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楊青,周娟仙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培育護理實用人才
凌楊青,周娟仙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建立健全現代化護理實訓基地,是構建科學護理教育體系和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的有效載體。我校在被評為護理專業國家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以后,即實行了校長領導、實訓科長負責制的管理模式,現已形成布局合理、設備先進的護理實訓基地,通過加強“雙師型”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踐行“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職教理念、實行“融教學、培訓、競賽、服務于一體”的運行模式和創造“安全、人文、規范”的實訓環境等做法,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不斷提高,為社會培育了大量實用型護理人才。
護理實訓建地;職業理念;運行模式;實訓環境
建立健全現代化護理實訓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強化理論學習,較系統地體驗“臨床實踐”,是構建科學護理教育體系和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的有效載體。2005年,我校被教育部、財政部評定為護理專業國家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獲得了中央財政的支持和獎勵。學校以此為契機,緊緊抓住機遇,通過地方財政撥款和學校自籌資金等途徑集資1 300多萬元著手建設護理實訓中心。自此,一個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示范性護理實訓基地逐步建立,日益完善且成效顯著。
近幾年,我校十分重視對護理實訓基地的管理,實行校長領導、實訓科長負責制的管理模式,不斷健全基地管理制度,現護理實訓基地建筑面積6 000平方米,各類實訓設備投入600多萬元,滿足了學校護理實訓教學的需要。
學校十分重視制度建設,護理實訓基地建立健全《護理實訓基地管理規定》、《護理實訓基地監督管理制度》、《護理實訓基地安全管理制度》、《護理實訓教師輪流值班制度》、《開放護理實訓基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實訓教學管理制度及工作規范,并建立監督和考核機制,在實訓管理過程中職責明確、操作規范,確保了實訓基地的有序運行,保證了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目標的實現。
實訓基地內設有重癥監護室、模擬手術室、專科病房、嬰兒淋浴及撫觸室、健康評估室、急救與分娩演練室、護理示教與訓練室等專業實驗室共15個,還有形體訓練房和心理咨詢室、多媒體示教、開放式護理輔助教學系統,配備多功能搶救床、手術床、牽引康復床、護理床及新生兒搶救臺等60多張;設有護士站、輸液天軌、中心供氧設施、呼叫警報系統,全套ICU搶救設備、自動心臟急救監護裝置、除顫儀、多功能呼吸機、簡易呼吸器、麻醉機、人工流產吸引機、電動洗胃機、電動吸引器、多參數監護儀、心電圖機、母嬰/胎兒監護儀、多普勒胎心儀、血糖儀、眼壓與血壓監測儀、輸液泵、心肺復蘇安妮、KERI標準護理模型人、全功能急救人、創傷模擬人、全功能護理人、心肺聽(觸)診、孕婦觸診、氣管插管與切開、氣胸處理、腹腔穿刺與縫合、帶警示臀部肌內注射訓練對比、動靜脈穿刺、肌肉注射、導尿、灌腸等設備。
實訓基地開展的實訓項目有職業素質實訓、基礎護理實訓、健康評估實訓、專項任務實訓等,集示教、訓練、臨床護理于一體。功能急救人、心肺復蘇安妮、全功能護理示教人、從專科急救模型到護理模型、從搶救儀器到監護儀、從穿刺模型到注射模塊、從心肺聽(觸)診模型到眼底及耳檢查模型等,一應俱全。
近年來,我校從不斷優化教師隊伍、職教理念、運行模式、人文環境等方面入手,改革并創新實訓教學方法,實現實訓基地在整個護理專業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有計劃地組織護理專業教師分批輪流到醫院臨床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二是選聘臨床崗位上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經過教學業務培訓后擔任實訓教師;三是鼓勵護理專業教師參加各種職業技能考核,取得有關等級證書。目前,我校護理專業教師100%都是“雙師型”,且已形成一支由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組成的高素質的護理實訓基地師資隊伍。
一是整個模擬病區真實地展現了醫院的工作場景:模擬手術室、護理操作室、專科護理演練室等,較好地實現了護理教學與護理崗位的零距離接軌;二是模擬護理實訓項目真實地反映了醫院各崗位的能力要求。如:現場心肺復蘇和院內心肺復蘇,除顫機使用、氣管插管、人工呼吸機使用,創傷大出血、顱腦損傷、多發性骨折、腸外溢的急救,正常分娩處理等外,其他的學生都能夠嫻熟地在全功能模擬人身上直接進行操作。專科演練室模擬的真實場景和操作訓練,強化了學生的應急救護能力和專科化的專業技能。在學生進崗實習前,在護理專業理論知識考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常規崗前強化訓練,向臨床輸送合格的“準護士”。
