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秦
[摘要]稅制競爭力是對稅收競爭研究的延續、拓展和提升。然而,貨物貿易的出口退稅不徹底、政策頻繁調整、服務貿易不能出口退稅、稅制的國際協調能力亟待加強等原因,嚴重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的競爭力。因此,應以提高稅制競爭力為目標,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的科學發展,從統一營業稅與增值稅、完善出口退稅制度和加強稅制的國際協調能力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關鍵詞]稅制競爭力;國際競爭力;對外貿易;貿易稅制;稅收協調
[中圖分類號]F810.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339(2010)01-0061-04
一、稅制競爭力研究述評
隨著1986年美國減稅改革所帶動的世界性減稅風潮,稅收競爭現象在全球普遍涌現且呈愈演愈烈之勢。對于這種經濟全球化下各國競相減稅的發展態勢,國內外皆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贅述。近年來,又出現了與稅收競爭相關的一個概念——稅制競爭力,十分值得關注。在國外,一些政府、研究機構和學者已經做了相關研究,如2002年新加坡的減稅改革引起了香港政府對其稅制競爭力影響的關注。美國國會研究中心CR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于2006年發布了《稅收與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認為稅收從三個方面影響著美國的國際競爭力。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近年連續發布關于稅制競爭力的調查報告(KPMG Tax Competitiveness Survey),通過一些指標分析各國稅制競爭力的強弱。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發布年度《稅制競爭力晴雨表》,以追蹤各國稅制改革動態。自2005年開始,加拿大的C.D.Howe Institute由多倫多大學教授、該研究所研究員Jack M.Mintz執筆,于每年9月發布一份關于81個國家(地區)的公司稅制競爭力比較研究報告,主要通過宏觀稅負、資本有效邊際稅率等指標分析加拿大等國的稅制競爭力。但從上述研究報告來看,無論是政府、社會中介機構,還是高校研究機構,其實都沒有對什么是稅制競爭力進行明確的界定。從報告的具體內容來看,有的側重于一國稅制對國際經濟資源的吸引力方面,以低稅負(重點是公司所得稅)與其它國家競爭;有的側重于稅收制度與政策對其國家競爭力的具體影響;有的側重稅制改革的公平、合理、簡化等方面。因此,關于稅制競爭力,無論是概念本身的內涵與外延,還是具體的評價,國際上尚未形成共識。
國內關于“稅制競爭力”的研究相對較少,代表性的有:龔輝文(2004)較早地提出了稅制競爭力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稅制吸引國際經濟資源和促進國內企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他認為,從宏觀層面,稅制競爭力是政府制度競爭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微觀層面,稅制競爭力將直接轉化為本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靳東升、龔輝文(2008)指出,“廣義地講,稅制競爭力是指一國稅制能夠促進本國經濟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從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能力。狹義地講,稅制競爭力主要是指一國政府運用稅收制度和政策吸引國際經濟資源和促進本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他們還提出影響一國稅制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稅制的公平合理程度、稅負水平、稅收優惠方式與優惠程度、出口退稅政策、稅收管理水平和國際稅收協調水平6個方面,并提出一些具體的評價指標以對我國現行稅制競爭力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黃炎(2009)認為,“稅制的競爭力不僅僅來源于降低稅率或是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而是涉及稅制的一些基本方面。”但沒有就此展開具體分析。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稅制競爭力”的出現是對“稅收競爭”的延續、拓展和提升。如果說稅收競爭主要是通過運用一些稅收減免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和外國稅基,則利弊皆有。多年來在國際上也一直存在關于“反對有害稅收競爭”的紛爭。而“稅制競爭力”的提出,一方面,把稅收競爭拓展到更廣的視野。有競爭力的稅制不應限于吸引外資,還要促進本國企業和產品及勞務參與國際競爭,即運用稅收手段來促進本國參與貿易自由化與投資全球化。另一方面,把稅收競爭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如果說傳統的稅收競爭主要是停留在一些政策層面的問題,如降低所得稅稅率、提供某些稅收優惠等,那么有競爭力的稅制已上升到制度層面,強調通過稅制的整體優化設計來促進國家競爭力的提高。
二、對外貿易視角的稅制競爭力解析
開放經濟條件下,稅收在貿易自由化和投資全球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國稅制的相互影響和制約也越來越明顯。一國稅制能否在國際經濟競爭中體現出與他國相比較而言的競爭優勢,意味著該國稅制是否具有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亦是稅制的國際競爭力;在本文中,稅制競爭力等同于稅制的國際競爭力。由于現有的關于稅收競爭及稅制競爭力的研究大都是從吸引國際經濟資源的角度,而對于國際貿易領域的稅收競爭及相關稅制競爭力則鮮有涉及,因此,下文將側重探討后者。
1、對外貿易稅制競爭力的涵義。
