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昌 燁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我國改革初期,不論是城市內部還是農村內部,收入分配的差異都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城鄉內部的不平等也在隨之擴大。而到21世紀初,農村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0.38,城市的基尼系數也超過了0.3。加上中國特有的巨大城鄉二元差距,全國平均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已接近0.45。即使考慮到城鄉之間生活成本的差異,全國基尼系數距0.4也只是一步之遙(詳見圖1)。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轉型國家相比,中國收入不平等擴大的速度呈相對較快的趨勢。

圖1 農村、城鎮和全國基尼系數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改革前經濟和社會差距很小,不利于調動人們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改革初期我國曾經對“平均主義”進行過批判,后來出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著眼于打破“鐵飯碗”和“大鍋飯”,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因此,改革導致收入和其他方面的差距擴大在所難免。但是應該看到,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對此,如何探討和評價造成這一現象的基本動因并預測其基本發展趨勢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國際上的學術研究規范,本文將對1978—2008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及其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其分析的目的是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中國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是怎樣的?中國收入差距及其變化主要來自于哪些方面的影響?如何正確理解和區分這些影響因素?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將涉及對中國收入差距的測度問題。在現有收入分配研究文獻中不難發現許多收入差距的測度指數,經綜合考慮,本文使用基尼系數。其中的自變量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78—2008》,自變量主要包括失業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第一產業貢獻率、第二產業貢獻率、第三產業貢獻率、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人數的比重、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人數的比重、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人數的比重、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農村救濟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開放程度以及行業收入比。
上述根據基尼系數進行的分解對我們理解收入差距的本身及其變化非常重要,但是它并不能為我們提供收入差距之外的原因解釋。對收入差距變動的原因分析和解釋只能從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過程中發掘有效的信息。我們可以寫出收入分配這一被解釋變量I與其他解釋變量之間的一般性的函數關系,如:I=f(X),(其中X是解釋變量的向量),但是我們仍然難以確定X所包含的具體解釋變量及其與被解釋變量I之間的具體函數關系。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影響收入差距變動因素的探討。本文所做的是盡可能對上述收入差距的一般性函數進行具體化的處理,也就是根據統計年鑒上可以通過計算獲得的有效數據,遴選為影響收入差距的12個因素,再根據這些因素,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找出與全國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強相關影響的因素進行研究。
在這里選取1978—2008年基尼系數作為回歸方程的被解釋變量,即以其代表我們對收入分配的考察。為了找出對基尼系數變化最有影響的因素,采取向前回歸(forward)的方法來篩選變量。經過統計軟件的計算和我們的分析,最后從最初12個變量中篩選出2個比較重要的解釋變量:即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比重X1和行業收入比X2。

表1 模型整體情況
我們利用SPSS統計軟件10.0計算得到如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根據軟件得出的結果,該回歸方程整體的P-檢驗值為0.000,也就是說,這個多元回歸模型通過了統計檢驗。基尼系數與兩個解釋變量的標準相關系數依次為:-5.990和5.066,由此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比重在對基尼系數的變化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行業收入比次之。由上面的整體檢驗可知,自變量與因變量的整體相關度為0.952,即這兩個自變量可以解釋占因變量——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90.6%的變化的原因。
另外,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與基尼系數相關關系最為顯著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勞動力人數的比重X1,相關系數為-0.0719。這一研究結論似乎太不尋常,因為這與學者呼吁的“增加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擴大中產階級比重,減少貧富差距”觀點背道而馳。但我們認為這里還有其他原因:特別是在當前的經濟轉型不斷深化的時期,不排除有不少人在第三產業里利用其成長中的不成熟進行權錢交易、貪污腐敗,以致各種壟斷、內部人控制、尋租活動或者設租活動等行為的出現。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后期盛行的“尋租”活動是利用價格的雙軌制來謀取利益的話,那么90年代后期以土地批租和住房改革為代表的“設租”活動則是通過設置價差來謀取利益了。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批第三產業國有中小企業高管借著國有資產從這些行業退出之際,利用職務之便蓄意把企業做虧損以壓低國有資產評估價格,再趁機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購買控股。如此一來,改制后的企業只是換了個招牌,卻能夠把債務甩掉,而且馬上大幅盈利。這些都構成了促使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上升的重要因素。但這并非長久的,因為通過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漏洞的逐漸填補,不法分子將無機可乘,這一變量就是降低基尼系數的關鍵因素,因為其系數的彈性太大了。
一直以來,中國人就將社會安定視為最大的國家利益,將生活安定看作最大的個人利益。因此,中國人對貧富分化的心理承受力與其他民族相比是一個較大值的保險系數,對社會發生動蕩的緩沖作用較強。但這并不是說我國的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分化的狀況不甚嚴重,政府對此問題可以先放一放。事實上,我國基尼系數已達0.46,這幾年還在繼續擴大。這在客觀上表明了我國嚴峻的分配不公的形勢,所以當前政府對收入差距擴大最有力的調控措施就是做好居民的收入分配工作,避免差距進一步拉大,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首先,救濟性的再分配力度雖然在不斷增強,但還無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當前的矛盾。我國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已經脫貧的人口的生活狀態也不穩定,很容易返貧。目前,我們的政策把建立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放在優先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最困難社會群體進行救助和提供服務。其次,補償性再分配機制也不健全。如直到2004年開始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后,工傷保險的范圍才擴大到所有企業。第三,保險性再分配的覆蓋面還過于狹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城鄉割裂的二元經濟結構也會體現在再分配機制上。無論是救濟性再分配、補償性再分配、還是保險性再分配,著眼點都被放在了城鎮居民身上,而基本上忽略了農村居民。遇到困難時,農村居民主要還是依靠家庭、親戚幫助解決。這樣一來,農村基本保障工作薄弱,農村養老、醫療和貧困人口救濟問題十分突出。另外,由于沒有正式城市居民戶口,進城務工的原農村人口成了再分配制度的死角。盡管這些流動人口的總數高達1億以上,但他們面臨的種種問題,如子女入學、看病求醫、貧困等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這一問題不解決,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只能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為了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分配機制是當務之急。這套再分配機制至少應該救助最困難、最弱勢的社會群體、補償那些利益受到侵害的人。除此之外,它還應為大多數人提供收入保障,使之不會因失業、患病、年邁而陷入生活上的困境,保證能夠以合法的方式獲取的私人財產,無論是生活資料還是生產資料都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與此同時,對那些利用違法方式獲得的財產則必須物歸原主,否則不僅社會主義公正性得不到體現,國家經濟秩序的穩定和發展也無從談起。
[1]王靜龍.應用線性回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145-152.
[2]紀韶,榮編偉.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證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2(3).
[3]夏杰長,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與政府調控[J].經濟研究參考,20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