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紅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小企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
(一)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受到各項政策和規定的阻礙。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向銀行借款,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等。然而在發行企業債券方面,由于金融風險的存在,中小企業發行債券很難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投資者對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信用也存在顧慮,缺乏購買信心,因而中小企業難以通過發行債券取得資金;在股票上市方面,國有企業特別是關系到國有經濟控制力的大中型企業,比中小企業在政策扶持方面更有優勢,中小企業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難滿足上市資格的要求,即使有些中小企業符合上市要求,但考慮到上市后須充分披露會計信息的成本可能會高于融資收益,因而改制上市的積極性不高。
(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限制較嚴。中小企業大部分由民營企業構成,但民營企業卻很難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信貸支持,在銀行貸款方面,由于中小企業的市場淘汰率遠遠高于國有大中型企業,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所以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限制較嚴。
(三)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較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籌資費用。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借款時,不僅無法享受優惠利率,而且還要支付比國有大中型企業借款多得多的浮動利息。由于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擔保的方式,不僅手續繁雜,而且為尋求擔保或抵押等,中小企業還要付出諸如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費等相關費用。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塞使得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從民間高利借貸。
(四)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分散、孤立、短壽命、行為不確定現象,而且以家族控制為主,固定資產少,土地、房屋等抵押品不足,流動資產在生產過程中易發生物質形態化,無形資產又難量化,因而向銀行申請貸款時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證,這就有賴于信用擔保制度的健全完善。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銀行方面和社會融資環境方面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整體實力不強,資信程度不高。中小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實力較弱,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償債能力不高,普遍存在生產資金短缺和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由于中小企業這些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他們的資信程度普遍不高,這是形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最根本原因。
(二)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許多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企業領導層管理能力較差,規章制度不健全,往往存在家族式管理方式。特別在財務管理方面,刻意編制多套財務報表,“假憑證、假賬簿、假報表”的三假現象普遍存在,使得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銀行很難獲得真實會計信息和經營狀況,考慮到資金的安全性不敢輕易放貸。
(三)金融機構的原因。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意識不強,在強化約束機制的同時缺乏激勵機制,在機構設置、信用評級、內部管理等方面,不能完全適應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要,金融支持體系不健全,這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步伐艱難、效益低下,導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外國銀行業的引入,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客觀上要求銀行加強信用管理,規避信用風險,堅持謹慎經營。這樣無形中提高了貸款的門檻,中小企業的貸款之路就雪上加霜。
(四)政府支持不足。研究表明,國家的政策環境雖然對中小企業已經有所放寬,但是在有些方面對中小企業仍然存在歧視態度,中小企業所處的政策環境惡劣,這也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實行向大企業傾斜,中小企業基本沒有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近年來國家雖然建立了專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機構,出臺了一些針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使得中小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有所改變,但是由于時間短,國家有關政策要真正發揮效力,尚需時日。
(一)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市政府應該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維護銀行債權,進一步增強金融部門支持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力度,幫助中小企業盡快適應形勢變化,樹立起“厚德載企,誠信立業”的發展理念,建立新型的銀政關系和銀企關系,在營造“三個環境”的同時,積極營造“誠信環境”和“金融環境”,幫助銀行提高收息率,降低貸款風險,引導銀行按照商業銀行經營原則向企業多提供貸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達到銀企雙贏的良好局面。
(二)中小企業要想解脫融資困境,必須從自身做起,重塑良好形象,提高資信程度。首先,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制,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培養一批懂管理,善經營的優秀企業家,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其次,是要強化內部管理。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推行科學化管理和規范化管理;再次,要大力開展技術創新。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要提升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必須充分利用其靈活的優勢,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科技含量,使中小企業從依靠量的擴大轉變為質的擴張。
(三)要進一步密切與銀行的合作,探索新型銀企關系。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況下,要謀求中小企業更大的發展,必須密切與銀行關系、加強銀企合作、溝通和交流。對企業來說,要了解、吃透金融政策,準確把握資金投向,拿出好項目;對銀行來說,關鍵是運用貨幣調控手段,發揮信貸政策的引導作用,明確產業支持重點,全力支持大項目、好項目、新建項目建設。這樣,不僅滿足了企業的資金需求,推動了中小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而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四)要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的金融創新,實現金融產品和融資渠道多元化。在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競爭并不充分的年代,大型商業銀行貸款對中小企業是疏遠的。但是,金融產品的活躍和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逐漸改變了這一切。因為金融產品和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大型商業銀行爭奪大客戶的競爭愈演愈烈,考慮到為大型企業提供貸款幾乎已無利可圖的實際情況,大型商業銀行最終不得不將視線投向過去一向被認為是風險高、利潤薄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
(五)轉變政府職能,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有效服務。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其職能,通過政策設計和引導,調動金融部門的積極性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幫助。通過招商引資,為中小企業引進外資,搭建好舞臺。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扮演好組織者和促進者的角色,當好企業的參謀,不搞行政指定,把決定權留給企業,從而真正幫助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既需要中小企業提高自身融資能力,也需要國家主導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也需要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條件下的信貸市場創新,只有相關各方協調利益、互相合作,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問題才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