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楠
(梧州市萬秀區 檢察院,廣西 梧州 543002)
著眼服務大局,打造民生檢察
王世楠
(梧州市萬秀區 檢察院,廣西 梧州 543002)
檢察機關既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力量,又是服務和改善民生的建設力量。在工作實踐中應堅持服從和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堅持以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服務民生為主旨,找準民生問題與檢察工作的著力點,真正把執法為民的理念落實到執法的每一個環節。
保障民生;角色定位;檢察職能
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是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組成力量,充分履行檢察權,解決民生問題,保障民生權益,是檢察職能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根本職責在于通過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與正義,促進民生問題在法治軌道上得到合理解決。
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檢察事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檢察工作,緊緊圍繞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良好發展勢頭”工作發展大局,以提高法律監督能力為核心,以維護社會和諧和公平正義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服從和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找準加強和改進檢察工作的著力點,充分發揮打擊、預防、監督、保護等職能作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1]以建設高素質檢察隊伍為保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法律監督工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增強民生意識,把促進解決民生問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把維護人民利益作為檢察服務大局工作的切入點,創新檢察工作,以實際行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全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法律監督工作之于民生,不僅僅是因為它能給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提供司法保障,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履行檢察職能下創造一種百姓安居樂業及和諧穩定的生活環境。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時期,社會矛盾也以不同的形式不斷凸顯和不定時高發,較為突出的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對司法機關的執法能力水平不相適應的問題。在轉型期矛盾突顯、犯罪高發、糾紛比較頻繁的情況下,和諧社會構建問題特別值得我們重視轉型期應當確立有別于成熟社會的規制政策與規制方法。[2]要解決好民生問題,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公平正義是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支點,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社會要和諧,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法律手段來調整和調控,而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它不可能直接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但它可以通過發揮其檢察職能,通過法律手段調整和規范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結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以此來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憲法規定了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是檢察機關工作主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是檢察機關執法辦案的最高價值追求,也是檢察機關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基本價值取向。正如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檢察長所強調的:“檢察機關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關注群眾需求,傾聽群眾呼聲,有針對性地加大法律監督力度,促進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1)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不能事事親為,為了實現對國家的管理,就必須對權力進行分工,這樣,就在人民代表大會下面,分出立法權、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和軍事權,其中立法權留給人民代表大會自己直接行使,而將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軍事權分別授予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行使,這些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2)檢察機關的權力來自憲法和人民,既然權力來源于人民,就必然服務于人民。由此檢察機關應牢固樹立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的服務理念,在執法實踐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社會走訪、了解百姓工作生活情況,問詢群眾需求,摸準民生矛盾,破解民生難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檢察機關既是一支重要的法律保障力量,也是一支有力的建設力量。要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檢察機關肩負著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雙重職能,也只有關注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通過嚴格的執法工作懲治犯罪,為群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才能促使民眾的生產、生活在法治的軌道得到合理的解決,推動和諧社會持續建設運行。
