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華東地區協作組于2010年6月11日—1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了“華東地區第十二屆物理基礎課程教學研討會”.來自華東地區及全國其他地區共56所高校的101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陳初升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講話,會議開幕式由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顧牡教授主持,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華東地區協作組組長、上海理工大學張學龍教授致開幕辭.
會議組織了7位專家作大會報告,主要包括物理基礎理論研究、物理學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和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研究等方面的專題內容.
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顧問委員、南京大學國家級教學名師盧德馨教授、南京大學周進教授和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錢鋒教授分別介紹了各自獲得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建設經驗和改革成果.
盧德馨教授報告了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研究型教學成果,從學科交叉、教學案例整合和結合學科前沿三方面著手重構課程體系,從研究型教學的概念、理念深化到教學細節和教學實效,為基礎課、大班課環境下的研究型教學探索了一條新路.周進教授報告了“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物理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采用低年級學生“嚴”打基礎、高年級學生“放”多空間、優秀學生“帶”入科研殿堂的做法,實施內容、時間和空間“三開放”,教授全員參與創新培養,取得豐碩的學生實驗研究成果.錢鋒教授介紹了東南大學開設的預備性實驗引導新生盡早適應大學自主學習模式為目的,基礎性實驗分層次,課題性實驗全開放,模塊內容工程化.尤其是以立體化、全方位網絡基礎為平臺,創建了物理實驗課程“多重交互”教學模式,達到了“突破時空限制、加強個性化指導、深層次充分交流”的顯著效果.
蘇州大學朱士群教授和上海理工大學張學龍教授分別作了“自旋鏈中的糾纏,熵,量子相變和糾纏動力學”和“現代影像物理學應用及其拓展”的報告,對于物理基礎課程教師加強物理學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和指導學生實踐、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曉蒲教授以“物理教學與教學信息化建設”為題,介紹了仿真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和網上教學環境及開放實驗室的遠程管理系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副主任張增明報告了從基本訓練到培養綜合能力的六級物理實驗課程新體系,他們研制的“基于組件”的設計性仿真實驗,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學環境.
會議還安排了26位代表專題發言和交流互動,大家圍繞物理基礎課程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以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等進行研討.河北工業大學、大連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和重慶科技學院等外地區高校積極參與,分別介紹了地方本科院校物理基礎課程改革和建設的經驗與體會,相互切磋,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會議收到論文52篇,經組織部分專家評審,將擇優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現代化》雜志2010年增刊上刊登.
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霍劍青教授,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合肥工業大學何曉雄教授,江蘇省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南京理工大學李相銀教授,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重慶大學陶純匡教授,以及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物理學科組組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主任孫臘珍教授等分別主持和出席了論文報告和交流研討會議.會議圓滿完成了預定的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本次會議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領導的大力支持,物理學院的領導和老師們為會務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對此,與會代表一致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