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
[摘要]隨著對企業邊界理論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引用交易費用的理論。通過對基于交易費用的企業邊界理論體系的研究,系統地說明交易費用理論對企業邊界的影響,將有利于后續研究的連續性以及對相關問題做進一步說明。
[關鍵詞]交易費用;企業邊界;資產專用性;產權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339(2010)01-0018-04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關于企業邊界理論的文獻逐漸增加,研究的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展,最明顯的變化是研究者不再單純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企業邊界的變化。例如,200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學家在企業邊界理論的研究中就廣泛地擴展了研究主題,劉東在《企業邊界的多種變化及其原因》一文中涉及了資源理論和模塊化理論;李海艦和原磊在《無邊界企業》一文中涉及了能力理論和模塊化理論;曾楚宏和林丹明在《論企業邊界的兩重性》中涉及了能力理論;張文松和郭廣珍在《企業網絡與企業邊界》一文中也涉及了能力理論;余冬華和芮明杰在《模塊化、企業價值網絡與企業邊界》一文中涉及了模塊化理論。但是,他們的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作為文章的起點,而論述的又不是很詳細。那么,基于交易費用的企業邊界理論體系是什么呢?本文的目的是詳細地研究基于交易費用的企業邊界理論,力圖增加對企業邊界理論后續研究的深入理解。
二、基于交易費用的企業邊界理論的研究框架
科斯研究企業內部的協調活動,沒有首先從企業內部開始,而是從市場開始。他創造性地提出:“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以亞當·斯密提出生產的產品“針”為例,按照科斯的思想,我們就會發現,在存在分工的基礎之上,抽鐵線的工人必須在市場上購買鐵,然后抽出鐵線。在購買的過程中,他必須和擁有鐵的人簽訂契約(無論是短期契約還是長期契約)。當然,科斯認為,簽訂契約是有成本的。至少有三種成本:(1)簽訂契約之前的搜尋成本;(2)簽訂契約的成本;(3)簽訂契約后的監督成本或違約成本。這三種成本被斯密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信奉者忽略了。接下來,拉直的工人必須和擁有鐵線的工人簽訂購買鐵線的契約;切截的工人必須和拉直的工人簽訂購買切斷后的鐵線的契約;以后的每一步分工,都會簽訂一個契約,直到最終產品為止。科斯把這種在市場上簽訂契約的相關成本稱之為“交易成本”,也有的人稱為交易費用,這是科斯的創新之處。明確了市場的相關交易費用后,最終產品的生產者發現,還有一種生產方式,如果能降低成本,就有利可圖,那就是最終產品的生產者雇傭在市場上有明確分工的工人一起生產。按照科斯的論述就是:“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雇主的任務是,在發給他們固定工資或計件工資的前提下,協調各種工人的生產,然后擁有最終產品。在企業內部,增加了協調成本(也可以說是管理成本),但是,減少了交易成本。如果雇主發現成立企業后,企業內部增加的管理成本小于在市場上的交易成本,成立企業就有利可圖;否則,企業就不能成立。科斯的交易費用概念的提出,明確地揭示了市場上的分工并不是企業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當企業的管理成本小于市場上的交易成本時,企業才會出現。科斯的貢獻有二:其一,發展了斯密的企業存在的分工解釋;其二,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概念。第二個貢獻是劃時代的,到今天,這個概念還在廣泛地被應用和研究。
科斯用交易費用的概念解釋了企業存在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基于交易費用的企業邊界理論的分析框架。只有科斯完整地回答了關于企業邊界理論的三個問題:
1、企業為什么存在(第一個邊界)?科斯的答案是,當企業內部的管理費用(內部協調成本)小于市場的交易費用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選擇建立企業,以降低成本。
2、企業的邊界為什么擴大(企業的規模為什么擴大)?科斯的答案是,“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企業在如下情況下將趨于擴大:(1)組織成本愈少,隨著被組織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得愈慢;(2)企業家犯錯誤的可能性愈小,隨著被組織的交易的增多,失誤增加得愈少;(3)企業規模愈大,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得愈小)。”總之,當市場的交易成本不變時,組織的成本愈是下降,企業的邊界將持續擴大。
3、企業的邊界擴大為什么會停止?科斯的回答是,“企業將傾向于擴張直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
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科斯建立了分析企業邊界理論的研究框架,即企業邊界理論的研究必須回答三個問題:(1)企業為什么存在(第一個邊界)?(2)企業的邊界為什么會擴大(企業的規模為什么擴大)?(3)企業的邊界擴大到何時為止?可能有的文獻只能回答其中的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但是持有相同理論基礎的系列文獻卻可能構成研究企業邊界理論的理論體系,理論體系的建立應該能回答基于科斯建立的研究框架中的三個核心問題。
三、基于交易費用的企業邊界理論體系
(一)企業為什么存在
科斯之后,從交易費用的角度解釋“企業為什么存在”這個問題當首推華裔經濟學家張五常。在繼承了科斯分析“企業為什么存在”的思想后,張五常從三個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企業為什么存在”的原因。第一,張五常考慮了熟悉一種產品的信息費用是企業存在的原因。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交易費用的第一項是搜尋費用。在市場中的搜尋費用可以認為包括熟悉一種產品的信息費用,只是科斯沒有把信息費用明確地提出來,從而把交易費用和信息費用混為一談。張五常經過抽象思考后,把信息費用從交易費用中提煉出來。他以照相機的生產為例,按照科斯的思維重新進行思考:在市場中識別各部件的信息費用是如此的高昂,以至于消費者通過購買最終產品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同時,企業的專業化生產和企業內部的專家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企業只要通過一種方式讓消費者信任企業的產品,企業的出現就會降低整個社會運行的成本。第二,張五常認為考核費用是企業存在的原因之一。阿爾欽和德姆賽茨研究了企業內部人員的考核費用問題,但具體研究市場的考核費用的是巴澤爾。巴澤爾總結到:“有時候投人是考核產出的最現成的代表,在企業內部以組織產出的形式出現的縱向一體化能夠節省一部分考核費用。并且,通過其他方式,諸如分享契約和質量保證等,也能降低考核所帶來的損失。‘信譽、‘牌子名稱、‘重復購買及諸如此類的方法也可以降低對代價昂貴的考核的需要,盡管它們的產生也好似代價高昂的。”張五常提出了降低考核成本的一種方式:聘請代理人。就是在中間產品市場內,張五常提出代理人的功能:“通過指揮和監督投入所有者的工作來承擔盈虧,并向消費者提供具有特定產品的整個商品”。第三,張五常認為在達成價格協議中,對貢獻的分解產生了費用。如果對貢獻的分解界定成本比較低,在市場中就可以對合作的貢獻進行定價,沒有必要成立企業。如果對貢獻的分解界定成本比較高,在市場中定價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