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 鄒圣強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之而來的公共衛生事件也在不斷增多,其中又以突發性傳染病影響最大。2003年SARS的爆發,將120送到了院前急救的風口浪尖,以北京120為代表的院前急救工作者們,在轉移SARS病人的戰斗中為全國的120人樹立了榜樣,得到了黨和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贊揚。如今,甲型H1N1流感又在肆虐,120人又一次站到了抗擊流感的最前沿。
我院急救中心從2006年1月~2009年9月共轉運傳染病病人309例,其中轉運前已知傳染病病人214例,轉運后知為傳染病病人95例,詳細資料見表1。

表1 309例傳染病患者疾病譜
我國規定的法定傳染病包括三類37種,我院急救中心接觸了兩類12種,占32%,占同期轉運總人數的1.5%。轉運后明確傳染病病史患者的主要呼救原因為外傷者,共87例占92%,抽搐原因待查4例,酒精中毒昏迷患者4例。
除1例艾滋病吸毒猝死患者途中搶救無效外,其余均被安全轉送到醫院,我院急救人員未發生被傳染的情況。
2.1.1 現場救治環境差 實施院前急救的工作現場復雜多變,患者可在家、公共場合及路邊、工地、山區等事故現場,急救現場完全開放,部分患者無隔離防傳染措施,有的有開放性傷口,極易傳染;另外,急救現場閑雜人員較多,且對醫學知識了解較少,他們往往缺乏預防感染的意識,可能會有一些不當的舉動給院前急救帶來一定的被傳染威脅。
2.1.2 救護車污染嚴重 救護車是院前急救中轉運病人的主要工具,每天接送不同病種的病人,其中有的是傳染病病人,有的是不可知的潛伏期傳染病病人或細菌、病毒攜帶者,是危險的傳染源,可以不斷向外擴散細菌、病毒,其血液、嘔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車內環境,加上有時急救任務繁重,難以對救護車進行完全、徹底地消毒處理。有報告示[1]:采取消毒措施前車內空氣細菌數量高達11566cfu/m3,也有報道顯示:救護車內空氣細菌含量平均為4967cfu/m3,最多可達6240cfu/m3,90%的車次超過4000cfu/m3;物體表面的細菌平均為43.4cfu/cm2,最高達862cfu/cm2。根據醫院空氣微生物評價標準,如果細菌總數為700~1800cfu/m3,則存在空氣傳染的危險[2]。由此可見,污染嚴重的救護車極易導致急救人員被傳染。
2.1.3 救護車主要運送危重患者,在轉運途中,往往需要邊轉運邊搶救,還包括必要的如靜脈輸液等侵入性操作,而救護車內空間狹小,轉運途中路途顛簸,不僅給治療操作帶來困難,治療時也增加了針刺傷的危險,傳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險性遠遠大于其他途徑。二十多種血源性疾病可通過針刺傷傳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
2.1.4 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突然起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或急性創傷,病情復雜、危重,尤其是突發事件傷病員數量大。院前急救的原則是先救命、后治病。在急救中往往會因為采取緊急搶救措施而忽視自我保護的要求,或預防措施不合理,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傳染的可能性。
2.1.5 院前急救人員主要面對急癥,工作強度大致使心理負擔重,持久的焦慮情緒容易造成心理障礙,進而導致機體整體調節功能減弱和抗病能力下降,為傳染性疾病創造了機會。
2.2.1 創造良好的急救治療環境。在現場急救過程中,要注意維護急救治療環境,疏散人群、減少人員的走動和禁止無關人員靠近治療區,形成一個相對有利的急救治療環境。
2.2.2 加強救護車消毒與管理。平時應注意救護車內通風,保證車內空氣新鮮;運送病人后,尤其是接送傳染病人或每天工作結束后,按規定對救護車進行消毒,我中心推薦車內用84消毒液噴霧消毒[3],濃度為1:100,消毒時間為30min,救護車因時間緊迫需連續使用時特別適用。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可以將救護車的空間分為清潔區(駕駛室)、半清潔區(車廂前部)及污染區(車廂后部),半清潔區放置急救箱、急救器材等,污染區放置擔架車及病人攜帶的物品;運送病人時擔架車上鋪一次性中單,盡量減少陪送人員;車內被污染的物品如廢敷料、病人嘔吐物等按消毒隔離要求集中處理。
2.2.3 做好急救物品的消毒滅菌和管理。急救物品應由專人負責檢查管理,及時補充,避免急救過程中無菌物品短缺或污染。由于一次性物品便于攜帶、保管,且使用方便,可在急救車內多備一次性物品。
2.2.4 提高急救人員的素質,加強傳染病的防范意識。院前急救要求醫護人員動作迅速,操作熟練,技術過硬,故要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急救人員專業素質及對傳染病的防范認識,保證急救工作質量。急救人員出診前必須穿工作衣、工作褲,戴口罩、帽子,到達現場前戴上一次性手套。情況不允許時,可用75%酒精擦拭雙手,防止手成為傳染的媒介。
2.2.5 做好心理護理 本著尊重科學、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說明病情,不使用欺騙手段,爭取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甲型H1N1流感傳染性強,我院急救中心成功轉送5例,主要體會和經驗如下:
(1)充分了解學習已知的甲型H1N1流感相關知識:甲型H1N1流感是由一種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在全球較大范圍內傳播,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流感大流行預警級別提至5級。我國已將甲型H1N1流感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其為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2)嚴格按照轉送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要求穿脫個人防護用具,對轉運流程進行多次學習和演練,真正做到有備無患。并實現了對5名確診患者的安全轉運。在轉運后,對轉送人員進行隔離觀察,于7日后安全解除。
(3)除第一例外,其余4名患者均使用我中心新購入的負壓救護車轉送。采用非負壓救護車轉送時保持開窗通風。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均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在院前急救的過程中,包括各種各樣的傳染病患者和病原攜帶者,對急救人員的健康構成了威脅。這要求我們平時加強對院外急救人員感染的監控和管理并實施科學有效的防護措施,才能將風險與危害降到最低。
[1]鄧勝玉,陳舜霞.救護車內空氣及物品細菌數量調查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50.
[2]劉勝文.實用醫院管理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1992:195.
[3]李麗婷.趙紅梅.84消毒液噴霧降低救護車空氣細菌含量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5):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