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芝 劉照娟
前置胎盤是妊娠晚期嚴重并發癥,也是妊娠晚期出血及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如處理不當,可危及母兒生命,其發病率國外為0.5%,國內為0.24%~1.57%[1]。本文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前置胎盤患者12例,旨在探討一種療效好、操作簡單的防治產后出血的新方法。
1.1 一般資料12例前置胎盤患者年齡25~38歲,孕齡33~40周,其中術前經B超或在剖宮產術中確診的邊緣性或部分性前置胎盤9例,2例產前出血觀察治療期間發生大出血和1例陰道分娩時大量血先露患者均急癥剖宮產術中確診完全性前置胎盤。符合參考文獻[1]的診斷標準。
1.2 治療方法11例在剖宮產胎兒娩出后常規按摩子宮,于子宮及靜脈注射縮宮素后用干紗墊壓迫前置胎盤的剝離面,使創面保持相對干燥,然后局部涂抹凍干。對因子宮下段復舊不佳的大量出血者,在涂抹凍干后于子宮下段放置弗雷氏三腔管,尾端經宮頸口、陰道引出體外,由助手在臺下自陰道拉出,囊內注射60~80 mL生理鹽水,水囊壓實、壓緊子宮下段,水囊過大會導致子宮切口裂開,可影響整個子宮的復舊,而加重產后出血。已經發生產后出血的1例,在保持靜脈通道補足血容量,充分使用收縮子宮的藥物仍出血不止的情況下,通過宮頸放置三腔弗雷氏管于宮腔,一腔造水囊壓迫縮復不佳的子宮下段,另一腔注入凍干達宮腔,第三腔觀察出血。術后24 h病情穩定后撤除弗雷氏管。
1.3 結果 預防性治療8例未發生產后出血;3例產前大出血的完全性前置胎盤使用此方法治療止血效果明顯,未發生產后出血;1例產后出血的患者術后及時經陰道放置三腔弗雷氏管亦止血效果好,避免了再次開腹手術。11例在產后1周痊愈出院,1例發生產后出血的患者因合并貧血于產后10 d出院,12例產后42 d隨訪子宮復舊良好。
前置胎盤導致宮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隨著孕產婦三級保健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產科彩超技術的普及,90%~95%的前置胎盤產前即可得到診斷[2]。子宮下段的解剖學特點決定附著于此的胎盤既不能完全剝離,又不能有效收縮壓迫血竇而止血,故常發生產后出血[1]。其治療采用常規的子宮按摩和使用縮宮藥物效果均不佳,傳統的盆腔血管逐步結扎法操作費時,技術要求高,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子宮腔紗條填塞法雖簡單、快捷,但存有再次出血、感染的危險;血管介入性治療相當于非手術的子宮血管栓塞阻斷術,需要血管造影技術和設備;子宮切除術是搶救孕產婦生命、最快、最有效的措施,但患者永遠喪失了生育功能。凍干主要由人血漿制備的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組成,2種成分混合時,模擬血液凝固過程的最后一步,通過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的激活作用,使纖維蛋白原逐漸聚合,最終形成纖維蛋白網絡,在胎盤的剝離面起到止血和組織黏合作用,有效控制胎盤剝離面的彌漫性滲血。剖宮產術時直視胎盤附著面預防使用凍干,同時利用三腔弗雷氏管三腔的特點:一腔囊內注入適量的生理鹽水造水囊起到局部壓迫作用,另一腔可從體外直接或再次注射凍干到達宮腔,第三腔起引流觀察出血的作用。放置三腔管操作簡便,快捷,易于掌握,而且水的流動性可使宮壁受壓均勻,從而快速有效止血,且術后可觀察出血量,如出血多可再次注水加壓止血,過程可逆。三腔弗雷氏管置留時間短,產后感染發生率低。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6.
[2]唐惠英,陳風坤.前置胎盤的高危因素,診斷,治療進展[J].醫學創新研究,2008,24(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