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冶彬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醫學英語教學中對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陳冶彬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加上國外護理人員的短缺,使得越來越多的護生走出國門,而跨文化交際也日趨重要。因此,讓護理專業的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知識,提高護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醫學英語的教學效果,為我國醫學事業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跨文化交際以及跨文化知識的導入方式與英語教學關系密切,在醫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應注重提高護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醫學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差異;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了解各國文化的差異尤其重要。因為護士是做關于人的工作,不僅服務于病人,而且和醫生、病人家屬、同事等的溝通也十分重要。北美護理診斷協會(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NANDA)1998年批準的臨床護理診斷148條中,有30%臨床護理診斷與文化有關,如社交障礙、角色紊亂、精神困擾等,都是因文化沖突而帶來的影響健康和康復的護理問題。護理人員只有具備相關的跨文化知識,才能與病人進行有效地溝通。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的人類文化學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會因為不熟悉對方國家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這種現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學生如果不能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導致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這將有助于護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護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護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語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對于護理工作者來說,應特別注意和外國病人溝通上的文化禁忌。
1.2.1 稱呼和問候方面 西方人一般都很獨立,在中國人眼里,病人就是病人,而西方人一般稱病人為“client”,意為“客戶”,因為“病人”這個詞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色彩,應該避免使用。對于稱呼,我們要培養護生正確使用女性稱呼Miss(未婚)、Mrs.(已婚)和Ms.(不明對方婚否),還要注意在英語國家,一個人的職務一般不用作稱呼語。另外,和我們國內一樣,千萬不能喊病人的床號。對于護士來講,每天都要關心、詢問病人的病情,常用的表達有:(1)What’s your feeling today?(2)How’s it going?(3)What’s wrong (the matter)with you?(4)What seems to be the p roblem?(5)Areyoufeelingallright?(6)How'reyoufeelingnow?……在病情詢問中應顯示出護士對病人的人文關懷。護理工作屬于服務行業,我們應該常用一些服務用語:(1)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2)What can I do for you?(3)May I help you?(4)If you encounter any problem,do not hesitate to let me know.(5)It’s my pleasure(honor)to help you……
1.2.2 手勢及姿勢 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能顯示出來(呂叔湘,1977年)。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習慣用手指鼻子表示“我”,這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耐時才跺腳。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而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含義,也無傷大雅;而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意見。
1.2.3 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方面 國外的病人多數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如果護士忽視這些就會導致溝通失敗。對于護士來說,溝通是護理的前提,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溝通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非語言的。但是護士必須對溝通3要素即信息發出者、接收者、信息能正確理解。很多事情在中國人看來是善意的關心,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窺探個人的隱私。作為病人,他享有生命權、知情同意權、保密權、自主權和隱私權。對于護士來說,為了記錄病人的各類信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病人的一些隱私。所以當護士開始向病人提問時必須先說“Would you mind if I ask some questions”,當病人配合護士做好各項操作時,護士應該說“Thank you”。在操作進行的過程中,護士應該隨時給病人安慰及鼓勵。在與病人進行心理溝通時,護士應該多注意傾聽,表現出對病人的同情和關懷。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如Hello、Hi、Sorry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于這一類詞語,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
在醫學英語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章的含義、語法的結構,更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現象,讓護生明白中西方醫學領域中的文化差異。在筆者所教授的《專業英語基礎》(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ROLES OF THE PROFESSIONAL NURSE”,即職業護士的角色。這一課當中講到護士不僅是care provider,而且是communicator、teacher、counselor、client advocate等。對于護士的這些角色,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翻譯上,而是要向學生介紹一些關于國外的醫療體系、護理體系的背景知識,并且和國內的相關背景做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文章的含義了。甚至有些詞語在翻譯時,我們并不能找到與之完全對應的中文來直接翻譯它,那就只能意譯。
現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 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護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境,力求創設護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前階段我們正好討論“Prevention of the FLU”這一課,因為當時正處于流感高發季節,結合當時的甲型H1N1流感,我們討論了以下問題:(1)What is AH1N1?(2)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the FLU?(3)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FLU?(4)What are your nursing activities for a FLU client…護生興趣濃厚,參與率高,課堂效果良好。另外,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網等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護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陳沁,徐冬英.專業英語基礎(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王水.從CGFNS探索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中外醫療,2009,28(35):167~168.
G420
A
1671-1246(2010)24-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