首先,有國際競爭力的貿易稅制應能促進三個層面競爭力的提高。市場競爭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競爭中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關比較者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一國的對外貿易稅制在與他國稅制的相互影響和制約中具有比較競爭優勢,能有效促進本國的國家競爭力(宏觀)、產業競爭力(中觀)和企業競爭力(微觀)等三個層面競爭力的提高,那么這樣的稅制必然具有國際競爭力。因此,稅制的國際競爭力不僅指對外貿易稅收制度及政策促進本國產品和勞務出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應能促進我國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競爭力提升轉變,使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關于一國貿易競爭力的來源,古典貿易理論認為由其絕對的生產成本的高低所決定;新古典貿易理論認為由其相對成本,即所謂的“比較優勢”所決定;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認為,一國可以通過政府的戰略性干預來提高本國的貿易競爭力。稅收制度顯然屬于政府的戰略性干預工具,通過相關進出口稅制的合理設計可以促進產品和勞務出口,并通過稅收手段適度地限制進口,以提高本國的貿易競爭力。
其次,有國際競爭力的貿易稅制應是競爭性與協調性的有機結合。競爭性意味著通過稅收競爭手段(如出口退稅和適度的稅收補貼)促進出口,增加本國貿易利益;協調性則意味著當與貿易伙伴國發生貿易摩擦甚至貿易爭端時,在WTO的框架下通過相關稅收協調手段來協調各國的貿易利益,化解貿易糾紛。經濟全球化下代表各國主權利益的稅收措施在影響商品、服務和技術等跨國流動時的作用越來越大,引發了各國稅法與WTO規則的沖突,涉稅貿易爭端日漸增多①,WTO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干涉成員國制定其國內稅收政策的自由。這些貿易爭端意味著許多國家都將稅收視為提高貿易競爭力的工具,而這些稅收競爭很容易引發WTO規則與各國國內稅法及國際稅法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最后又必須在WTO框架下找到妥協機制。WTO越來越關注稅收問題,這種關注不僅是確保各成員國遵守WTO的各項協議,各
國的稅收政策、行為和措施也越來越被WTO的《貿易政策審議機制》(TPRM)監控。這預示著WTO對稅收的干預力度將繼續增大。可見,一國稅制的國際協調能力本身也屬于國際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在各國稅制相互影響不斷增強的外部約束下,稅收競爭與稅收協調有機結合的貿易稅制才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
2、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國現行稅制中對貿易競爭力具有直接影響的是進出口環節的相關流轉稅收,主要包括關稅、國內稅和出口退稅。它們通過稅收作為產品與勞務價格的組成部分而直接影響產品和勞務的競爭力。另外,企業所得稅雖不是直接對產品或勞務征收,但它影響企業的稅后利潤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所得稅優惠還能起到出口補貼的作用,因此,對貿易競爭力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筆者認為,目前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競爭力的突出問題有三:
一是貨物貿易的出口退稅不徹底,政策頻繁調整,影響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行零稅率的徹底退稅,既符合WTO倡導的中性原則,又有利于保護本國產品和產業的競爭力,是最能體現出口退稅的稅制競爭力的理想模式。許多國家都把出口退稅作為一種中性的貿易制度,基本都是“應退盡退”,而我國則例外。基于不同時期的外貿形勢、財政負擔能力和產業調控政策的多方考慮,我國政府不斷地調整出口退稅:從1995~2003年,我國對出口退稅率進行過10次大范圍的調整。特別是從2004年1月1日起實施出口退稅新機制,對出口退稅率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實際上是將“應退盡退”的中性退稅原則轉變為“差別退稅”的非中性原則,出口退稅從此在很大程度上由一項制度演變成為政府調控出口和產業結構的政策工具。這種演變不僅體現在2005~2007年為減少貿易順差、緩解貿易摩擦壓力而多次調低退稅率。更通過2008年以來為應對金融危機6次調高退稅率而體現得淋漓盡致。筆者認為,出口退稅政策的頻繁調整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出口,卻有違徹底退稅的中性本質,不能充分體現稅制競爭力,更給出口企業帶來諸多負面效應,得不償失。
二是服務貿易不能出口退稅,削弱了出口競爭力。我國的服務貿易近年來一直處于逆差狀態,雖然原因眾多,但其中的稅收因素不能忽略。我國對貨物和部分勞務征收增值稅,而對另外的大部分勞務征營業稅,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并存導致的重復征稅是嚴重的稅制缺陷。這不僅使兩稅的界限不易分清,增加稅制的復雜性和操作難度,更重要的是,營業稅主要按營業額全額征稅,存在重復征稅,增值稅鏈條也因大部分勞務征營業稅而中斷。反映在出口上,出口勞務由于前面環節的重復課稅而無法實現“零稅率”,不能實行出口退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服務貿易“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價格競爭力。
三是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的國際協調能力亟待加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世后我國的稅收制度及稅收政策多次被貿易伙伴國質疑、指控為不符合WTO規則,防范與應對涉稅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較弱①;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和新一輪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我國的出口產品近年來頻繁地遭遇諸多貿易伙伴國征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特別關稅等。比如,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產品發起88起貿易救濟調查,包括57起反傾銷、9起反補貼,總金額約有102億美元的規模②。而我國對他國卻較少采用貿易救濟措施。朱智強(2006)指出“我國近年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傾銷與國外反傾銷的雙重威脅,總的來看,外國對華反傾銷訴訟以及征收反傾銷稅的案件要遠遠高于我國運用反傾銷貿易保護措施,即所謂‘外多而‘內少。”因此,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反他國稅收競爭方面,我國現行的貿易稅制尚欠缺應對機制。
