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祝新
?
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賴祝新
漳州市南靖一中
當前中學作文教學與生活嚴重脫節,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啟發我們:作文教學生活化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要加強作文與生活的聯系,必須注重中學生寫作的人格精神意識的構建,致力于全面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作文命題要切合學生生活,作文評價要體現以人為本。
中學 作文教學 生活 主體性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但當前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卻不容樂觀。學生寫作“一湊二抄三套”,作文缺少靈性,僵硬呆板,千人一面,充滿空話套話。“造文”現象普遍,虛假作文的現象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處于封閉狀態。為了高考,學生總在教師、教室、教材的樊籬里兜圈子。獨門、獨子、獨戶的現象也使學生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簡單化。學生解讀社會、觀察自然、認識自我的通道很大程度上被切斷了。他們的心靈被束縛,沒有了自由翱翔的空間,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生活枯燥乏味。缺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真實感受和深入思考,作文怎能有鮮活的色彩?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作文教學都帶有強迫性,要么是題目本身限定了寫作內容、是非標準和價值取向,要么是教師自覺不自覺地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這樣的寫作不是源于自主的需要而產生的,無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就造成了學生作文的“無我”現象:沒有自己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有的只是他人經驗的移植。因而常表現為胡編亂湊,為文造情。即使偶爾有一些佳作,也給人千人一腔的感覺。
應試教育主導下的作文教學以“形式訓練”為目標,醉心于高考作文形式,一味偏重那些能夠取悅于評卷老師的技巧訓練,忽視學生的心靈、個性,忽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的作文,不注重思考,不講求現實的針對性,而是注重事例的堆積,排比的制造等,成了八股式的文章。更有甚者,為了對付考試,老師猜題、押題,學生則套模式、背范文,虛假作文因而經常出現。“形式訓練”的作文教學本末倒置,實踐證明是低效的,不科學的。而且,將原本為人文教育的作文教學技術化,丟失了它促進學生人格形成的教育性價值。其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對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已是顯而易見。
以上分析,充分顯示了當前中學作文教學與生活的嚴重脫節,說明了推進中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迫切性。
中學作文教學的生活化是尋求作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尋求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技術能力發展相統一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其主要的理論依據有:
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培育過程,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自主、能動、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主體性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主張,對教育脫離現實生活的弊端進行了抨擊。
生活教育理論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他認為,教育的范圍與生活的范圍相等,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更明確表達了生活和作文的密切關系: “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說起。”“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一定要把學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
《基礎課程改革綱要》強調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表達與交流”方面提出了這樣的課程目標:“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課程標準》還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
上述理論說明,必須樹立學生是作文主體,生活是作文本源的理念,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生活,進而表達生活。
在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想指導下,我們應如何加強作文與生活的聯系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的言語寫作。1998年高考作文“戰勝脆弱”,題目要求“舉出實例,寫一篇關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許多考生就不惜編造謊言,虛擬悲慘世界,讓其父母在高考前或一病不起,或悲慘逝世。2002年高考作文“心靈的選擇”,也出現不少編造“父母離婚”的作文。寫作教育在精神和人格上的失落由此可見一斑。如何構建中學生寫作的人格精神意識呢?應該克服“為文而文”的教學理念,突出“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一方面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追求做人的真諦,作文絕不只是一種知識、一種技巧,要把作文視作涵養道德情操、升華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味、洗禮心靈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把作文能力的培養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等主體需求之中,融入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諧成長之中。這樣,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把作文和生活溝通起來,作文與做人和諧統一,做健全的人,寫健全的文。
作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怎樣寫”,更要全面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生活是寫作的惟一源泉,包括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心理生活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學校、家庭、人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深入社會,去觀察、體驗,增進人生閱歷,獲得豐厚的生活積累與人生感悟。比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深入社區,感受社會變革;采訪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開展調查訪問,感受身邊的變化。還可以挖掘本地資源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去體驗原汁原味的生活,領略家鄉山河之美,了解別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步驟與方法,培養學生勤于觀察的好習慣,樹立起生活中的觀察意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接受美的信號。還要指導學生記錄觀察之所得,并進行歸納和梳理,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學生生活空間拓展了,有了積累和感悟,才能激發起內在隱潛的寫作沖動,才能在真實的情景中寫作,進入最佳寫作意境。
衡量命題的好壞標準首先看是否切合學生生活,使其有話可說。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不斷變動的社會時事命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他們敢于講真話、關注社會現實的良好情操。
命題上應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束縛,倡導寫“放膽文”,放開思想,不拘形式與內容,逐漸把文章寫順,把筆頭寫開。從某種意義上說,命題作文是對學生的一種束縛,因為不是源于自主的需要而產生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做一些自由命題作文,教師命題與學生自由命題間隔反復,形成螺旋式上升,實現古人倡導的“先放后收”。
由于高考作文對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其命題更應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在考試所需的一定程度的限制性下,應保持足夠的開放性,以利于學生真實表達,避免為文造情。
以人為本的作文評價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求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作文中的生活內容。
在評價學生作文時,必須進入學生的經驗世界,理解并學會用學生的眼光觀察生活。不要總瞄著“有意義”,只要是“有意思”的內容就該肯定。
評價不能是教師單方面做出評判,要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人人參與評價。可以采取自評、互評、模擬編輯等方式,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反思提高。
評價還應關注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要考察學生是否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以及采用什么方法搜集到這些材料。
圍繞作文教學的生活化,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比如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與高考應試作文的銜接,情境作文課的開設等等,以上只是筆者的幾點體會。
我們堅信:加強作文與生活的聯系,作文必將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