人類的需要歸為五大類,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當人類滿足了其低級需要的時候,就有強烈的對于高級需要的追求。(3)目前,人們選擇法律的手段處理和解決各種矛盾、經濟糾紛的情況越來越多,也格外注重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各種權利,達到維護各自的訴求和利益,司法機關面臨的案件壓力也不斷增大、責任越來越重。檢察機關在運用法律手段,找準民生問題與檢察工作的結合點,調節經濟社會關系、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拓展檢察職能,維護公平正義等方面,無疑都是滿足群眾需求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認真執行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對嚴重犯罪依法打擊,對未成年人犯罪、輕微刑事犯罪堅持教育挽救為主,對群體性案件慎重區別對待,對外來人員犯罪依法平等辦理,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3]為此,檢察機關在履行檢察職能的同時,要注重執法效果,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堅持用寬嚴相濟的司法政策指導檢察實踐,簡化工作程序,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建立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案件當事人達成和解的刑事案件處理辦法,做到有力、有效打擊犯罪,捍衛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使保障得到人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
民生問題涉及面廣泛,危害民生往往是大多數犯罪的必然伴隨現象。從當前暴露出的問題看,比較突出的四類犯罪涉及到民生問題。
各種人身傷害、侵財類刑事犯罪行為,導致被害人人身和經濟利益受到損失,嚴重者陷入生活匱乏的窘境。現實中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一些權利被忽視甚至被侵害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權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這主要體現在被害人對被告人提出的賠償要求難以實現,因遭受無辜傷害、加害方又無力給予賠償的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卻沒有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造成被害人的工作、生活發生嚴重困難。這類被害人上訪與申訴的案件占的比例較高,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很大。
這些行政領域發生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徇私枉法的職務犯罪案件,嚴重侵犯了公民的經濟利益,民主權利,特別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瀆職,玩忽職守犯罪案件,群眾反映很大,引發相關社會矛盾,更是嚴重損害了國家機關的形象,引發群眾集體上訪,已成為引發社會公共場所突發事件的“導火索”。
建筑質量差引起的塌方、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藥價虛高坑害消費者,假冒偽劣藥品害人等人命關天的大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直接帶來大面積的損害。
這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發生的涉及社會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案件,背后是極少數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手中的審批權、人事權、司法權索賄受賄、為個人謀取私利的交易,損害的卻是國家、集體和群眾的利益,民憤極大。另外,還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破壞選舉、刑訊逼供、打擊報復等侵權犯罪案件。
檢察機關要把“民生案件”作為反腐敗的重要領域來突出查辦,嚴肅查辦失職瀆職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犯罪,促進民生利益問題的解決。
1.依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檢察機關要針對關系民生的突出問題加大法律監督力度。通過履行批捕、起訴等職能,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堅決打擊各種嚴厲的暴力犯罪,對嚴重暴力犯罪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依法嚴懲各類刑事犯罪,嚴格審查,快批捕快起訴,及早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使檢察工作的成效更多地體現在維護民生、保障民生上,從而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2.打擊嚴重破壞證券期貨、銀行信貸、商業保險等破壞現代金融交易市場秩序的犯罪,重點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重點查辦食、住、學、醫等涉及人民群眾根本權益領域的職務犯罪案件,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打擊制售偽劣商品、藥品、食品等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犯罪,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職務犯罪不僅危及政治和社會穩定,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而且損害了國家公職人員的誠信度及各級政府的管理形象,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對于發生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征地拆遷、移民補償等民生領域的職務犯罪,檢察機關要加大打擊力度。檢察機關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系、配合,深入開展危害能源資源的生態環境瀆職犯罪專項工作,同時介入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調查,嚴肅查處事故背后的玩忽職守、監管失職等職務犯罪案件,要積極挖掘線索、認真查辦,努力遏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要特別注重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政治權利,嚴肅查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貪贓枉法、徇私枉法的職務犯罪案件,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堅持打擊與預防相結合,要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積極探尋預防職務犯罪的新舉措,確定預防犯罪的重點,采取可行措施有效開展,并組織案例警示教育,加大預防犯罪宣傳力度。
1.檢察機關擔負著維護社會農村穩定的重要任務,要積極開展涉農檢察工作,保障國家關于惠農、富農、護農政策的貫徹落實,依法突出打擊假種子、假化肥、劣質農用物資銷售等侵害農民利益、危害農業生產、破壞農村穩定的犯罪,確保農村民生問題的解決和民生社會的構建,為農村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法治力量。
2.堅決查辦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農民反映強烈的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有關人員的職務犯罪案件,加大查辦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和資源配置、耕地保護等領域的職務犯罪,對農民土地征用、拆遷安置、退耕還林國家補償中易多發的侵農權益案件所涉及的職務犯罪、瀆職犯罪,嚴肅查處,確保國家的各類農民補貼政策的落實。要始終把查辦大案、要案作為工作重點,始終堅持依法從重從快從嚴的方針,始終貫徹一要堅決、二要慎重,務必搞準的原則,始終把辦案的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統一起來。