我校護理實訓基地利用先進的設備、良好的實訓場地,充分發揮基地的系統功能和作用,開拓實訓、培訓、比賽等全方位的服務功能,融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能培訓與社會服務為一體,實現了教學、培訓、競賽、服務一體化。一是課時安排實訓與業余開放實訓有機結合。除正常安排的課時教學外,實訓基地對學生全天候開放,使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中午、晚間、節假日時間進行護理實訓,滿足學生強化訓練的要求。二是積極拓展社會功能。實訓基地定期向醫療衛生機構、社區等開放,開展職業教育實訓、職業技術培訓和技能競賽等;為機關干部、在職職工、下崗職工、學校和考證駕駛員等舉辦衛生保健、急救技術、疫病防治、心理衛生講座及技能考核;為鄉村醫生注冊培訓、社區護理、全科醫生的繼續教育培訓等服務,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一是完善的設備為安全實訓創造了條件。實訓基地的示教模型數量足,功能全,如心肺聽(觸)診、全功能護理人、靜脈和肌肉注射模型、胸腹腔及脊柱穿刺模型等,能實現護理實訓項目的有序開展,避免以往學生之間進行一些有創的訓練,強化了護理操作均應采用模型訓練的理念,消除了安全隱患,真正體現了安全實訓。二是營造基地的人文環境。實訓基地的環境中滲透著護理文化理念,大廳內設有南丁格爾像。每年國際護士節時,二年級學生都在南丁格爾像前舉行護士授帽儀式,弘揚南丁格爾“人道、博愛、獻身”的精神,培養了學生“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三是實訓教學實行規范的操作流程。進入實訓基地前,教師和學生都必須統一著裝、掛牌上崗。在實訓過程中貫徹“7S”管理理念,態度嚴謹,操作認真,并保持實訓環境一塵不染。通過嚴格的工作制度的管理和規范的操作流程的演練,使學生在實訓中能夠受到職業精神和人文禮儀的熏陶,有效提升其職業素質。
為積極響應學校全面推行“7S”標準化管理的舉措,根據《海寧衛生學校實行“7S”管理實施方案》的任務和要求,實訓基地的領導制訂了《護理實訓基地“7S”管理實施細則》。規范實訓場所的管理制度,強化了護理實訓基地“7S”管理的辦法、標準和職責,明確實訓基地責任人,創造整潔的實訓環境,提升教師與學生的素養,進一步提高實訓效率,保障安全實訓,促進節約,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通過實訓基地的系統訓練,學生的整體專業技能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近2年來我校學生的護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明顯高于本省同類學校,得到了各家實習單位的好評,如有2名學生在湖州人民醫院青年護理技能比賽中獲一等獎;近3年來,我校畢業生專業就業率達到99%以上、滿意率為98.7%。2009年5月,我校三年級學生參加全國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取得了通過率為95.27%的優異成績;2009年8月,4名一年級學生在首屆全國護理操作技能大賽中獲得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及1項團體三等獎的好成績。
依托實訓基地,開展課題研究,我校已獲得浙江省職教科研成果三等獎和嘉興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各一項;《護理專業“3+2”五年制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中等衛生學校實訓基地運行模式探索與實踐》等2項課題立項,護理專業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如:內科護理學教師的“角色扮演”,護理學基礎教師的“項目教學”,護理實訓的評價體系,護理實訓基地拓展社會功能等,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促進了基地的科學健康發展。2008年,我校被確定為國家重點課題“區域實施職業生涯教育再研究”實驗學校。
今后,我校將繼續圍繞“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方針,緊扣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質、滿足就業需要的主題,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創新實訓基地運行模式,加強校院合作、校企合作,實現實訓資源共享,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把我校護理實訓基地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品牌名優、根系校園、輻射社會的名符其實的優秀基地。
G40-03
A
1671-1246(2010)24-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