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君
(安徽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國的流通業得到長足發展。流通業在引導生產,擴大消費,增加就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WTO協議,我國在過渡期后基本放開了流通領域的國內經營權和進出口經營權,逐步取消對外資設立分銷企業的地域,外國大型商業企業逐步大量地進入國內市場,建立大型連鎖超市、倉儲式綜合商場,對國內批發及中小零售企業造成一定的沖擊;外國企業在中國建立分銷體系,對我國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也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國內的部分零售企業紛紛合并組建大型零售集團,這些又對國內的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構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重新認識與分析我國流通業的發展特點,并且做出相應的流通產業競爭政策的調整與制定,為我國流通業的良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些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開始重視商貿流通業中的大型零售店鋪開設的規制,并在呈現嚴格化的趨勢。這些政策法規的制定對于規制流通業的合理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在逐步開放流通業的過程中,始終秉著對外開放的不同階段都堅持自主開放、為我所用的原則。如為防止外資連鎖企業搶占國內市場,在規定外資的進入比率時,對單體店鋪的進入限制較小,但對于超過13家分店的零售企業則采取了相對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直到1975年才放開此類限制,從而給國內企業足夠的成長時間。
(1)禁止壟斷法
禁止壟斷。日本政府制定的《獨占禁止法》(禁止壟斷法)等相關法規,涵蓋所有流通活動,從防止私自壟斷、限制不正當交易和不公正交易方法三個方面禁止商業壟斷行為。據此,日本政府禁止有實力的生產廠家控股流通企業,對生產廠家持有流通企業的股份、兼任流通企業的高級職務,以及流通企業間的兼并、轉讓經營權等均有明確的限制規定,禁止出現壟斷市場、取消競爭、控制價格的企業;禁止出現控制產品價格、生產數量和流通途徑的壟斷企業集團(卡特爾 )。加強對大企業的監控,對大企業集團性哄抬價格的行為,視影響處以銷售額6%的罰款。根據《獨占禁止法》第19條,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將拒絕交易、不當廉價銷售、隱瞞性誘導顧客、抱團銷售(價格同盟 )、排他性交易條款等16種行為列為“一般指定不公正交易方式”。
(2)大店法與中小零售商業振興法
日本規制大型零售店鋪的法律就是《大店法》,于1973年制定,分別于1978年、1992年、1994年和1998年進行了調整,對在一個建筑物中店鋪面積在1500平方米(指定城市為3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店鋪的開店日期、店鋪面積、閉店時間、休息天數等進行了嚴格限制。1998年,日本政府廢止了存在長達25年的《大店法》,以《大規模零售店立地法》取而代之。新設立的《立地法》表面看來放松了對大型零售業的規制,如大型店鋪申請開店的基準面積已放寬、營業休業時間也無強行規定。但《立地法》實施下,大型店鋪的開店更困難,對停車場、廢棄物處理、噪音、交通堵塞、廢氣排放等環境品質方面的規范,要求實質上比過去還要嚴厲。
對中小商業的扶持政策,較早的是對中小零售商的共同組合進行資助,1962年制定了 《商店街振興組合 (合作社)法》,1973年制定了《中小零售商業振興法》,規定對建設商店街、店鋪集團化、開設共同店鋪、用計算機進行經營、連鎖化、中小零售商援助者等采取低利融資、稅制、折舊等優惠措施。1991年在修改本法時,又新制定了《特定商業聚集整備法》,從城市政策角度支持中小零售商參加大型商業公共設施建設。
首先是澳大利亞主要農產品流通政策。澳大利亞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對絕大多數商品已放開,實行自由競爭和公平交易,但對糧食、羊毛、糖等主要農副產品的流通和進出口,一直實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和壟斷經營政策。
其次是對外資實行進入限制政策。澳大利亞政府雖然鼓勵國內市場開展競爭,但對外資進入本國流通業仍然實行限制政策,政府規定合資商業企業的外方比例不得超過35%,商業上市公司的股票也不能轉賣給外國投資者。在此政策下,澳大利亞最大的兩家商業連鎖企業蔻斯—馬亞和沃爾沃斯都曾與美國企業合資,至今企業仍使用美國企業的商號,但美方由于不能控股已經賣掉股份而退出合資。澳大利亞對外資的嚴格限制政策,為本國商業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最后,澳大利亞政府推行鼓勵競爭政策。二戰后,澳大利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和自由化的政策。如推行國有企業經營的民營化,縮小企業規模,減少工業保護等,鼓勵企業競爭,提高經濟活力。為了建立全國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于1974年頒布了《貿易行為法》,統一全國關于市場規范的法律法規,并同時設立聯邦貿易行為委員會,將制止限制性貿易行為、發展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上升到全聯邦的水平和法律的范疇。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競爭法、實行競爭政策的國家。其產業政策對流通產業競爭狀況也起著決定作用。美國對流通產業競爭狀況產生影響的競爭政策體系由多方面法律法規構成,既有針對所有產業與企業進行競爭規制的法律,也有針對流通產業、中小企業的專項法律。
