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濤
(蘭州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淺談“紅段子”現象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洪 濤
(蘭州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紅段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所謂“段子”,就是一段套話、順口溜、笑話或隱含寓意的短故事。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上廣泛流傳著一些淫穢、消沉、反動的段子,人們戲稱為“黃段子”、“灰段子”、“黑段子”。而“紅段子”就是相對于“黃段子”、“灰段子”、“黑段子”而言的,“紅段子”是指在電腦、手機等媒介上傳播的,具有先進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內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效果催人奮進的段子。
最早對“紅段子”進行有意識地開發的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分公司,該公司自2005年起連續舉行“紅段子”網絡創業大賽,這產生了2個直接效應:一是直接培育了原本并不被廣泛接受的彩信、炫鈴等增值業務市場,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二是在手機網絡中形成了輿情,對主流社會文化思想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是對不良信息的一種矯正。從發展情況來看,開發“紅段子”已經成為占領主流文化陣地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今,“紅段子”活動已拓展到全國多個省市,掀起了中國的“紅色新文化運動”。北京大學謝麟振教授將“紅段子”類比于美國的大片、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寄望于“外國人見面談天氣,中國人見面講段子”,他認為“古有唐詩三百首,今有短信紅段子”。在農歷2010年春節來臨之際,有關單位召開了名為“紅段子現象——網絡時代的中國文化精神和產業走向”的座談會,提出要組建宏觀網絡文明(“紅段子”)產業發展中心,重點培養和發展“百萬種子選(寫)手”和“千萬群眾選(寫)手”,實現“億萬群眾參與轉發”的目標。另外,“紅段子”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的肯定,他多次表示,“‘紅段子’對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紅段子’體現了精神文明與經濟建設相統一”,“‘紅段子’活動對時代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成為推進“紅段子”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著“紅段子”在全國的廣泛傳播,使得億萬群眾參與的短信“紅段子”文化成為記錄與傳承中華文明的最佳形式,也被賦予了歷史使命[1]。
短信“紅段子”逐漸成為人們假日祝福、商界溝通、政界自勉的重要方式,這主要得益于“紅段子”的3個特點[2]:一是內容的豐富性。“紅段子”取材廣泛,有勵志的,有言情的,有思考經濟的,有保護環境的。它是人們愿望的表達,情緒的宣泄;它健康向上,催人奮進;二是傳播的現代性。它以手機為主要載體,通過短信、彩鈴、彩信、動漫以及E-mal和QQ方式,在電子空間展示了時代性的色彩;三是制作的藝術性。它具有群眾藝術所特有的生動活潑和語言功力。如“襪子決定離開褲子,要去愛鞋子。褲子哭問:鞋子有什么好?襪子答道:你整天晃來晃去,哪有鞋子腳踏實地。和鞋(和諧)才好”,風趣雋永,寓意深長。“紅段子”沒有生硬地說教,而是以它的短小精悍、生動活潑,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紅段子”的創新在于實現了“三結合”:一是實現了黨和政府倡導的主流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與信息高科技的結合。“紅段子”首次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嵌入到了手機這一最為普及的新媒體中,緊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特性以及地方文化特性,努力從形式到內容對文化進行創新,使之更適合當今時代信息傳播的特性。二是實現了全民參與的大眾文化與信息服務產業化的結合。“紅段子”通過信息生產的組織層面的變革,將個人內容的生產納入到專業化和主題化的信息生產過程,使主流文化內容通過市場化的運作,變成暢銷的信息產品,呈現給大眾。三是實現了信息服務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結合。“紅段子”深深融匯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依靠短信日益強大的作用,為消費者營造了一種人人有文化、人人愛文化的消費環境。它既合乎了人們厭惡不良信息、人心向善的本能,又滿足了現代人渴望溝通、交流、宣泄的心理需求,形成了獨特的短信文化形態,成為引導通信文化健康發展的風向標,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內涵和動力。
“紅段子”已經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之一,在融合時代特性的基礎上發揮出創新的能量,它將科技與文化承接,實現了信息力量與文化價值的融合[3]。
通過對“紅段子”現象的梳理,我們認為在新時期要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僅要大力宣揚正面和積極的語言與思想,還要努力創新形式,適應時代發展,不斷改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內容要想能夠吸引當代大學生并被接受,要做好2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主動出擊,凈化網絡環境,將網絡中不健康、不積極的內容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加以剔除,維護網絡環境的純潔性、健康性,努力打造“綠色網絡”。如前段時間政府開展的手機“掃黃”行動一樣,阻止非法和不健康的信息在手機間流動,為“紅段子”的迅速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礎。其次教育內容要符合大學生的“口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取不能僅局限于政治理論思想、革命領袖的著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國際國內政治形勢、思想品德等內容,要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注重選取具有真實性、透徹性、生動性、形象性、幽默性等特點的教育內容,以提高吸引力。如下面這個段子“沒有南湖一條船,哪有我黨千萬年;沒有井岡一座山,哪來紅旗今招展”既把握了網絡文化的特點,又擺脫了說教的形式,在健康內容的基礎上添加了幽默的語氣,起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輸”和“說教”為主,事實證明這樣的教育方法往往效果較差,甚至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而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平等性使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網上的內容。“灌輸”和“說教”在網絡中難覓其影,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可以平等地進行思想交流,進而對其進行引導與溝通的方式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教育就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潛移默化地轉變大學生的態度,即使大學生的思想觀點不正確,也不宜簡單否定、批評、封殺,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忌呆板、粗暴。教育者要淡化高高在上的權威者角色,利用網絡的匿名性,以平等的身份進入網絡,摘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面具,縮短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欄目設置、活動組織、話語方式上要實現“三貼近”,即貼近校園生活、貼近校園特色、貼近學生實際。在校園網上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藝術和娛樂活動,寓教育于導向之中;設立校長信箱,開設學術論壇,搭建師生交往平臺,加強網上互動、交流,寓教育于互動之中;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咨詢等服務,及時解決大學生關心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服務之中。辦出特色、辦出權威、辦出水平,把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的網站上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5]。
所謂“意見領袖”,是指在網絡傳播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并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實際上常能發揮強制性影響力所不能發揮的約束作用,他們通過網上對話、網上信箱、QQ交流等途徑就一些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交流與探討,在相互影響、討論、了解、激勵、鼓舞的過程中,“意見領袖”可以把握教育的方向和導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1]何忠洲.“紅段子”來了[N].南方周末,2010-2-11(1).
[2]龍之心.2007紅段子現象:進剿不良文化信息[EB/OL].新華網,2008-1-3.
[3]張春燕.小小紅段子,撬動三網融合[EB/OL].中國日報網,2010-2-8.[4]吳滿意,王讓新,鄧淑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5]楊建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G640
A
1671-1246(2010)24-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