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趙學珍
(天津外國語學院a.國際商學院;b.涉外法政學院,天津 300270)
教育與經濟發展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具有非線形動態性的特點。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具有不確定性,但確實具有一種相關關系。
本文在構建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指標體系時,盡量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此外,由于在進行實證分析時采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從各指標的歷史趨勢中已經可以反映出發展速度,因此在進行定量分析時不考慮速度指標。同時,有一些指標很難獲得連續、權威的數據,進行數量化分析有困難,對于這些指標也從指標體系中排除,還有些指標反映的內容過于單一,相對重要性較差,研究中也不進行重點分析。按照以上原則,本文構建了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進行綜合評價的前提,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組成,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美國教育指標體系[1]的演化,結合我國教育發展的特點[2],從教育經費投入、各級教育部門的投入、產出資源入手構建了基于教育系統投入(包括全國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基礎教育(普通中學)師生比、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師生比、職業教育(職業中學)師生比)和產出(包括基礎教育(普通中學)畢業生數、高等教育(普通高校)畢業生數、職業教育(職業中學)畢業生數)的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目的在于客觀全面地了解、評價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分析其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規模(包括GDP總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能力(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財政支出)、結構(第一產業貢獻率、第二產業貢獻率、第三產業貢獻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比例、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比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比例)、收入與消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國居民消費水平)四個方面,建立四個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
教育經濟是一個信息不完備、涉及多種因素不可能被人們完全己知的復雜系統,而眾多影響因素間并非一定是線性關系,也不具有典型的分布規律,而且各因素相互影響,表現出“灰色”關系的特征。鑒于此,本文試圖將灰色斜率關聯度分析法[3]引入到我國的教育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中,利用近八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意圖探索現有的教育與經濟發展環境影響的關聯效應,為促進教育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分析研究所選用的樣本是2000~2007年我國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間序列數據,數據資料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http://www.moe.edu.cn/)、《2008 中國統計年鑒》。需要說明的是,在搜集數據資料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師生比和畢業生數分別采用的是普通中學、普通高校、職業中學的師生比和畢業生數。
根據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和教育與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利用SPSSl6.0統計分軟件[4]進行計算,按照關聯強度判別準則,在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所有指標中,強、中兩種關聯強度出現的次數(63,49)分別占總數(112)的比率依次為:56.25%和43.75%。在強關聯的教育發展指標中,出現的次數依次為10、10、10、1、2、10、10、10 次,分別占所有強關聯因素個數總和 63次的 15.87%,15.87%,15.87%,1.59%,3.17%,15.87%,15.87%,15.87%。在中關聯的教育發展指標中,出現的次數依次為 4、4、4、13、12、4、4、4 次,分別占所有中等關聯因素個數總和 49次的 8.16%、8.16%、8.16%、26.53%、24.49%、8.16%、8.16%、8.16%。沒有弱關聯的指標出現。
將教育與經濟指標在各個時刻的全部關聯值進行平均,得到的關聯系數的均值0.7,總體上說明了我國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度。
由以上我國2000~2007年間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實證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和結論:
(1)我國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總體上呈現同向、正相關關系,且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在教育發展的8項指標與經濟發展的14項指標之間的112個關聯值中,有63個呈現強關聯,49個呈現中關聯。
(2)強關聯的教育發展指標對經濟發展的關聯性影響最大,其中基礎教育師生比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強關聯的教育發展指標中,全國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基礎教育師生比、基礎教育畢業生數、高等教育畢業生數、職業教育畢業生數六項指標較其他教育發展指標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出尤為重要的作用。
(3)教育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強弱順序依次是教育產出、教育投入,其中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從全部經濟發展指標對教育發展的平均影響程度來看,14項經濟發展指標對全部教育發展指標的平均關聯度依次為0.8137、0.7925、0.7123、0.5780、0.6023、0.7173、0.7950、0.6449, 其 中經濟發展指標對教育投入、教育產出的平均關聯度依次為0.6998、0.7191。由此可見,教育產出的不斷增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
(4)教育對經濟發展能力有著尤為重要的影響,其重要作用應引起相當的重視。從全部教育發展指標對經濟發展的平均影響程度來看,8個教育發展指標對全部經濟發展指標的平均關聯度依次為 0.7721、0.7704、0.7717、0.7769、0.7816、0.5065、0.5282、0.6044、0.5898、0.7447、0.7783、0.7783、0.7734、0.7761,其中教育發展指標對經濟發展規模、能力、結構、收入與消費的平均關聯度依次為0.7713、0.7767、0.6253、0.7759。由此可見,教育的不斷發展對經濟發展能力的影響是顯著的。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我國的教育與經濟發展是互動的,它們本身不能孤立發展,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所以為了保證我國的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在盡量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下,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形成教育拉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促進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最后,希望本文能夠為我國政府制定適應教育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的政策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依據,同時為推進我國提高實施“教育興國”戰略的實效性提供切實的幫助和支持。
[1]任曉輝.美國教育統計和指標體系探究[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1).
[2]徐玲.國際教育指標體系的分析與思考[J].教育科學,2004,(2).
[3]鄧聚龍.灰色控制系統[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3.
[4]王淑芬.應用統計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我國林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