層次的競爭模式應當向“服務競爭”模式轉型。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升引資質量,更多地在服務水平上下功夫。這種轉變也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提高層次、走向成熟的必然趨勢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