首先是反壟斷法。1890年美國頒布實施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謝爾曼法》。該法對流通領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規定競爭者之間達成價格協議及分配市場區域或顧客違反了自然競爭的規定,為被禁止的違法行為。1941年,美國又出臺了《克萊頓法》,該法禁止以下壟斷行為:搭配銷售;成立連鎖董事會;公司間相互持股;價格歧視;全面強制購買;束縛性合同;排他性銷售等。1914年美國根據《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成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改委員會作為獨立規制機構專門處理不公平交易和消費者投訴。
其次是反零售商不正當競爭行為法。20世紀初美國有些地方引發了反連鎖化運動。獨立零售商、地方主義者等認為連鎖瘋狂地追求銷售、分銷的效率,增加了地區失業,造成地區性消費者和商人的消失,威脅美國小鎮式生活方式。1922年,全美食品雜貨零售商協會敦促政府制定了限制各地連鎖商店數量的法律,規定同一企業在同一洲開辦第二商店須繳累進稅,并對其采購商品征特別稅。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羅賓遜—帕特蔓法》,它的主旨在限制大零售商采取不公平的價格,并要求供應商給予特別價格折扣。從1931年至1941年,《公平貿易法》在45個州先后開始實行,它允許制造商采取限制轉售價格行為,即要求不同零售商奧按同一固定零售價格銷售其產品,這有助于小零售商對抗連鎖企業。
最后是中小企業法。除反對對壟斷企業限制競爭行為外,美國也曾制定許多直接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如:1953年的《小企業法案》,1958年的《小企業法》,1980年的《小企業經濟政策法》,1982年的 《小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法》,1984年的《小企業二級市場改善法》等,并專門設立小企業管理局,作為小企業利益的代言人,向小企業提供資金、技術、管理援助,幫助其在政府采購中占一定份額。
隨著社會經濟和勞動分工的發展,流通業中的大多數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作為聯結社會化大生產、實現最終消費的重要產業,流通業在價值實現、引導和促進消費、培育和擴大內需等方面承擔著艱巨任務。
2007年8月30日中國頒布了第一部《反壟斷法》。《反壟斷法》雖然只有57個條文,但它結合中國實際,在實體法方面,除了禁止壟斷協議、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控制企業合并,還對阻礙中國經濟發展毒瘤的行政壟斷行為加以規制,在程序上明確了壟斷行為的法律責任和救濟途徑。
目前,國家商務部已發文指導地級以上城市制訂了《城市商業網點規劃》,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規范我國零售業合理布局,但現在的規劃更注重對重點項目的建設,一些與規劃配套的具體控制措施或行為準則規模尚未出臺,因此,目前我國的零售業由于規制不到位,仍存在過度競爭或低效競爭的現象。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流通業中的絕大多數勞動被認為不能創造新價值,因此我國流通業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流通競爭政策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壟斷政策尚沒有落到實處
從立法而言,《反壟斷法》的出臺只是第一步。如就反壟斷法律最發達的美國而言,自1890年《謝爾曼法》起,對反壟斷制度的規范經歷了100余年。中國的反壟斷法只是規定了反壟斷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制度,其實施取決于一系列配套法規的制定,而這不是一下可以完成的,對于即將建立的反壟斷委員會和反壟斷法執法機構而言,任務繁重。
(2)維護流通競爭秩序政策不完善
我國的流通領域中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競爭與限制競爭現象。首先是以行政干預引起的不公平競爭:或是為防止惡性競爭、重復建設,實現規模經濟,政府應對市場設置行政進入壁壘;或是認為規模帶來壟斷,壟斷限制競爭、阻礙技術進步、影響產業活力,政府應運用行政力量反對任何集中與壟斷。其次,流通立法滯后導致商品流通的規范化、法制化程度比較低,流通企業新的不公平交易行為沒有被充分認識,并被加以規范。
(3)缺少流通產業組織政策維護有效競爭
目前我國流通業已呈過度競爭的態勢,行業利潤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相同業態之間的惡性競爭屢見不鮮。而我國在這方面幾乎沒有適當的政策措施加以限制,使得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由于缺少對中小流通企業的扶持政策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資助政策,我國的流通業很明顯地展現出缺乏效率的一面。
根據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而且結合目前流通業的具體情況。我國政府為優化流通產業市場結構、規范競爭行為應采取的具體競爭政策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流通產業進入政策
首先,要規制流通業的進入,比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從2001年開始原國家經貿委要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首府)城市盡快制定商業網點規劃,并規定沒有規劃的城市不應申報外商投資企業。如日本國會幾年前專門通過了《大店選址法》,對開設大型零售企業規定了詳盡而明確的聽證程序。這些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其次,要規制行業集中度,防止壟斷企業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美國麥肯錫公司曾預測稱,未來的3~5年,中國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10%的市場將由地區級零售巨頭控制。