三、以提升稅制競爭力為目標,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的科學發展
科學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其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要求。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筆者認為,有利于對外貿易科學發展的稅制無疑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
1、以人為本。稅制設計應多考慮微觀經濟主體,通過稅收的收入和調控功能,重在促進企業提高競爭力,并具有保持競爭優勢的潛力以參與國際競爭。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該國企業及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美國前總統里根1986年在美國推行減稅政策時講了兩句話,至今令人深省:一是美國通過改革保持美國的創新精神;二是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該原則至今仍值得我國借鑒。
2、全面、協調發展。應注重對外貿易各稅種籌集收入與調控進出口的職能作用的協調配合,合理把握各稅種的著力點和平衡點,既要保持對外貿易稅收收入的科學增長,更要促進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比如,國際貿易發展趨勢是關稅稅率不斷降低,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效應逐漸減弱,那么如何更科學地發揮國內稅的替代作用則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再如,對于出口的結構性調控,采用出口關稅來替代出口退稅,或許是更符合國際慣例的選擇。
3、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稅制本身應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提供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有利于企業形成合理的政策預期,進行長期規劃;另一方面,稅負不能過重,“竭澤而漁”只會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逐年遞增,甚至是超速增長的現象一度引起關注,宏觀和微觀稅負是否過重也有諸多爭議。從參與國際競爭的角度,把提高外貿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促進貿易增長方式轉變作為稅制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四、有利于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競爭力的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因此,必須樹立對外貿易的全球戰略意識。現在我國面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任務,更需要用寬廣的國際視野來考察對外貿易稅制的國際競爭力問題。特別是經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世界經濟格局必將發生很大變化。鑒于許多國家已開始著手實施以提升本國稅制競爭力為目標的基礎性稅制改革,那么在各國稅制相互影響和相互競爭日益加劇的新一輪國際稅收競爭背景下,思考和研究“后危機時代”如何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的國際競爭力,無疑是必要而緊迫的。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快稅制改革步伐,適時統一營業稅與增值稅。營業稅與增值稅并存,無論是對稅制和稅收管理,還是對服務貿易出口的影響都是弊大于利。因此,應借鑒國際慣例,盡快取消營業稅,對所有貨物和勞務統一征收增值稅性質的貨物與勞務稅,這樣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環環相扣的增值稅鏈條,較好地體現稅制中性,徹底消除雙重征稅,并對出口勞務實現“零稅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出口勞務的競爭力,促進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2、完善出口退稅制度,逐漸恢復其中性本質。原則上應對所有貨物“征多少退多少”,實現徹底退稅,以最大程度地體現出口退稅的稅制競爭力。應以應對金融危機為契機,使出口退稅向中性稅收“歸位”,不再頻繁調整的穩定的退稅率更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宜再讓出口退稅承擔過多的調控產業和調節外貿出口的功能,后者完全可由其它更優的政策工具來替代。比如對“兩高一資”等限制出口的產品可以繼續征收出口關稅來代替退稅率的變動。
3、加強我國對外貿易稅制的國際協調能力。我國遭遇的多起涉稅貿易爭端案件說明我國對外貿易稅制與WTO規則的沖突與協調問題日漸重要,特別是隨著金融危機下新一輪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不排除日后還有類似的稅收風險。因此,我國亟待進一步研究WTO規則,學習他國經驗,加強稅收協調,修改和完善相關稅制以減少違規風險,同時,也要提高貿易爭端的應對能力,堅決維護我國的貿易和稅收利益。另一方面,我國還需加快完善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等立法,以期更多更有效地采用貿易救濟措施來應對他國的貿易競爭行為,既保護本國產業,也能對他國濫用貿易救濟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責任編輯:馮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