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偉
對于中國資本市場而言,2009年將是永遠被銘記的年份。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圍繞著變革與創新的主題,資本市場取得了累累碩果。特別是10月30日,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正式推出,不僅為資本市場引入了一批充滿活力、成長性良好的創新型企業,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品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時至今日,榆林市在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經濟增幅連續7年保持全省第一的同時,仍未能培育出一家上市公司。反觀近鄰鄂爾多斯,則擁有鄂爾多斯集團、伊煤集團、伊化集團等5家上市公司,連經濟狀況不如榆林的寶雞、咸陽,也分別有5家和3家公司上市。
作為陜西經濟發展排頭兵的榆林,企業上市之路還得走多久?
資金大量外流與發展資金不足的矛盾
2009年5月26日,在省金融工作辦公室、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陜北能源發展金融論壇上,榆林市委書記李金柱在“創新轉型、和諧金融”的主題演講中,不無遺憾地指出:“(榆林企業)融資過度依賴信貸,尚未有一家上市公司,金融協同效應不能有效發揮,制約了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效力。”
事實的確如此。
據統計,2008年末,榆林市證券開戶數為2833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交易量為77.76億元,其中股票交易量77.45億元,基金交易量0.28億元。榆林市的大量資金通過西部證券、開源證券這些公開市場流向全國上市公司。經初步調查,近年來僅府谷縣外流資金就達到30多億元,全榆林市每年外流資金至少在50億元以上。
一方面是資金的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榆林市盡管資源富集一地,發展潛力巨大,成為陜西持續發展最具比較優勢的地區之一,但目前卻在捧著“金飯碗”為發展資金不足而犯愁。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能源經濟的發展和“兩基地、一中心”建設的推進,對金融資源的需求逐年增加。按照跨越發展的遠景規劃,未來10年,榆林將規劃投資1.5萬億元,建設10個領域80大類1000個重大項目,構筑大能化、大農業、大城鎮、大生態、大水利、大交通、大流通、大科教、大資本、大平安“十大體系”。
業內人士指出,要實現如此宏偉的目標,籌集如此巨量的資金,靠地方無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靠國家對一個地區的財力支持也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才能消除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促進榆林產業快速擴張。
多種原因導致上市步伐緩慢
事實上,早在2005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榆林市上市公司領導小組,《榆林日報》還刊發了正在上市的部分企業名單。然而,4年時間過去了,榆林上市公司的數量依舊為零。
陜西開源證券公司榆林營業部副經理楊濤認為,“主要是榆林本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達不到上市公司的要求。”
據了解,歷史上榆林也曾有過榆林毛紡廠之類很有名氣的本土企業,但因種種原因多數輝煌不再。現在的本土企業則多是在能源基地建設中發展起來的,以化工、采掘行業為主。
不可否認,依靠能源開發,很多本土企業經濟實力得以迅速增強。但是,實力更強的還是神華集團、陜煤集團等央屬、省屬企業,榆林本土企業與這些龍頭老大基本不可同日而語。有人風趣地形容:“榆林實際上是外來的和尚在念經。”
楊濤說,一般打算上市的公司都是有限公司,而上市公司必須是股份公司,因此首先要改制成股權清晰的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導入金融機構進行上市前的輔導。這期間,金融機構會對服務企業進行一次大梳理,涉及方方面面,重點是財務。
其次,現在企業上市實行的是政府審批制,從準備上市到最終成功之間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人為因素比較多,時間也不能保證。
對于這些年榆林涌現出的大量民營企業而言,很多老板認為只要賺到錢就萬事大吉,能不能上市,根本就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上市以后財務狀況要公開透明,不僅不能避稅,還有可能要追加一部分費用,一舉一動都在股民和媒體監督之下,一些灰色地帶自然會暴露在陽光之下,管理層要面臨更大壓力,與其這樣,倒不如不上市而自由自在,而且在總體都不是很規范的情況下,自己規范經營,等于變相地給自己的發展套上枷鎖,失去了很多靈活性,在這種情況下上市顯然得不償失。
另外,很多企業的管理層雖然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但是整體素養不高。有專家總結說,在很多家族式企業中,時有發生一個經理拿一個員工沒有辦法,因為有更高層級領導保駕護航,此乃權不清;時有發生一項目標沒有實現也沒人承擔后果,此乃責不清;時有做得好做得壞一個樣,此乃利不清。責、權、利不清,有問題卻提不得,處理不得,動彈不得,企業如何健康發展?不能健康發展,如何上市?
企業上市,內外雙贏
那么,如果企業成功上市,能帶來哪些好處呢?
首先,能夠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趙守國教授介紹說,資本市場的融資是直接融資,除了必須按要求投入企業新項目這一點外,它不像借貸融資那樣有還款期限,并且只要效益好,隨時可以再融資。像海爾公司1993年上市后,就連續融資了5次。
其次,上市還能夠改善企業的智力結構。企業上市必然要改革原來的一些落后的管理體制和財務制度,使之向透明化、科學化方向發展。趙守國教授舉例說:“很多人都知道,陜西企業的負責人收入水平在全國是偏低的。公司上市以后,就可以對公司的高管人員進行股權激勵、期權激勵,這對建立企業先進的激勵機制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一個管理科學的上市公司,還可以為當地其它企業樹立一個樣板,對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大有裨益。
“上市公司對當地經濟也是有好處的”。趙守國教授指出,區域經濟的發達程度是與區域內大企業的實力、競爭力成正比的。競爭力強的大企業越多,地區經濟實力也就越強。而我們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達到國內外一流水平,就必須在資本市場的配合、支撐下,打通融資渠道,投資新的產業和項目,從而帶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榆天化,能否成為第一個上市的本土企業
據榆林市有關部門調查,目前,該市具備上市基本條件的企業有:榆林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榆林煤炭出口集團、榆神煤炭公司、府谷恒源煤焦電化公司、府谷煤業集團、神木北元化工等。其中,榆天化,極有可能成為榆林第一個上市的本土企業。
作為陜西省第一個天然氣化工企業,也是榆林市屬最大的工業企業,榆林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在管理水平、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具備了改制上市的基本條件。
2007年以來,榆天化把改制上市工作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來抓,主要領導親自負責,組織專門的領導班子全面推進。在此基礎上,由北京宏源證券公司牽頭,提出了兩套改制上市的初步方案,分別是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和設立新的股份有限公司。盡管兩種改制困難都不小,但畢竟是邁出了改制的關鍵性一步。
在世界遭受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榆天化,真的能成為榆林第一家上市的本土企業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