再次,防止外資企業掠奪性定價。外資進入是否引起“零售傾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發出警告 ,“入世”后中國零售業和以沃爾瑪為首的國外大型零售業之間的競爭激烈。郎咸平特別提出應警惕國外零售巨頭的“零售傾銷”策略,因為沃爾瑪、家樂福等這些國際零售巨頭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在歐美市場賺錢,但在亞洲市場卻賠錢的反常現象,也就是采取了由已開發國家市場貼補新興市場的“零售傾銷”策略。通過“零售傾銷”策略來占領市場份額,一旦這些國際零售巨頭達到目的,極有可能出現上抬零售價、下壓進貨價的危險局面。
總之,為遏制過度競爭,也為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應制定適當的產業進入標準。通過立法制定最小經濟規模標準,規定某種經營業態的企業到不到經濟規模要求就不得進入該產業,將低素質和低效率的企業拒之門外,既可以控制商業規模盲目擴張,又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為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保證消費者利益不受低素質企業損害。
(2)流通產業退出政策
首先是關于流通經營主體的退出,主要應完善各種流通業態的終止、解散、撤消、破產方面的法律制度。其中,應盡快出臺統一的《破產法》,結束國有流通企業與其他所有制流通企業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適用法律不一致的狀況。其次,要完善各種流通業態退出流通市場的監督機制。
流通產業競爭政策的目標導向是要規范流通企業的競爭行為,由于近幾年來,中國流通產業普遍存在過度競爭現象,同時又缺乏必要的競爭政策約束,致使各種不正當的價格競爭、促銷競爭不斷發生,一些企業甚至通過非法途徑獲取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這意味著中國迫切需要制定流通產業競爭政策,就流通企業訂價、促銷、商業秘密等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法規,使流通企業的競爭行為有明確的法律規范和制度保障,從而抑制流通產業的無許競爭。
(1)《反壟斷法》的實施
規范流通領域經營行為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直接關系到能否構建公平競爭的流通環境,維持正常的流通秩序,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它是我國流通法律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流通行為方面的法律制度,應包括規范合同行為的法律制度,保護競爭、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制度,反壟斷法律制度,規范新型交易方式的法律制度等。另外,應根據反壟斷法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與政策,徹底消除流通現代化發展中的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徹底打破地域行政性或行業性壟斷,防止經濟壟斷的形成及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后各種新型業態形成的市場壟斷。
(2)發揮流通行業協會的作用
流通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具有群眾基礎和運作方便的優勢,合理分流出來的微觀任務,即一部分非行政行為的工作,理所當然應由協會這個中介組織來承擔,這就為協會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行業協會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代表、行業協調。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和實施行業政策、法規,推進行業管理,協調執行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全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3)我國中小流通企業競爭扶持政策
面對國內商業規模呈現小型化和分散化及跨國零售巨頭搶占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因此要制定保護中小流通企業的法律規章制度。一是要完善《中小企業促進法》,促進中小流通企業健康發展,二是要扶持中小流通企業的多種渠道。
[1]黃國雄、曹厚昌.現代商學通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
[2]郭冬樂、宋則.中國商業理論前沿II[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呂一林.美國現代商品流通業——歷史、現狀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李東賢.日本現代流通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日]林周 二.流通革命-產品,路徑與消費者[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6][美]Y·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2003.
[7]吳敬鏈.中國流通業缺陷與出路[J].商業時代,2003(1).
[8]晏維龍.流通革命與我國流通產業結構的變動[J].財貿經濟,2002(10).
[9]陳文玲.全球現代流通發展的趨勢[J].商貿經濟,2004,(7).
[10]William·Oliver E(a).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Free Press,1985.
[11]C.Johnson.The Industrial Policy[M].Debate:ICS Pres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