民生問題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社會法治環境中,才能得到有力保障和有效改善。為此,應充分用好現有法律監督手段與延伸職能更好履行職責相結合,全面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罰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更加有效地促進司法公正,從而有力維護民權。檢察機關要加強與各有關機關的溝通、協作,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全力。在過去僅注重辦理民行提起抗訴案件的基礎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對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污染環境和國企改制、股權轉讓等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以及新出現的侵害群眾利益的督促提起起訴上,讓檢察工作從“關注民生,走近群眾”,到將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群眾、集體、國家三者利益上,防止職能失位,形成全力維護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新格局。
1.注重公共利益原則,運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和公益訴訟挽回國家集體損失。對事關侵害公共利益、造成國家集體損失的刑事案件,應由公訴和民行檢察兩個部門共同閱卷,共同審查,協同辦理。對由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造成國家集體經濟損失的,把審查的重點放在維護公共利益、積極挽回經濟損失上,對罪行嚴重、造成損失巨大的,在提起公訴的同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并應積極與法院溝通,同法院聯手,共同追討國家和集體的經濟損失。同時,對罪行較輕、可以免予刑事追究的當事人,在法院作出不起訴決定后,仍然應堅持公益訴訟,積極地挽回國家集體的經濟損失。
2.注重公正為民原則,在查處各類職務犯罪過程中挽回國家集體損失。樹立全院“一盤棋”思想,各個部門都應認真關心督促起訴工作,針對各自的工作特點,制定詳細的為督促起訴提供案源的具體措施,相互配合,全力開展督促起訴工作,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
3.注重公平正義原則,在主持雙方和解進程中挽回國家集體損失。一手抓“督促起訴”,一手抓“和諧共建”,著力在挽回國家集體經濟損失的過程中,注入“和諧元素”,積極化解矛盾,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1.全方位多渠道了解群眾訴求是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民生的關鍵。從檢察機關的職權配置看,控申和民行檢察兩個部門跟老百姓直接接觸較多。基層檢察機關,必須充分發揮控申和民行部門在信防、接訪了解群眾訴求的作用,建立涉檢信訪機制,暢通群眾訴求的渠道,深入了解群眾訴求。可以在鄉鎮、村、社區設立檢察工作聯系點等,主動傾聽社情民意,現場咨詢法律政策,耐心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熱情接受群眾控告、申訴和舉報。
2.強化信訪接待工作化解民怨。檢察機關要不斷強化信訪接待工作,將接待窗口視為化解民怨的大門。對于弱勢群體的農民信訪案件要做到“時間上求快、管轄上求準、變上訪為下訪、跟蹤反饋處理情況”,對于農民信訪比較多的鄉鎮或比較棘手的涉農信訪,要積極和有關部門聯系,聯合調查,聯合聽證,共同答復,共同化解矛盾,增強糾錯能力,努力克服因信訪申訴人盲目投訴,反復投訴、多方投訴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國家機關公信力降低,引導群眾理性信訪、合理請訴求。
3.認真落實首辦責任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新期待。特別是對群眾的各種司法訴求,檢察機關必須認真落實首辦責任制,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責任和分工,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充分運用聯合接訪、巡訪下訪、公開聽證、調解協商等有效手段,集中時間和力量攻堅克難,切實做到案結事了,促進和諧。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當前檢察工作服務大局的最直接的體現。當前經濟社會出現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社會矛盾更加凸現,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大多數民生問題因涉及社會穩定最終進入檢察工作領域,給檢察機關保障民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檢察干警只有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才能在執法辦案的具體活動中注重保障民生、服務民生,以人民利益為重。檢察機關應著力提高檢察人員敢于監督、關于監督、規范監督的能力,提高發現和突破案件的能力,提高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揭露犯罪、證實犯罪的能力,提高適用法律、準確定性的能力。
在服務保障民生工作中,檢察機關應立足職能,增強干警在服務民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努力以執法辦案的實際效果促進民生問題的改善和解決。通過查辦在社會上有影響的大案、要案,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嚴重影響民生穩定的社會治安問題、重點行業領域國家工作人員腐敗問題以及其他與檢察職能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凈化社會風氣和國家的政務環境,促進黨和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進而促進民生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檢察機關要嚴格做好自身監督,切實做到自身正、自身硬。按照嚴格、公正、文明、廉潔執法的要求,堅持教育培訓與崗位實踐相結合、業務能力建設與政治能力建設相結合、決策力建設與執行力建設相結合、從嚴治檢與從優待檢相結合,全面加強檢察機關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規范檢察權行為心,強化監督制約;抓住辦案的關鍵環節、重點部位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加大督察巡視力度;以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檢察人員為抓手,建立檢察領導干部問責制,促進從嚴治檢,全面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
拓展社會各界對檢察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應建立健全同各級人大、政協長效聯系機制,完善意見、建議辦理、反饋機制,方便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虛心、誠懇接受監督。全面實行檢務公開,向社會公開檢察信息,搭建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新平臺,提高檢察工作“知名度”和“親和力”。
注釋:
(1)曹建明.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學習貫徹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2)朱孝清.中國檢察制度的幾個問題 [J].中國法學,2007( 2).
(3)(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0.
[1]曹建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J].求是,2009(5):8.
[2]劉金林.提高法律監督能力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J].人民檢察,2008(12):45-47.
[3]趙陸鳴.堅持執法為民,強化服務民生[J].江南論壇,2009(6):48.
D926.3
A
1673-8535(2010)02-0050-06
2009-10-22
王世楠(1963-),男,山東煙臺人,廣西梧州市萬秀區檢察院干警,研究方向:法律政策。
鐘世華)