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個籬
在數字時代下的音樂市場,互聯網為音樂的核心受眾與邊緣受眾、一般受眾與特殊受眾之間的較量提供了一個相對更加公平的環境。而音樂所謂的流行、獨立、大眾、小眾、高雅和低俗的界線都將在這樣的受眾權衡中越來越明晰。

>> iTunes新增了名為Ping的服務,為用戶和音樂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音樂社交功能。
互聯網在為音樂人創造機會的同時也打亂了其舊有的出路。面對互聯網的強勢變革,唱片工業不會因數字音樂的發展而消亡,音樂人也會從推陳出新的音樂人服務中受益,甚至連音樂受眾們也會在一個又一個互聯網產業革命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音樂體驗。那么在互聯網這個新環境下,音樂人和音樂受眾應該作何應對呢?音樂人如何處理好與自己受眾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由1和0組成且理性與非理性并存的虛擬世界里,音樂人在整個社交網絡中仍占主導地位,Twitter的關注排名前20位中就有9位是音樂人,Facebook的5億用戶中粉絲排名前20的有5位是音樂人,音樂人在社交網絡中的地位由此可略見一斑。
“你可以不更新,但不可以沒有。”這是一種略顯畸形的現實,每一個大眾媒介下的受眾在所處的社交平臺上總有那么點潛意識去尋找自己的偶像或者自己希望關注的人。2010年9月1日,蘋果公司甚至為其iTunes新增了名為Ping的服務,為用戶和音樂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音樂社交功能。可見,隨著社交網絡逐漸步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互聯網對音樂產業的影響也將更加棱角分明,尤其是對大眾藝人和小眾藝人的差異會越來越顯現。
對大眾藝人而言,現在的互聯網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名氣,甚至可以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由于現在傳播媒介的炒作機制已經開始失衡,隨著互聯網對音樂產業介入越來越深,互聯網會在給大眾藝人帶來更多音樂周邊收入的同時也開始影響到他們的收入水平。大眾藝人們不得不面對需要積極參與到社交網絡的壓力,同時小眾藝人的崛起也必將開始分享他們的社會注意力。
對小眾藝人而言,當前的互聯網同樣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名氣,雖然不至于有大眾藝人那么耀眼。由于游戲規則變得更復雜,小眾藝人在互聯網的光環下雖然更易出名卻也更難生存,不得不面對一個出名易、成氣候難的現狀。
即使音樂人能適應互聯網環境,但需求千變萬化的音樂受眾可能才是他們所面對的最復雜的關系。
在目前的社交類網站,一般人的社交群體可以簡單分為三類:關注者、粉絲和好友。這三類受眾有著時間先后的繼承關系。對于音樂人來說,當關注者對自己的認可度提升到一個高度時便成為了自己的粉絲,傳統意義上來看音樂受眾達到這個層面也就足夠了,并沒有必要再往深層次的關系發展。但由于SNS這類虛擬網絡的出現,使得一種很模糊的好友關系成為可能。音樂人可以向部分信任的粉絲進行信息反饋,使得這種關系最終升級成好友的相互關系。

>> 對于音樂人來說,互聯網最重要的角色意義就是信息的整合與聚合。
在這三者中,音樂人需要慎重處理各個層面的關系。對于關注者來說,音樂人需要高度重視這一群體,因為關注者是音樂人最初級的受眾,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群體,未來的粉絲和好友都是從關注者這個角色過渡而來的。由于一個音樂受眾從關注者向粉絲階段轉化有一定的比率,音樂人利用好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絡的一個關鍵點便是如何提高這個轉化比率,盡量減少潛在粉絲的流失。
對于粉絲關系的維護,是一個長期且不間斷的過程,因此音樂人在保持合理的作品發布周期、提高作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到社會化網絡的對話中去有利于鞏固粉絲關系。粉絲關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粉絲是市場需求的風向標,它預示著市場要如何直接或間接滿足粉絲的音樂訴求。
而好友關系應該是SNS中最為模糊的概念,它甚至不等于“關注與被關注”的關系,有時候它甚至會被慢慢邊緣化。由于音樂人與受眾本質上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信息源與信息接受主體的關系,所以這種關系不但是一種淺嘗輒止的關系,更多情況下僅僅是為粉絲披上了一件激勵其更加忠誠的華麗外衣而已,音樂人的優越性決定了本質的好友關系在這里并不能普遍存在。
受眾不但是音樂傳播的信息接受主體,還是音樂信息的主動傳播主體。他們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和認可度不但將直接影響音樂人的收入和音樂傳播的深廣度,甚至能夠進而影響音樂人是否能取得商業成功。
受眾對音樂人收入的影響主要源自于受眾對唱片或者說音樂定價及銷售量的影響。目前無論是實體唱片還是數字音樂,為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定價越來越靈活多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音樂受眾的接受能力。但是雖然目前的音樂定價策略很靈活,也依然脫離不了傳統的幾個模式,且消費者的干預程度也非常低。
一家名為Amie Street的獨立音樂數字商店采取了一種動態的定價策略:商店里的每首歌起價都非常便宜甚至免費,然后由Amie Street的社區來驅動每首歌曲的價格。隨著購買人數的增加,歌曲的價格也相應的被抬高直至98美分封頂。這種動態定價的策略最大的好處便是讓受歡迎的音樂賣個好價錢,而那些不怎么受歡迎的音樂也依然有它的價格優勢進而被市場激活。
其實,音樂的傳播廣度和深度除了來自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外,還來自于音樂受眾本身。音樂受眾對唱片銷售量的影響,在于音樂受眾在所處社會化網絡中對唱片的反饋是正面還是反面,這種反饋主要體現在音樂受眾在社會化網絡或數字音樂商店中對該音樂的評價。而相對中立的反饋對其它消費者決定是否消費音樂幾乎是沒有導向性的。因此,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口碑傳播都是極具爆發力的,甚至決定了某張唱片能否成為流行的引爆點。
綜上所述,對于音樂人來說,互聯網最重要的角色意義就是信息的整合與聚合。互聯網是連接音樂人和受眾的紐帶,互聯網是信息載體,音樂人是信息源,受眾是信息接收者和傳播主體(如果過分強調社會化媒體作用的話)。沒有誰愿意為傳統唱片業高唱挽歌,也沒有誰愿意放棄數字媒介給音樂產業帶來的新生。
雖然站在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總容易把音樂產業簡單化和理想化,但筆者始終相信在數字時代下的音樂市場,互聯網為音樂的核心受眾與邊緣受眾、一般受眾與特殊受眾之間的較量提供了一個相對更加公平的環境。而音樂所謂的流行、獨立、大眾、小眾、高雅和低俗的界線都將在這樣的受眾權衡中越來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